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
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
天下將自定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大道總是通過無來作用於萬物,從而做到無所不為。
48章的無為而無不為,顯然是聖人;所以,誰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只有兩個:大道和聖人。
大道如何無為而無不為?06章指出: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綿,為大道與天地萬物的通道,且用之不勤地注入給予源源不斷的生機。
結合40章「弱者道之用」來理解,柔弱為氣,大道演化大氣,連接萬物之內氣,在無的層面上形成一個整體。大道通過影響大氣,對萬物產生了全面、整體的作用,從而無所不為。萬物並作,隨著大氣的變化而浮沉。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侯王如果能守住無為之道,萬物都將自己演化發展。
自,就是鼻子的初文,後來,專門用於自己的自。可能人有個習慣,指著自己的鼻子說話;也可能古人認為,呼吸重要,斷氣了就死了。所以自,表示自己的自,活著的生命。
化的甲骨文、金文,是兩個人,一個倒著,一個正著,表示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演化的動態過程,後來就作為萬物的演化過程,拓展了化的內涵。
左民安《細說漢字》:《說文》:「化,教行也。」所謂「教行」也就是「教化」。「化」字本義應為「變化」,如《國語·晉語》韋註:「化,言轉化無常也。」《莊子·逍遙遊》:「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是說:鯤變化成鳥,它的名字就叫大鵬。而「教化」之義那是從「變化」義引申出來的,如王充《論衡·佚文》:「無益於國,無補於化。」也就是說:對於國家無益,對於教化無補。
結合上下文,侯王管理天下,守住道、樸,內心自然安靜、有靜氣,不去幹擾萬物,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那麼萬物都將按照它的自然而演化。
化而欲作:演化中有種欲望要發作。
欲:不是現代漢語含義的欲,如食慾、性慾;而是偏移正常軌跡的跡象,將要偏離正道。欲,也有將要的意思。
演化的過程中,就有種不合理的跡象,貪慾將要出來但還沒有出來,蠢蠢欲動。這說明老子洞察到:萬物的演化,包括人事,都有可能往一個不正的方向發展。
聖人是不管具體的小事的。所以,這個化而欲作,指的是萬物受到天地氣化中的一種邪氣的影響,從而將要偏離了正常演化的軌道,但是目前還沒有偏離。但是聖人的內心已經有感覺到這個未兆,即寵辱;在玄覽之中準確定向、定位。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璞:我用無名的樸來糾正它。
鎮:糾正。鎮:通正、貞。鎮、正、貞,在發音上相同;在字形上,真、貞,與鼎接近。所以,「吾將鎮之以無名之璞」,可以與「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正善治」互參。又注意,《黃帝內經》曰:「人為天地之鎮」。
無名之璞,就是聖人致虛極守靜篤修出來的清靜之氣,清靜為天下正。
上面是侯王守住無為之道,而這是「吾」將鎮之以無名之璞。可見,老子當年,不僅僅是幹守藏吏、柱下吏等這種大家看得見的工作,還幹管理天地氣化這種大家看不見的工作!輔助侯王。聖人夠忙、夠辛苦。
無名之璞夫亦將不欲:用無名的樸來糾正它,也就不起欲望。
鎮之以無名之璞,這個時候也就不起這種出奇的欲望了。
從欲——不欲,這就是聖人無為之功。其機制何在呢?
對天地的通道:中
對百姓的通道:慈
能量:清靜之氣,無名之璞
靜勝躁,清靜為天下正,自然恢復正常。
不欲以靜:不起欲望自然就會安靜下來。
靜:內心安靜下來,沒有躁動。靜對躁。躁,有足,表示跳動不安的樣子。
這個時候又自然的安靜下來。這個靜,不是死寂,而是在正常的穩定的道上運行,就好像是靜水流深。靜水,不是死水。
欲:躁、燥、噪
靜:歸根曰靜。
根:大道、樸
聖人用他的來源於大道的清靜的能量,通過中、慈等通道作用於天地與萬物,則自然恢復了正常。
天下將自定:天下萬物將自然穩定,重新回到正位上。
定:穩定的狀態,回歸到正道。定與正的區別在於:定是從躁動到安靜,或者從紊亂到各就各位,如定軍山、一籌定乾坤、天地定位(《易·說卦》);而正,本來就在正道上。本章從欲作到不欲,既定。
本章開始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後面舉侯王和聖人之為;其實是暗示了,這就是聖人的無為而無不為。明確提出:鎮之以無名之璞。理解,欲沒有作的時候,不為;欲作,則開始無為。所以無為兩層含義:不為(侯王守之和聖人不為)和無為(聖人為無為)。還有無為的具體過程。
如果一切都很順利,就不為,不去幹預;但是假設苗頭剛起來,聖人就要為之。結合64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無為的關鍵在於如何把握未兆。所以20章聖人「獨異於人」,就是他時刻關注未兆,忽視形而下,所以與眾不同,但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