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季節,是農民難得的清閒日子。在北方農村大集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農村大叔大嬸們都挎著提包三五結伴來趕集。
剛進入集市就聽到商販們的吆喝聲,「賣香油果子咯,兄弟來點香油果子吧?」,「賣瓜子咯,剛炒出來的瓜子」,「還有火燒咯,肉餡素餡啥都有咯」。集市上人聲喧雜,商販們為了招攬顧客,每喊一句似乎都用上了渾身的力氣,生怕放走一單生意。
在集市上一路走來,快到大集中心位置的時候,綿綿不絕的吆喝聲中卻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我要三塊錢大米的」,「我要黃色的,不要大棗」,「我要五塊錢的,大米的黃色的一樣一半」,聲音來自路旁邊一個賣年糕的攤位,周圍已被圍的似鐵桶一樣。只見人群中間有一位花甲歲數的老人手拿大刀正在切年糕。老人動作迅速,割年糕,用桿秤稱,找零錢,所有動作連貫有序。
圍在攤子前的人們為了能早點買上年糕,爭先恐後的去付錢。其中有一位打扮時髦的小姑娘和同伴小聲說到「這賣年糕的竟然還用上了掃碼支付呢,嘻嘻」,不料這一句話被大叔聽到了,大叔笑著說「沒辦法啊,要跟隨你們年輕人的潮流嘛」,小姑娘又說到「那我也掃碼付錢吧」,大叔說「今天忘記帶手機,這不得勁了」,小姑娘說「那好吧,還怪有意思來,哈哈」,旁邊的人聽見也都一起笑了。
好不容易等到大叔閒下來,便跟他攀談起來。大叔說,他是附近村子裡的一位普通農民,今年已經64歲,平時還是種地為主,逢集的時候就趕集賣年糕。當說到如何做年糕的時候,武大叔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做這生意有三十多年了,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年糕,趕四集,那時候也不怎麼掙錢,畢竟大米的年糕到處都有賣,買的人也少。武大叔接著又說,直到大約十年前去縣城辦事,第一次看到有人賣黃色的黍米年糕,嘗了嘗感覺很好吃,心想集市上賣的年糕都是大米做成的,根本沒有用黍子米的,如果學會製作方法,在集市上賣黍子米年糕肯定能掙錢。
武大叔便詢問那位賣年糕的師傅,能否教他做黍子米年糕的方法。令武大叔沒想到的是,那位師傅很痛快的答應了他的要求,但前提是要付一萬塊錢的學徒費。十年前一萬塊錢不算多,但是也不少了,特別對武大叔這樣的農民來說,幾乎是種地一年所得的積蓄。武大叔再三權衡,最終沒有付這一萬塊錢。
可是武大叔沒停下來做黍子米年糕的想法,回去後他買來黍子米、糯米粉、蜜棗、紅糖等配料反覆嘗試,邊做普通的大米年糕,邊做黍子米年糕。不知道經過多長時間,多少次失敗以後,武大叔逐漸的摸索出了一套方法,做出來的黍子米年糕也像模像樣了。後來,直到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嘗了他做出來的黍子米年糕,並給與認可的時候,武大叔才真正的把年糕拿到集市上去賣。
最終,武大叔做出來的黍子米年糕香甜筋道,口感極佳,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每次逢集,他做的年糕都會成為集市上最熱賣的商品,不過上午就會銷售一空。武大叔說,雖然做年糕非常辛苦,要半夜兩點鐘就起來忙活,但是每次趕集都能賺四五百塊錢,比種地要賺的多,就一直堅持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