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農村老話「男不做九,女不做十」,這是什麼講究?看完你就知道了
農村有人過壽了,一般是如何寫祝壽詞呢?約定俗成的一句是「春秋不老,古稀重新,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在農村,每每有人做壽,這個詞就簡直有點泛濫。其實,農村有很多關於做壽的俗語,就如有一句話「男不做九,女不做十」,乍一眼看,這句話怎麼會和過生日有關係呢?這句話究竟有何講究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好好解釋一下,相信看完之後你就知道了!
首先,這是屬於年齡的一種俗語文化,男不做九,那就是過生日遇到九的時候是避開的,就是男的只能做帶「十」的整數壽,例如八十歲大壽、九十歲大壽等;比如男子29歲的生日那就放到30歲去過,這是由於中國古代,九為陽數之極,於是多用九這一數字來附會帝王。告別封建時代後,人們仍會覺得「九」寓意著「尊貴、無上」,這使得帶「九」的數字都比其他數顯得高出一等,所以在古代的人認為,普通的老百姓不能帶「九」。此外,「九」代表完結,有不吉利的意思,例如在《黃帝內經素問》曰:「天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所以說,那人不願意過帶「九」的生日,怕犯忌諱!其次,「女不做十」與之剛好相反,對於一些女人來講則要提前一年過大壽,比如過69、79、89等。這是一個什麼道理呢?原來,男的過大壽是需要實歲的,女的要虛歲,女的只做帶十的大壽起因為人們希望老人家能夠活得更長久一點,不能十全十滿了,因為女人是過的實歲,所以,才不能夠在整數的時候過壽,而是需要提前一年過大壽。除此以外,還有一個說法,即「男不三,女不四」,和這句俗語意思相近。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男慶實,女慶虛」,所以,人們將每十歲記為「一旬」,所以男人要過「逢十」的生日,而女人過虛歲,就要提前一年過。
其實這就是一種民間風俗習慣,不屬於迷信範疇,不過,也是是一種民間不科學的說法,我們這也有人說做壽生日,男不過「九」,女不過「十」,本人認為人一生只求平安,不講究那些。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每一種風俗習慣都有其悠久的歷史,都蘊含其深遠含義。關於農村裡過生日的禁忌,還有「六十六要吃女兒一刀肉」和「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歡迎留言討論,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