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積陰德,必得大福報,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2020-12-12 妙音聞聲

常聽老人說一句話,人生在世,一定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無福不可求也。積德的事情相信任何人都會去做,善念、善行,都是積善,積德。但為什麼要說積陰德呢,陰德和陽德有什麼不同,這裡就說到了行善的大小了,做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叫陽德,不被人知道叫陰德。陽德報得快,做了好事,讓別人知道了,別人稱揚你,讚嘆你,給你些物質回報或者錦旗什麼的,表揚表揚,報掉了,報掉了就沒了。而陰德無人知曉,天會冥冥之中降福給你。

對於陰德,民間稱之為"陰騭",在道教的勸善書中就有《文昌帝君陰騭文》一書講述的非常詳細。陰德福報大,你的德積在那裡永遠是你的,別人偷不去、搶不走,因為那是一種能量。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無時無處不在。無論我們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屬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遠在兒孫。"

《易經》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也充分表明了,為善得福,造惡得禍的原理。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釣譽才是陰德。在陰德的闡述中,佛教以因果業力解釋,而道教則用承負解說,二者之間雖有差異,但勸人向善的動機總是一致的。

《太上感應篇》說:"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故不勉而行之。這句話是非常有其道理的,我們試想想,善言善語就會多交好朋友,而說惡言惡語就會樹立對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此修善最重要的是,出於真誠而無所求,這是真善。

對於積陰德,古人就給我們做出了很多榜樣例子,像憐蛾不點燈,為鼠常留飯這些都是是積陰德。不說人的過失是陰德。見人危急,伸出援助之手是陰德。甚至隨手撿起地上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是陰德。給人以和善慈祥的面容,一笑解千愁也是陰德。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積陰德並不需要我們花很多錢,花很多時間,只需要在生活中就很容易積累陰德,給自己陪福。

積陰德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無相功德。是給人,但不為人所知,是為人,但不為人所明。積累陰德其實就如同播種一樣,只要播土種下種子,就不怕將來沒有收成的機會。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個人命運的好壞,與平常自心的善惡與積德結緣有很大的關係。修善積德,就是為自己創造善因善緣。

所以我們有許多理由相信,好人自有好報,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如果手頭還寬裕,可以放生,你心裡一定會覺得舒坦。 遇到擺地攤的老人,能買就買些,別還價,東西都不貴。家境哪怕好一點,誰會大冷天夜裡擺地攤。

生說中常常積累陰德,福報就會越積越厚,後面的福報就大,可以福澤子孫。如果積德行善讓人知道了,就會收到別人的表揚,這個福報就報掉了,也就沒了。所以我們中國古人非常重視陰德,反而認為陽德只是得到了一些虛名,於修福報沒有實際的利益。

相關焦點

  • 修心: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所以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於自己知道。行善之所以可嘉,不在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詳。古話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在69歲時,給兒孫留下這段話: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 一生多做善事,廣積陰德,福報大
    老人常說:為人在世,一定要積陰德。為何老人這樣說呢!積德行善的事情,任何人都會去做,但是積德亦有「陰德」和「陽德」之分。萬事萬物都在變,變化中也有不變,就是萬事都有陰陽兩面。我們的一念善心、善行,都是積德。所謂陽德就是為善而人知之,陰德則為善而人不知。
  • 佛說: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隨緣行善,方能收穫大福報
    佛說:「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行善是可以為我們積累功德福報的。但是,很多人卻不了解因為我們行善的方式方法不同,最後得到的功德福報也會有所不同。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做了善事之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態產生,但是這些心態也就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做了善事,不求人知,是發自內心中的善;第二種,做了善事,喜歡廣而告之,希望所有人都知道。
  • 積陰德的方法,先做到2點,善越積越厚,福報就會現前
    人生想要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一生暢行無阻,就一定要積德行善,所謂有德走遍天下。而自己所做的善事,最好是不要讓別人知道,這叫「陰德」,積累「陰德」將來所獲得的福報是無量的。像現在的新聞媒體,有人做一點好事就表揚、讚嘆,這也是福報,不過這個福報立刻就消耗掉了。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要讓人知道。
  •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必有天知」:這4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心中有敬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遠離災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此,人生在世,要敬畏因果,多行善積德。行善積德是為自己謀福,也是利益子孫後代。人生沒有福德,就會感召苦果。所以,南山老人說:「積德雖無人見,行善必有天知」:這4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那麼,南山老人所說的這4件事究竟是哪4件呢?
  • 佛曰:一人行善,全家得福!
    佛曰:人心善念,自有善報!大師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於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意思是說,心若善良,出世間的五道十地會順利得到;心若不善,不但得不到這些,反而可能會墮入三惡趣,所以,解脫與沉淪完全依賴於自心,我們一定要精進修持善心。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道家智慧: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又說:「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兇神已隨之。」只因為,因果承負,乃是天地之律。一、善惡有報?一個千古謎題因果承負之律不容懷疑,凡事有其因,必有其果,此為常識。
  • 現實有悟性的句子,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二 *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於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詳。
  • 「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5種善事,看看你做過幾種?
    人活著最重要的,不是積累多少財富,而是要多積陰德。  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就叫陰德,這樣得的福報才大。  持戒其實就是不去造惡業,不造惡業福報就不會被損耗,《長阿含經》上說,持戒的人,會得到五種功德。  戒邪淫,修清淨心。戒淫先戒心,戒心先戒目。眼睛不看美色,不看為淨。嘴巴不談淫色,不談為淨。讓心口目遠離誘因,則漸得清淨。  佛經上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聖號若能每日常念,效果定會彰顯。此外也須力行善事,廣積陰德。
  • 佛教:3件最積陰德的事,你能做到幾個?
    佛門裡有首偈子: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了凡四訓》積善之方中說道: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一個人行善若欲為人所知,雖然帶有功利主義的性質,比如那些以贏得利益和名聲的慈善機構,但因為也間接做了好事,所以是「陽善」,享受世人的讚譽。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吉人自有天相,善者自有人幫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太上感應篇》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史記》行善積德,福有攸歸。一個人的善良,來源於內心,聽見於口中,感受於行動。我們做人,一定要做善良之人,不要做那惡人。即使沒有天道輪迴,惡人也會受到眾人的譴責和痛恨。
  • 行善積德換榮華富貴,人得有熱心腸,好人註定有好報
    《尚書》中記載人生有五福,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其實,「好德」是一切福氣和福報的根源,一個人惟有行善積德,才能贏得長壽、富貴、康寧和善終,才會五福臨門、福澤深厚。
  • 「一日禪」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古人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不要因為做了好事沒人知道就覺得沒有意義,也不要以為做了壞事只要沒人知道就可以瞞天過海。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你是「行善」還是「作惡」,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的心。作惡之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於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誇讚,而在於內心安詳。行走於天地間,柔軟或許感化不了心狠,但至少可以得到寧靜安逸。外無愧於天地,內無愧於自心。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 都說「積德行善」可以得福報,到底要積什麼「德」行什麼「善」?
    現如今,人們經常把「積德行善」這四個字掛在嘴邊,都知道這樣做可以得福報,可是卻並不了解到底要行什麼善才可以積德,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人們卻開始盲目的抄經念佛,或者是去市場買幾條魚放到綜合裡面去放生,這樣算是在為自己記得嗎?或許算吧,但是卻絕不絕對。
  • 積德不求人知,行善自有天知!
    行善讓人知道,叫陽善;「陽」,是完全顯露出來,做的好事希望人人都知道,報紙上表揚,網絡上也在讚嘆,所做的這些好事,全都報掉了。行善不求人知,叫陰德。就是你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自己也不希望人知道,也不會主動告訴任何人,這叫積陰德。陰和陽的相不同,果也就不一樣。 陰德無人知,無人表揚,積集在那裡,不會不感果,譬如地裡的種子不會因為無人知道,就不發芽,不開花結果。
  • 積德無需見,行善有天知
    積德自有天知德,許多人以為是教養,實在是聰明。善,許多人認為是風致,實在是高超。積德無需人見,溟溟自有天定;積德自有天知,天地間因果輪迴不爽。積德合於小道,積德去禍得福,對此儒釋道莫不認同之。道家:人存善念,天必佑之《老子》第七十九章云:天道無親,常與惡人。
  • 看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受益匪淺
    看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讀完受益匪淺。這個故事在日本流傳已久。說是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出名的水墨畫家,很多人都喜歡他的畫,但他的畫異常昂貴,非一般人所能負擔得起。
  • 佛教:最積「陰德」的6件事,能做到3件以上,就要恭喜了!
    佛教裡常提到一個詞叫「陰德」,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與此相關的還有「陽德」,這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德行還要分「陰陽」?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其實所謂「陰陽」指的就是一個人行善或作惡是否為人所知。一個人做好事不留名,不圖回報,沒有任何功利心,這樣的人往往「陰德」比較厚重。
  •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二 *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三 *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成為你的眼睛裡的色彩,因為歲月會淡化你的顏色。
  • 為什麼老一輩人常告訴年輕人要「多積陰德」?
    「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在道教信仰中,陰德是別人都不知道的,它就積在那裡,別人搶不走,奪不去,偷也偷不走,永遠都是你的,越積越厚,無形中的福報非常殊勝而且長遠,子孫後代都得以承負。正是因為陰德和陽德的這些不同之處,所以老輩人常教導年輕晚輩要「多積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