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關羽給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他是「五虎將之首」,他儀表威武,武藝超群。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與劉備、張飛結拜為三兄弟,起兵爭英雄。公元220年,荊州失守,關羽腹背受敵,最終兵敗被殺。他的勇猛好鬥曾威震天下,在所有人眼裡,他講義氣,忠貞不二,是一個妥妥的大英雄。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清代又奉其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接著,人們認為勇武還不足以去評價偉大的關羽,又繼續往關羽身上添加其他神通的地方,因此,後來,關羽又被尊崇為「財神」。
關羽被奉為「財神」,這是為何?想想關羽的這一生,跟「財」是扯不上關係的吧。究竟是怎麼樣的說法,讓後人去信仰關羽是個「財神」呢?其實,這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大家各有說辭。
關羽被尊為「財神」最早是在明清時期。這個時候,民間的貿易往來非常頻繁,商業活動十分繁榮。當然,生意有好壞,一個人的生意能否做成功,跟這個人的道德素質也息息相關,做生意,最講究的就是誠信和義。當時的老百姓都是十分迷信的,那些商人會選擇固定日期去廟宇裡拜神,保佑他們生意興隆。古代的生意越做越好後,在各地形成了商幫,這些商幫最注重的就是一個「義」字,大家必須同心協力,其利斷金。
晚明時期的晉商是發展的最好的一個商幫之一,他們開創了許多商業制度,並且提出了一個口號「以義取利,誠信天下」。他們要給這個口號,找一個寄託,而這個寄託就是關羽,他是「義」的代表人物。這些晉商把關公作為保護神,還出資在他們遍布全國的會館裡建起關廟。這些商幫希望他們自己能像桃園結義的三兄弟一樣,彼此信任,共同進退。
隨著晉商的發展越來越好,他們可以用富甲天下來形容了,而關羽也就被公眾稱之為「財神」了。關羽自己怕是也沒想到,自己武將出身,被奉為「武神」這是理所當然,「財神」的話就有些許勉強了。
不過,人們之所以奉關公為財神,是因為關羽那忠義的品德,政治上有忠義一說,經濟上為何不能這麼說呢?商人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自然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同時,人們也希望商人堅守誠信進行交易,把關公奉為公正人,來維護商業的道德秩序。
參考文獻:《三國志》、《瑜伽師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