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很多城市地區都受到了濃重的西方文化的衝擊,給我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定的威脅,可是農村不一樣,農村到現在仍然有著非常濃厚的傳統文化,自然也就有著非常多的風俗講究,比如在農村,人們一直遵守著「男不做九,女不做十」的習慣,那這種講究有什麼樣的道理!
「男不做九,女不做十」:這句話說的是農村人過生日的一種講究,人們認為男人不應該過帶「九」的生日,比如四十九要過五十歲的生日、五十九要過六十大壽等等,因為在不少人看來,「九」代表完結,有不吉利的意思,例如在《黃帝內經素問》曰:「天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所以說,那人不願意過帶「九」的生日,怕犯忌諱!而對於女人來說,不過滿歲的生日,而是要提前一年過,比如五十歲生日在四十九歲過、六十歲在五十九歲過。這是因為「十」代表了圓滿,也被認為生活到頭了,所以女性一般不願意過帶「十」的生日。還有一種說法是「男慶實,女慶虛」,所以,人們將每十歲記為「一旬」,所以男人要過「逢十」的生日,而女人過虛歲,就要提前一年過。
在七星老農家鄉,咱們農村不僅有"男不做九,女不做十"的說法,而且還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的說法,還有人到八十歲就不做生日,不放煙花爆竹的習俗,一家人悄悄為老父母親祝壽,省得放煙花爆竹把閻王爺給驚動了,一翻生死薄,一不小心一筆給你父母親名打一個叉叉,就陽壽已盡,壽終正寢了是吧。在咱們農村,所謂的"男不做三,女不做四",說明你男人三十歲才進入而立之年,還很年輕,年輕人就不講壽命了是吧,如果你愛熱鬧,就做一個三十六歲生日,避避邪氣,好讓自己一生身體健康,走南方運是吧。而"女不做四",是講女人已進入中年,不做四十歲,主要是為了不曝露自己的年齡,讓自己青春永駐,再一個"四"字與"死"為諧音,有點兒不吉利了是吧。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每個地方的講究都不一樣,比如有的地方講究男要做九,認為十全為滿,滿則招損。還有的地方講究「男不過三,女不過四」,大概意思是說男人到了三十歲,還很年輕,不必做壽,而女人到了四十歲,步入中年了,怕別人說老,所以不過。還有人說是因為三和四的諧音是散和死,所以男不做三,女不做四。
其實這些俗語在民間的解釋多種多樣,但不論怎麼解釋,都能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