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哈爾濱,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央大街、索菲亞大教堂、太陽島這些著名景點,很少有人會把哈爾濱和古城聯繫在一起,哈爾濱有一條著名的「老道外中華巴洛克風情街」,這裡是哈爾濱的發源地,依舊保持著這座城市最初的模樣記憶,是國內目前保留面積最大的「中華巴洛克」建築街區。
清朝末年的哈爾濱,還原本只是松花江邊上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後來隨著1898年中東鐵路的修建,人口逐漸向這裡聚集。哈爾濱最輝煌的時候是在20世紀初,十幾個國家相繼在這裡設立了領事館。尤其是大批俄國人或搬遷或移民進入哈爾濱,哈爾濱「東方莫斯科」的稱呼由此而來。
1898年中東鐵路正式動工,這條以攫取中國東北資源,稱霸遠東地區為目的而修建的鐵路,將世界各國的文化帶到了哈爾濱,其中尤以建築文化為盛,巴洛克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流派代表。巴洛克這個詞最早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意為「畸形的珍珠」,最初特指形狀怪異的珍珠,體現到建築中轉意為非常規的美,奇異古怪。其特點是外形自由,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
哈爾濱老道外是哈爾濱的發源地,百年前的哈埠只有東西兩區,東區是道裡的三十六棚,主要是沙俄附屬地,在外國資本流入後,東區道裏區街角巷尾大規模修建起了文藝復興、折衷主義、巴洛克等西洋建築,精緻、奢華。西區道外區當時住的多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到了20世紀初,一批成長起來的民族資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蓋樓時那些中國工匠紛紛效仿對面道裡華麗的西式建築,並加入中國式的建築手法進行改造,後世,這種風格由一位叫西澤泰彥的日本學者賦予了「中華巴洛克」的名字,這便是如今老道外巴洛克的前身。
中華巴洛克建築如今在哈爾濱、武漢、北京等國內許多城市都有遺存,但目前最大、最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在哈爾濱道外區。老道外的巴洛克建築群不僅僅是一種建築風格,它已經深深融入哈爾濱的血脈,成為這個城市的一種文化、歷史與記憶。很多著名的影視作品曾在這裡拍攝取景,像《蕭紅》和《黃金年代》。在這個地方,無需刻意搭建布景,隨便一身服裝站在外形華麗的建築前,便能拍出穿越時空的年代感。
為再現歷史文化街區,哈爾濱市政府已對這片歷史保護街區進行分期改造,西起景陽街、東至十道街,北起昇平街、南至南勳街的這片面積53.11公頃的街區,已被劃定為「哈爾濱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被列入哈爾濱市13個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作為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這座城市歷史的變遷。它歷經百年滄桑巨變,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可謂是哈爾濱開埠「活化石」。
漫步在這條目前全國保留面積最大的「中華巴洛克」建築街區上,不僅讓人感慨萬千,遙想百年之前,商城繁華的喧囂聲、商賈雲集的影子依稀眼前。如今一座座透露著滄桑的建築群,讓人仿佛穿行於時空隧道,似乎行走在一座鮮活立體的建築博物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