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老子:靜以養智,清靜為天下正

2020-12-05 千千見聞

談到靜養,我們印象深的還是諸葛亮《誡子書》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而在王權時代,統治者「主靜」思想,卻是用上了「以靜制動」的權術。源頭記載我沒有認真考證過,但老子對「靜」的思考,在《老子》中有這麼些句子,比如, 「致虛極,守靜篤。(第1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26章)」「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第45章)」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第61章)」。

「智者不言,言者不知。」通過恬靜的心境調適與思考,能讓人增進自己的智慧;同時,智慧地增進,也同樣能促進自己心境的平和。智慧在恬靜中涵養,智慧促進恬靜心靈的升華,在兩相促進中,讓人性和順,讓心靈本性自然流露。

滿罐的水不易晃動,半桶水容易蕩出桶外。「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喜歡嘰嘰喳喳地陳述和表現自己,才智鋒芒外露的並非真正的智者,一知半解的人才喜歡成天鬧哄哄,與人爭辯不休。生怕自己不發聲,這個世界就把他給忘掉。「無知者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人喜歡挑戰,如小溪出流,喧鬧不休;充滿智慧的人,知識淵博又閱歷豐富,卻如表面風平浪靜的大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眼因淚流多而愈清明,心因飽嘗憂患而益敦厚。心境調適「平如鏡」時,能朗鑑萬物,能定人水平。修煉智慧,洞明世事,破解心賊,也能透悟自己的荒疏淺陋;收起機巧,讓自己體驗生活與生命的如一。於是,自己心靈照見天地精微奇妙,明察萬物的奧妙。

不管生命還是非生命的物與事,紛紛擾擾地來,最後都是靜悄悄地返回它的本根——靜謐。平靜和諧是萬事萬物的起點,也是歸宿;那麼,人在恬靜外在和內裡的統一,應該是個人精神的理想境界。心神安寧,人過得充實;充實生存,能促進內心的和諧完整。

作為社會的管理者,明白了這個道理,上級英明,下級賢能,各歸其位。人與人的紛爭、民族、國家、信仰的不一致,根源來自於「動」想對「靜」的主宰,本末倒置。重才是輕的根基,沒有破除自己「心賊」,老想著抓住心外的「山賊」,難道不是緣木求魚嗎?

清靜養智,智為內用,率天下人行之,是內自強而外顯聖行。即使有「外敵」躁動幹擾,豈可撼動自修之行為呢?

相關焦點

  • 道德經37章,修自己的清靜之氣,清靜為天下正
    >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這說明老子洞察到:萬物的演化,包括人事,都有可能往一個不正的方向發展。聖人是不管具體的小事的。鎮:通正、貞。鎮、正、貞,在發音上相同;在字形上,真、貞,與鼎接近。所以,「吾將鎮之以無名之璞」,可以與「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正善治」互參。又注意,《黃帝內經》曰:「人為天地之鎮」。
  • 《道德經》第45章:大成若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為天下正。【譯文】天下最美好的東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天下最充實的東西好像也很空虛,但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筆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彎曲的,最靈巧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是不善言辭的。清靜可以克服擾動,寒冷可以克服炎熱。做到清靜無為才可以統率天下。
  • 老子的三觀是什麼?|楊鵬評點史記人物
    大家好,這是掌上國學院「楊鵬評點《史記》人物」。今天我們講老子的三觀。這三觀,指的是宇宙觀、人生觀和治理觀。我研究老子《道德經》多年,出版過三本和老子有關的書。其中一本是《老子詳解》,這本書先後四次再版。還有一本是2016年在美國出版的《道德經》最新譯本DAODEJING。另外就是剛剛出版的《楊鵬解讀道德經》。我算是對老子的《道德經》比較熟悉。
  • 當代道教對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思想的解釋
    這兩個命題就是「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道法自然」的命題出自《老子·第25章》。其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清靜為正」的命題出自《老子·第45章》。其曰:「清靜為天下正」[2]。我想首先介紹一下這兩個命題。  《老子》一書言簡意賅,思想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對其某些文句的訓讀、解釋和對其思想的理解,往往不同。
  • 老子為什麼講: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高亨認為,這一章是老子的軍事論兼政治論。老子生在諸侯兼併、戰爭頻繁的春秋末期,他認為從事政治有兩個目的,首先要保衛本國國,其次要統一天下(指當時的中國)。國家政治不好,戰爭失敗,就不能自存,所以主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但是要相統一天下,則非實行無為政治不可。所以說:「以無事取天下。」接著他指出:有為的政治是亂的因素,無為的政治才是治的根本。
  •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是什麼意思
    不敢為天下先,首先得明白這個天下先是什麼意思?當然,這裡邊的天下也可以指,普天之下。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看見沒,老子原話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才是天下先呀。那麼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呢?都說了無為是一,有為是二。
  • 《道德經》智慧,奇正相輔,深根固柢,以靜為下
    老子處在幾千年前的那個時代,到處是戰亂,遍地是饑荒。他耳聽了許多慷慨悲歌,目睹過無數悲歡離合,更是痛恨那些貪婪、昏庸的當道者。在《道德經》裡老子告訴我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間沒有長久的富貴,也沒有一輩子倒黴;沒有永遠無償的利益,也沒有攻克不破的厚臉皮。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
  • 透過《史記》看老子?原來是這樣!
    老子在《史記》中的記載見於《老子韓非列傳》,這是一篇關於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申子(申不害)和韓非子四人的合傳。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 史記人物:莊子的蝴蝶夢,是否與老子思想一脈相承?
    02莊子著作《莊子》一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記載莊周著作的《莊子》,約為十萬多字(「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一般認為,何晏編撰了《論語集解》和《老子道德論》,作為正始強音,帶來學術界一股清風。這對後世的李白等詩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據傳,王弼幼時聰明好學,十多歲時對《老子》感興趣,說話明晰而雄辯;年輕時,就受到裴徽和何晏的高度評價,被認為與鍾會齊名(參看《三國志人物評說》)。王弼性格高傲,好飲酒,精通音律,還擅長玩投壺。從道家的學說方面看,王弼不及何晏,但王弼在其他領域上的很多見解都要高於何晏。
  • 老子:道德經五千文,提煉成3個字,悟到的人,一生受用無窮
    其精華,提煉成3個字,即:靜、虛、柔。下面詳細分享給大家,悟到的人,勤加實踐,一生受用無窮。靜:清靜為正老子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寒和熱,是兩種相衝的、屬性相反的能量,類似一個太極的陰陽兩面,唯有「清靜為正」,可以調和二者,得到能量的衝和、平衡。王弼說:「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所以「清靜為天下正」。
  • 老子的無為而治:希言自然——以無私無欲愛民
    老子看到「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天下萬物紛紛芸芸,變動不已,但最終都要復歸於本根之「道」,而「道」是虛靜的。所以人類社會也當「歸根」「復命」,制止統治者的妄作非為,去掉繁多的禮教法令,「清靜無為」,社會才可趨於和諧穩定。
  • 讀懂《老子》|老子思想與人類大同社會的目標
    老子在第三十七章中講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道常無為卻又無所不能為。侯王若能守無為來治理天下,萬物將自然地運動演化。萬物在演化的過程中有所發動,我將以「無名之樸」來鎮壓它。以「無名之樸」鎮壓,就會使它沒有欲望。沒有欲望,自然包括不欲以靜,但天下也將自然而地進入清靜太平的狀態中。根據這段經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如果侯王能夠守無為來治天下,人類社會將進入到一個叫「無名之樸」的狀態裡。
  • 老子:靜有千益,唯靜萬德,一生無災無難的人,都把靜心修到極致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暑氣灼熱,如果你的內心無法「靜」下來,那麼你永遠都會感覺生存在「蒸籠」中一般,內心躁動,脾氣暴躁。 而這兩者總結起來,便是「清靜」。動和靜,其實是相互聯繫的。能動,即是能靜;而能靜,便是能動。就像世間萬物的變化,周天輪轉,可你卻難以察覺。 有道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 《老子大傳》1:史記是怎麼記載老子?老子的職業是什麼?
    今天我們正式和大家開始講述老子的故事。說到歷史人物,那是絕對繞不開《史記》這一史家之絕唱。《史記》中《老子列傳》的內容短小精悍,記錄了老子的一生,從出生,到工作,到留下《道德經》以及老子的家族子嗣,想知道老子生平的,不可錯過。
  • 清靜世界 Tt 靜 Jing散熱器極致享受
    立秋處暑風見涼,這個炎熱的盛夏終於在一陣陣秋風秋雨中漸漸遠去,戶外的蟬鳴蛙聲也早已杳不可聞——這個世界終於清靜了!  當然,對於絕大多數用戶的PC而言,一個清靜的操作環境依然是奢侈的,畢竟在CPU性能日新月異的今天,PC平臺對散熱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絕大多數DIY玩家也都在散熱效果和靜音之間搖擺不定、反覆權衡。
  • 老子《道德經》共5162字,但思想精華都濃縮在這4個字上
    他老人家苦口婆心地告訴大家要捨棄淺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少一點心浮氣躁,多一點靜定踏實。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說:「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意思就是說: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 清靜身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本文摘自西安市萬壽八仙宮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No.1 老子:歸根曰靜有人說,當今社會的我們就是忙碌、盲目和茫然。
  • 11帛書《老子》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
    無為而無以為 如果能夠做到清靜虛無,順應自然,不妄作為,就能無所求取,無所利己而為,無所不可為。如果統治者能夠做到清靜虛無,順應自然,不妄作為,就能無所求取,無所利己而為,無所不可為。老子寫書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提升為政者的思想理念,進而讓天下大治,百姓能安居樂業。所以上一章和這一章都自然而然的把話題引向了國家治理來。要若要想治理好國家,就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己之所欲,好煩其令,無端生事,那就不能夠治理好國家了。
  • 老子10句至理名言,睿智深刻,百讀不厭!
    老子的哲學就像一個隱居山林的老道,發出一連串令人迷惑的古音。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等等。老子10句至理名言,睿智深刻,百讀不厭。
  • 老子《道德經》: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正治國,以奇[1]用兵,以無事取天下[2]。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3]: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4],奇物[5]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注釋[1]奇:奇巧智慧。[2]取天下:治理天下。[3]此:指下面一段文字。[4]伎巧:伎倆,巧智。[5]奇物:奇事,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