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1.6至1.9小節

2020-12-11 讀典解真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孔子說,學生們,孩子們回到家裡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愛護兄弟朋友,做事情要嚴謹務實且要信守諾言,由此而推廣到愛護別的人,那麼就做到了仁的標準,在閒暇之餘,無事可幹的情況下,要多讀點書,充實自己。(這個標準也是老師和父母最希望達到的。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子夏說:崇尚賢人就像娶媳婦一樣,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侍奉國王能竭盡全力,與朋友交往,能夠信守承諾。他雖然說自己未學習禮樂,我也認為他學習過了。

注,此句難解的,只有「賢賢易色」賢賢好解釋,就是祟尚賢人,向賢人學習,但易色難解,有人解釋為不看重女色,我覺得更貼切的解釋為,交朋友就像娶媳婦兒,先看看朋友的品行,品行不好的,不能交往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孔子說:正人君子如果不莊重嚴肅,就不會有威嚴。善於學習的人就不會成為老頑固,人的品質還是要以忠信為主。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自己犯錯了,就不要害怕改正錯誤。

注,威嚴來自於自己的莊重,一個整天嬉皮笑臉的人,是沒有威嚴的,善於學習,則不會抱殘守缺,守著自己的觀點變成一個老頑固,但我們最主要的品行,還是應該的為人做事時,就全心全意為別人謀劃,與朋友交往時應該言而有信。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曾子說:認真謹慎的對待先人的葬禮,追思緬懷祖先的功績,長此以往就可以使人民的品德,淳厚質樸。

註:曾子的話,很多人譯得亂七八糟,我們不僅要知道這個樣子,還要知道為什麼是這個樣子。認真的對待先人的葬禮,有善心有感恩,還要有一定的規矩,緬懷先人的功績,明白祖先的不易,那麼發揚光大祖先的品德就是我們的責任,所以說,慎終追遠,它包含了仁義禮,就會讓民風淳樸。

相關焦點

  • 閒話論語1——舍小節而就大義
    《論語·微子第十八》: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
  • 《論語》子張篇 第十九第十三小節感悟
    很高興今天由我來跟大家分享我對論語第十九第13小節的淺薄認知,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 第十九第13小節原文是: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論語·學而篇》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注釋】▲時:時時,隨時。【學而思】本章作為《論語》開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歷來有各種解讀,就不一一敘述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看似簡短的幾個字,卻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煉的三大要素:「學、時、習」,「學」是學習,學知識、學禮儀、學做人、學做事。 「習」是見習,實踐。
  • 《論語》- 學而篇
    我想為你分享雙語版《論語》的《學而篇》,雖然高中時也在語文課上學過《論語》,但是當時的理解僅限於字面,隨著年齡和人生經歷的增長,再讀《論語》,又有了新的啟發,我也把學習《論語》的筆記分享給你,希望我們可以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受到梁冬的加持,受到孔子的加持,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論語》——學而篇
    《論語》 一 學而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論語》:學而篇 經典句子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體文集。《論語》一共有20篇492章,因為此書成於眾手,沒有固定的編者,所以也就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章與章之間,篇與篇之間,沒有十分緊密的聯繫。
  • 《論語·學而篇第一》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原文】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而不慍⑦,不亦君子⑧乎?」【注釋】①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 青商管理學院論語班·Day1·學員所獲·學而篇·1-3
    青商管理學院誦讀國學經典 體悟聖賢智慧學而第一共十六章1.1董福元《論語》1--3篇學習心得能進入該群是我特別激動,感謝「緣分」給我機會,有幸能和群友一起學習《論語》,看大家思悟分享心得牟珈儀在今日論語學而知篇1~3中深刻領會到學而致用的重要性,學中去實踐見證智慧的精華。
  • 《論語·學而篇第一》1.3:巧言令色,鮮矣仁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3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具身認知:利用身體改善情緒、思維和創造力》《運動不僅能強身,還能健腦,讓人變聰明》《色即是空:用現代科學的視角解讀佛學》#每日一句論語#專欄《《論語·學而篇第一》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論語學而第一1.7、1.8、1.9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夏①曰:「賢賢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注」:①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
  • 孔子之道|《論語》學而篇的結構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雖然內容是分句分段的語錄,但這是一本經過精心編纂的作品,為了傳授孔子所教授的「道」。學而篇,作為《論語》的第一篇,是很重要的,其主旨是關於學「道」。學而篇的第一句話,主要在講學、習「道」,而且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學而篇第一句話,孔子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麼學道是快樂的呢?因為孔子自己的修行,以及對弟子的教授,是在感悟人道。對於人道的感悟越深,也就可以更好地為人處世。人生是幸福的狀態,這樣怎麼能不快樂呢?如果是讓自己學習地很辛苦,並非是良好的學道狀態。
  • 《悟學.第303篇》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悟學.第303篇》論語.子張第十九.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5081911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譯文】子夏說:「大節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其立德不能恆全,有時暫至,有時不及,故曰出入也。不責其備,故曰可也。」
  • 易語解論語1:學而篇1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學而時習之
    1.1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把它解為「時常」。「習」,一般解為「溫習」;古書中,它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孔子所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比如禮樂射御。所以這個「習」理解為實習比較好。
  • 《論語·學而篇第一》1.14:敏於事而慎於言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3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
  • 《論語》微子篇第十八第10小節 感悟
    今天由我給大家分享論語學習感悟,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論語》微子篇第十八第10小節的內容: 【原文】 周公謂魯公(1)曰:「君子不施(2)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
  • 讀《論語》,學而篇一
    一直以來,都認為諸如《論語》這類的書實在艱澀難懂,根本無法讀下去。但又常常覺得連此類國學經典都不曾好好研讀,實在愧對先賢們而自責不已。直到某天聽到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年少時看不懂的書,不必糾結,不必自責,去看能看懂的書、看能看的進去的書就好。
  • 論語·學而篇一:學要養成,時習之也
    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篇,有諸多千古名句,如「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名以時「、」禮之用,和為貴「等等。今天就來說說學而篇第一個重要句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首先就是幾個文學常識一、在《論語》裡面,」子「一般指的是孔子,」子「是古時候對有學識、有修養的人的一個尊稱,在孔子的學生裡面,稱為子的有四個,分別為有子、曾子、閔子、冉子。二、學:學習,古時候指學為人的道理。現以求知識為學。
  • 《論語·學而篇第一》1.13: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13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
  • 《論語 學而篇》深度解析: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大家從小就開始接觸傳統教育,像《論語》、孔子、孟子等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論語》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