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37章,修自己的清靜之氣,清靜為天下正

2020-12-15 大李員外

第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

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

天下將自定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大道總是通過無來作用於萬物,從而做到無所不為。

48章的無為而無不為,顯然是聖人;所以,誰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只有兩個:大道和聖人。

大道如何無為而無不為?06章指出: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綿,為大道與天地萬物的通道,且用之不勤地注入給予源源不斷的生機。

結合40章「弱者道之用」來理解,柔弱為氣,大道演化大氣,連接萬物之內氣,在無的層面上形成一個整體。大道通過影響大氣,對萬物產生了全面、整體的作用,從而無所不為。萬物並作,隨著大氣的變化而浮沉。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侯王如果能守住無為之道,萬物都將自己演化發展。

自,就是鼻子的初文,後來,專門用於自己的自。可能人有個習慣,指著自己的鼻子說話;也可能古人認為,呼吸重要,斷氣了就死了。所以自,表示自己的自,活著的生命。

化的甲骨文、金文,是兩個人,一個倒著,一個正著,表示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演化的動態過程,後來就作為萬物的演化過程,拓展了化的內涵。

左民安《細說漢字》:《說文》:「化,教行也。」所謂「教行」也就是「教化」。「化」字本義應為「變化」,如《國語·晉語》韋註:「化,言轉化無常也。」《莊子·逍遙遊》:「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是說:鯤變化成鳥,它的名字就叫大鵬。而「教化」之義那是從「變化」義引申出來的,如王充《論衡·佚文》:「無益於國,無補於化。」也就是說:對於國家無益,對於教化無補。

結合上下文,侯王管理天下,守住道、樸,內心自然安靜、有靜氣,不去幹擾萬物,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那麼萬物都將按照它的自然而演化。

化而欲作:演化中有種欲望要發作。

欲:不是現代漢語含義的欲,如食慾、性慾;而是偏移正常軌跡的跡象,將要偏離正道。欲,也有將要的意思。

演化的過程中,就有種不合理的跡象,貪慾將要出來但還沒有出來,蠢蠢欲動。這說明老子洞察到:萬物的演化,包括人事,都有可能往一個不正的方向發展。

聖人是不管具體的小事的。所以,這個化而欲作,指的是萬物受到天地氣化中的一種邪氣的影響,從而將要偏離了正常演化的軌道,但是目前還沒有偏離。但是聖人的內心已經有感覺到這個未兆,即寵辱;在玄覽之中準確定向、定位。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璞:我用無名的樸來糾正它。

鎮:糾正。鎮:通正、貞。鎮、正、貞,在發音上相同;在字形上,真、貞,與鼎接近。所以,「吾將鎮之以無名之璞」,可以與「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正善治」互參。又注意,《黃帝內經》曰:「人為天地之鎮」。

無名之璞,就是聖人致虛極守靜篤修出來的清靜之氣,清靜為天下正。

上面是侯王守住無為之道,而這是「吾」將鎮之以無名之璞。可見,老子當年,不僅僅是幹守藏吏、柱下吏等這種大家看得見的工作,還幹管理天地氣化這種大家看不見的工作!輔助侯王。聖人夠忙、夠辛苦。

無名之璞夫亦將不欲:用無名的樸來糾正它,也就不起欲望。

鎮之以無名之璞,這個時候也就不起這種出奇的欲望了。

從欲——不欲,這就是聖人無為之功。其機制何在呢?

對天地的通道:中

對百姓的通道:慈

能量:清靜之氣,無名之璞

靜勝躁,清靜為天下正,自然恢復正常。

不欲以靜:不起欲望自然就會安靜下來。

靜:內心安靜下來,沒有躁動。靜對躁。躁,有足,表示跳動不安的樣子。

這個時候又自然的安靜下來。這個靜,不是死寂,而是在正常的穩定的道上運行,就好像是靜水流深。靜水,不是死水。

欲:躁、燥、噪

靜:歸根曰靜。

根:大道、樸

聖人用他的來源於大道的清靜的能量,通過中、慈等通道作用於天地與萬物,則自然恢復了正常。

天下將自定:天下萬物將自然穩定,重新回到正位上。

定:穩定的狀態,回歸到正道。定與正的區別在於:定是從躁動到安靜,或者從紊亂到各就各位,如定軍山、一籌定乾坤、天地定位(《易·說卦》);而正,本來就在正道上。本章從欲作到不欲,既定。

本章開始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後面舉侯王和聖人之為;其實是暗示了,這就是聖人的無為而無不為。明確提出:鎮之以無名之璞。理解,欲沒有作的時候,不為;欲作,則開始無為。所以無為兩層含義:不為(侯王守之和聖人不為)和無為(聖人為無為)。還有無為的具體過程。

如果一切都很順利,就不為,不去幹預;但是假設苗頭剛起來,聖人就要為之。結合64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無為的關鍵在於如何把握未兆。所以20章聖人「獨異於人」,就是他時刻關注未兆,忽視形而下,所以與眾不同,但是貴。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45章:大成若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第45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清靜為天下正。【譯文】天下最美好的東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天下最充實的東西好像也很空虛,但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筆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彎曲的,最靈巧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是不善言辭的。清靜可以克服擾動,寒冷可以克服炎熱。做到清靜無為才可以統率天下。
  • 道德經45章,清靜無為,以缺為成
    很明顯,這句講的是大道:道衝而用之或不盈。《道德經》裡面,有大,就不同。大盈若衝、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級別就比較高。這句話的意思是,道體非常衝虛,看似空空如也,但是實際上卻非常充盈,用處是無窮無盡的,怎麼也用不完。
  • 當代道教對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思想的解釋
    這兩個命題就是「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道法自然」的命題出自《老子·第25章》。其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清靜為正」的命題出自《老子·第45章》。其曰:「清靜為天下正」[2]。我想首先介紹一下這兩個命題。  《老子》一書言簡意賅,思想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對其某些文句的訓讀、解釋和對其思想的理解,往往不同。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杜光庭)
    以明老君為眾聖之祖,真神之宗,一切萬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為宗祖也。說常清靜經此明清靜之理。且常者,法也。常能法則此經清靜也。清者,元也。靜者,氣也。經則法也,一則為聖人之徑路,二則為神仙之梯凳。凡學道之人皆因經戒而成真聖。聖人未*有不假經戒而立,不因元氣而成道者也。
  • 《太上常清靜經》:注釋 天地人合一
    人若能去前三業,則三屍滅,三屍滅則保其三丹田,三丹田固實則炁通暢,往來無窮,即無世欲牽心,故為清靜之道。若未能專勤志意,澄心絕慮,則心不能內修至道,難窮妙用之理,則無所制伏於心猿,即漸失精神。精神既失,則六根妄起,世欲牽纏。此謂自不能解於生死之羅,難出輪迴之網者也。前章明能與不能修習。此章獨明能修而不著,破執而成真。九句正經,義分三別,合為一段。
  • 史記人物老子:靜以養智,清靜為天下正
    談到靜養,我們印象深的還是諸葛亮《誡子書》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而在王權時代,統治者「主靜」思想,卻是用上了「以靜制動」的權術。源頭記載我沒有認真考證過,但老子對「靜」的思考,在《老子》中有這麼些句子,比如, 「致虛極,守靜篤。
  • 《道德經》大智慧: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人生從此順風順水!
    《道德經》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什麼意思呢?一種人理解,無為是就是什麼都不做;還有一種人理解,無為就是順勢而為。到底哪個是對的呢?一著名的職場混世大魔王曹參說:是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在《史記》裡交代了這麼一個細節:(曹參)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自己不懂沒關係,找個懂的人學習。在學習上,曹參捨得花錢,注意「厚幣」這個詞,就意味著花了很多很多錢。世外高人蓋公估計看在錢的份上,也告訴曹參「無為」的真諦:「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 道德經08章,不爭,如水那樣謙下,包容,仁愛,守信,清靜
    居住要像水一樣善於處於低下,心胸要像水一樣善於保持深藏,待人要像水一樣親近仁愛,說話要像水一樣守住信譽,為政要像水一樣清靜治理,做事要像水一樣發揮能力,行動要像水一樣把握時機。正因為什麼也不爭,所以才沒有憂患。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此段總的是講,太上老君教人知道什麼是萬事萬物的根源,她是沒有形狀、沒有情慾、沒有名字的大道之體,她是天地萬物的運作長養的惟一操作者。沒有她,世界將毫無生機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應當觀察她的永恆常存,向她學習。一要學習她的無形。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王玠)
    人或以為虛無異端之教者,便是非聖人者無法。道本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得之者,愚可以智,濁可以清;修之者,石可以金,凡可以聖,出乎三界之外,永為上仙,豈不玄哉。餘以管窺之見,將是經逐節引先聖先賢之語,解注於下,而又纂圖貫通經注,曲暢旁通,一覽澈見,言辭雖鄙,無非直解其義。未敢為是,其與我同志者鑑諸。混然子王玠道淵敘。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人依循這些人為制定的禮法而行於天下,以人之道治國,並以此為善,實則是以人害天,因為禮非天道,循禮非循天,這怎麼可以叫作善呢?所以說,斯不善矣。《道德經》第一次出現了「善」字。後人註解道德經幾乎都把善字理解成善良之意,實際上這是對《道德經》的粗鄙化解讀。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王元暉)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南宋道士白玉蟾分章正誤,元終南山道士王元暉注。據徒記稱,書成於皇慶元年(1312)。書前有序記及圖象數篇(原誤題《清靜經注》)。正文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
    太上言道以一氣為萬物之祖,祖為源也。人神以一形為舍,故合為基本也。形不得神不能動,神不得形不能存。神為主人,形為舍基此二句大底言道炁為萬物之本,分其清靜。清者元氣,濁者萬物之形也。人能以神動保固其形,故為萬物之基源。故云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白雲翁曰:不濁無以見其清,不清無以見其濁。無一炁而不能生萬物,無萬物不能分一氣。故曰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修德的過程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二】感悟德是某種蓄積狀態,人和人的差別是德的差別,比如有無德、下德、上德、孔德、玄德的區分。自己通過修德,德也會發生變化。
  • 道德經起名:如何為孩子取曠達的名字?智慧之書道德經告訴你!
    易勝出處: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道德經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易勝」在文中並不是容易戰勝之義,「易」在文中是不易,「勝」是勝過之義。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清 靜 為 天 下 正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道德經》教你如何使用好自己神奇的身體!
    當我們做事沒有貪婪、沒有妄想、沒有虛假的時候,只有做事情全面周到,大方向明確,小方向清楚,宇宙的智慧之光就在我們心中升起;一切言語、起心動念就「復歸其明」了,就這麼簡單!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用其光」的意思是,我們的生命是宇宙的生命,只要正確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就能「復歸於明」。所謂「復歸於明」就是,宇宙之光皆在眼前。
  • 《道德經》:無為而治
    老子主張以清靜之道治國,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第37章)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亂作為,是善為。《老子》提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第3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 常誦《清靜經》心靈真的能得到清靜嗎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