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神話當中,掌管財富的神祇出現比較晚,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宋代。民間崇拜的財神並不僅只特定一人,有正財神、偏財神等分別。在各尊正財神之中,以文武財神較為人所熟知,文財神通常是指比幹、範蠡,武財神則是指關羽、趙公明。
中國人的五行觀念影響深遠,認為天地廣闊,財寶當然也要按方位分布。拜五路財神,就是收盡東南西北中五方之財的意思。
比幹是商紂王的叔父,因直言進諫而被挖心。由於先前姜子牙離開朝歌時,曾去比幹相府辭行,見比幹氣色晦暗,知其日後必有大難,便送比幹一張神符,叮囑在危急時化灰衝服,可保無虞。比幹入朝前已知有難,便服飲姜子牙所留符水,故在剖心後並未死去。比幹被剖心後成了無心之人,正是因為無心無向,辦事公道,所以被後人奉為文財神。比幹的神像為文官打扮,頭戴宰相紗帽,五綹長鬚,面目嚴肅,臉龐清癯,手捧如意,身著蟒袍,足登元寶。
而另一位財神——陶朱公範蠡,大概是最具有財神氣質的一位。範蠡是春秋末期輔助越王勾踐的名臣,在成功地滅吳雪恥之後,毅然離開了可共患難不可同安樂的越王勾踐,隱名從商,富可敵國。後世的生意人把範蠡奉為財神,他進退得宜、不執著於名利的處世態度,出神入化的聚財能力正符合中國人富貴逍遙的人生理想。
明代的通俗小說《封神演義》中,趙公明協助聞太師抵抗周軍的進攻,被姜子牙用厭勝之術殺死,在封神臺上受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為中路正財神;相應的偏財神則為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西路財神納珍天尊曹寶、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
但關羽並不愛財,卻被尊為財神,的確有點不可思議。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得到曹操賞識,曾經享受榮華富貴,頗有積蓄,但他毫不在意,為了「義氣」兩字,對曹操所賜財物分文不取,千裡走單騎,護嫂尋兄,義薄雲天。
民間傳說中的關羽不僅是個大英雄,還經常散財給窮苦百姓。因這個「義」字,也因他的散財於民,人們將他奉為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