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啥是佩奇》一夜之間刷爆朋友圈。
在只有5分鐘的視頻裡,大山裡的爺爺為了孫子最想要的新年禮物「佩奇」,鬧出了不少笑話。當過年那天,爺爺把自己親手做的長得像鼓風機一樣的粉色小豬送給孫子時,屏幕前的所有人又都被感動的不成樣子——
「父母的心始終記掛著小輩,到了年關還不回去看老人說不過去。」
「把所有能給的都給你,這就是父母的愛,常回家看看。」
那麼除了回家過個團圓年,我們這些小輩還能做些什麼,讓父母開心一下?
也許,像《啥是佩奇》裡的爺爺一樣,給自己最親的人花心思準備一份禮物就不錯。畢竟對於容易滿足的父母而言,一份小小的禮物,就能讓他們高興好久。
這不,@櫻之花就為父母的新年禮物費了一番心思。
「去年8月我家女兒出生後,就一直是我父母在幫忙帶孩子、做家務。看著他們總要彎腰做各種事情,我爸為此還腰疼許久,我就挺心疼的。今年過年送他倆一臺吸塵器,希望可以減輕二老的負擔。」
至於送遠在外省的公婆什麼新年禮物,她也想好了。
「公婆特別想孫女,所以過年我們會帶小傢伙回去跟他們團聚。禮物也是實用型,羊毛衫、保暖內衣、棉鞋。公婆家比我們這邊冷,希望他們可以暖暖和和的過個冬。」
和新手媽媽相比,結婚多年的@Emma就顯得輕車熟路一些。離過年還有一陣子,她就已經把新年禮物準備好了。
公公睡眠質量差,經常休息不好,所以乳膠枕適合他。婆婆雖然不是那種特別講究的人,但還是挺愛美的,送她高檔圍巾一條。自己的父母常年在吃鐵皮楓鬥,過年直接送一箱給他們,省了自己的心,也省了他們的錢。
可能對於大部分媽媽而言,過年要準備的新年禮物都是給雙方長輩的。不過也有些媽媽,情況不太一樣。
「我和我老公財務相對獨立,所以新年禮物我們各備各的。他的父母他考慮,我的父母我負責,互不影響。」@月下的朦朧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灑脫中又透露出些許無奈。
雖然沒有老公的「股份」在,但她也沒打算省錢。
「爸爸媽媽掏錢給我付房子首付,把多年積蓄都花了。我平時也沒啥機會報答他們,過年總要表現一下。我給媽媽買了個2000多的品牌包,畢竟沒有女人不喜歡這個。我們單位估計還會發點年貨,到時候都給他倆拎回去。」
送禮物給父母,好是蠻好,但往往還是要耗費些精力的。禮物的預算、選擇、購買,以及對父母是否喜歡的擔心,貫穿整個始終。
所以就有些更實在的媽媽,選擇不送禮,直接送錢。
@lele嫁到了離娘家幾千公裡遠的地方,平時想回一趟娘家著實不易,不僅僅要飛飛機,還要轉高鐵或者大巴,一年僅有的一兩次回家機會,對於她而言就特別珍貴。
她已經買好了下周末的機票,帶著老公、兒子一起回去。同時帶回去的,還有給媽媽的紅包。
「媽媽不容易,我很小的時候她就和爸爸離婚了,一個人拉扯我長大。現在我嫁的遠,她又不喜歡來我這裡長住,我做不到總陪在她身邊。過年肯定要給點錢,媽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也是我的一種彌補吧。」
同樣打算用萬能的金錢解決問題的還有@菜菜的兔紙。
她家兒子已經5歲,過去這些年,帶娃的主力軍一直都是婆婆,所以每年過年她都會送上個紅包表心意。
不久前,婆婆有意無意的說出了「現在的阿姨都很貴」這種話。敏感的兔紙就覺得今年過年需要表示個大的了——嗯,高達五位數的紅包。
至於親媽那邊,紅包也會給,但肯定不會比婆婆的大。誰讓婆婆付出的更多、更辛苦呢?
跟前面的故事略有不同,有些媽媽今年過年既不送父母東西,也不給錢。因為向父母表心意,並不一定要在某個節日進行,它應該是一個按需安排的、細水長流的過程。
在持有這種想法的媽媽中,@妞妞媽咪就是個代表。
爸爸媽媽辛苦了一輩子,從未出過國。去年說想出去玩,於是她和老公就幫二老報了新馬泰的旅行團,還付了錢。
公婆方面,平時網購是她負責,而且並不收錢。這麼算下來,一年也是一筆開支。
「平時就已經表達過心意,過年我們就不再單獨表示了。如果為了送東西而送東西,為了給錢而給錢,好像也沒有什麼意思。」
今年過年啥都不送也不給的還有年輕媽媽@sunshine,不是不想送,而是生活真的難。
她在去年和老公完成了一系列的人生大事,買房子、裝修房子、辦婚禮、生孩子……這樁樁件件,都是不小的開支。
現在每個月要還房貸、養孩子,工資並不高的倆人生活壓力挺大,也存不下來什麼錢。
做父母的對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一再表示,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不好過,過年別整那些沒用的了。倆人平時在照顧長輩方面已經出了不少力,錢就留著養孩子吧。
每個家庭有不一樣的情況,每個媽媽也有不一樣的想法。
關於過年到底要不要送父母禮物或者給錢?送什麼禮物?給多少錢?其實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我們想說的是,親情不分貧富,愛即是禮物。對於父母們而言,沒有什麼比小輩的關心和陪伴更重要、更值錢。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無論父母們收到怎樣的禮、又怎麼過這個年,都將是最開心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