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最開始請問自己一句話,農村的人能夠真正的離開農村麼?
這句話看似很容易得到答案的問題,但仔細一想好像沒有那麼簡單,假如你認為很簡單,耐心看看我的解讀,你可能就有不一樣的想法了。
我這裡的離開指的是兩方面,一方面是物質方面,另一方面是精神。
物質方面:直接改掉生活方式有種地務農改為打工
物質方面無非就是和錢掛鈎,這其中就必須包括房子、車子、工作以及婚姻。這些方面必須要滿足了條件,一個人才有可能準備離開農村,但對於農村的孩子的未來來說,房子車子遙不可及,工作即使在城裡也是沒有多少工資夠自己花銷的,因為最近反應最嚴重的「女高嫁男低娶」的觀念,讓不知道多少人的婚姻也成為了在城市生活問題。
物質方面還有變化的就是在城市和農村的需求不同了,讓即使進城以後可能也不能正式的接受城市那樣每天的生活方式和賺錢習慣,即使習慣了所有的條件,會發現花花的城市,誘惑太多了,一不小心就可能讓自己在偌大的城市迷失自己的路途方向。
精神方面:切斷與農村的所有聯繫
精神方面很好理解就是在自己的想法。那麼離開自己居住過很久的農村的那麼容易的麼?一因為我國古代開始就有故土重遷的觀念,那麼一般一個人在知道自己的跟以後很難去挪動的,只要沒有特殊的原因,一般是沒有人願意隨意挪動自己的住址的。
精神方面,假如能夠克服一切環境對自己的影響,應該沒記個人能夠放下父母吧。因為在農村還是養兒防老的觀念比較重的,假如某一家的子女長時間不回家,不在家,不對自己的父母進行關照,就會發現有好多人在背後討論自己。但是假如將父母接到城裡居住,就會發現也是不妥,父母還是比較喜歡村子裡那樣自由歡快的氛圍的。
綜合兩方面,必須要達到物質方面滿足在城市生活的需求,精神方面也要不能有太多的牽掛才能安穩地在城市生活下去。
回看現在的農村走出去的人,很多都是根本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這是就有人問:那些沒滿足條件的人已經在城市居住不是也好好的麼?對啊表面上看確實沒有什麼問題,只要你們仔細的觀察就會發現,在物質方麵條件不足的,可能會因為條件不足而更加忙碌,生活失去了本來的顏色;在精神方麵條件不足的,他們會經常因為需要顧及上一輩的生活和感受,經常需要回到村子,生活也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假如兩個方面都不滿足的話,強硬進入城市,結果就更糟了,是什麼呢就要自己根據實際情況好好分析了。
總之,我認為農村的人想真正地走出農村還是比較困難的,無論是在物質條件還是在精神方面都很容易因為環境不同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不過這也只是我自己的個人看法而已,你們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都可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