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老人說一句話,人生在世,一定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無福不可求也。積德的事情相信任何人都會去做,善念、善行,都是積善,積德。但為什麼要說積陰德呢,陰德和陽德有什麼不同,這裡就說到了行善的大小了,做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叫陽德,不被人知道叫陰德。陽德報得快,做了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別人稱揚你,讚嘆你,給你些物質回報或者錦旗什麼的,表揚表揚,報掉了,報掉了就沒了。而陰德無人知曉,天會冥冥之中降福給你。
對於陰德,民間稱之為"陰騭",在道教的勸善書中就有《文昌帝君陰騭文》一書講述的非常詳細。陰德福報大,你的德積在那裡永遠是你的,別人偷不去、搶不走,因為那是一種能量。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無時無處不在。無論我們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屬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遠在兒孫。"
《易經》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也充分表明了,為善得福,造惡得禍的原理。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釣譽才是陰德。在陰德的闡述中,佛教以因果業力解釋,而道教則用承負解說,二者之間雖有差異,但勸人向善的動機總是一致的。
《太上感應篇》說:"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故不勉而行之。這句話是非常有其道理的,我們試想想,善言善語就會多交好朋友,而說惡言惡語就會樹立對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此修善最重要的是,出於真誠而無所求,這是真善。
對於積陰德,古人就給我們做出了很多榜樣例子,像憐蛾不點燈,為鼠常留飯這些都是是積陰德。不說人的過失是陰德。見人危急,伸出援助之手是陰德。甚至隨手撿起地上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是陰德。給人以和善慈祥的面容,一笑解千愁也是陰德。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積陰德並不需要我們花很多錢,花很多時間,只需要在生活中就很容易積累陰德,給自己陪福。
積陰德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無相功德。是給人,但不為人所知,是為人,但不為人所明。積累陰德其實就如同播種一樣,只要播土種下種子,就不怕將來沒有收成的機會。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個人命運的好壞,與平常自心的善惡與積德結緣有很大的關係。修善積德,就是為自己創造善因善緣。
所以我們有許多理由相信,好人自有好報,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如果手頭還寬裕,可以放生,你心裡一定會覺得舒坦。 遇到擺地攤的老人,能買就買些,別還價,東西都不貴。家境哪怕好一點,誰會大冷天夜裡擺地攤。
生說中常常積累陰德,福報就會越積越厚,後面的福報就大,可以福澤子孫。如果積德行善讓人知道了,就會收到別人的表揚,這個福報就報掉了,也就沒了。所以我們中國古人非常重視陰德,反而認為陽德只是得到了一些虛名,於修福報沒有實際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