談到靜養,我們印象深的還是諸葛亮《誡子書》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而在王權時代,統治者「主靜」思想,卻是用上了「以靜制動」的權術。源頭記載我沒有認真考證過,但老子對「靜」的思考,在《老子》中有這麼些句子,比如, 「致虛極,守靜篤。(第1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26章)」「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第45章)」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第61章)」。
「智者不言,言者不知。」通過恬靜的心境調適與思考,能讓人增進自己的智慧;同時,智慧地增進,也同樣能促進自己心境的平和。智慧在恬靜中涵養,智慧促進恬靜心靈的升華,在兩相促進中,讓人性和順,讓心靈本性自然流露。
滿罐的水不易晃動,半桶水容易蕩出桶外。「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喜歡嘰嘰喳喳地陳述和表現自己,才智鋒芒外露的並非真正的智者,一知半解的人才喜歡成天鬧哄哄,與人爭辯不休。生怕自己不發聲,這個世界就把他給忘掉。「無知者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人喜歡挑戰,如小溪出流,喧鬧不休;充滿智慧的人,知識淵博又閱歷豐富,卻如表面風平浪靜的大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眼因淚流多而愈清明,心因飽嘗憂患而益敦厚。心境調適「平如鏡」時,能朗鑑萬物,能定人水平。修煉智慧,洞明世事,破解心賊,也能透悟自己的荒疏淺陋;收起機巧,讓自己體驗生活與生命的如一。於是,自己心靈照見天地精微奇妙,明察萬物的奧妙。
不管生命還是非生命的物與事,紛紛擾擾地來,最後都是靜悄悄地返回它的本根——靜謐。平靜和諧是萬事萬物的起點,也是歸宿;那麼,人在恬靜外在和內裡的統一,應該是個人精神的理想境界。心神安寧,人過得充實;充實生存,能促進內心的和諧完整。
作為社會的管理者,明白了這個道理,上級英明,下級賢能,各歸其位。人與人的紛爭、民族、國家、信仰的不一致,根源來自於「動」想對「靜」的主宰,本末倒置。重才是輕的根基,沒有破除自己「心賊」,老想著抓住心外的「山賊」,難道不是緣木求魚嗎?
清靜養智,智為內用,率天下人行之,是內自強而外顯聖行。即使有「外敵」躁動幹擾,豈可撼動自修之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