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97%的零售公司整體虧損 或將有7000間店鋪結業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新華社香港12月11日電(記者劉明洋)香港修例風波已持續超過半年,不斷升級的暴亂不但嚴重破壞社會安寧,也令香港經濟轉差,零售業持續低迷。香港零售管理協會近日公布的調查顯示,自6月開始,97%的零售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逾半數虧損程度嚴重。如果經營環境沒有改善,香港在未來6個月內可能會面臨零售店結業潮及裁員潮,或將有7000間店鋪結業、超過5600人被裁員。

有業界人士指出,香港社會持續動蕩不安,令遊客望而卻步。雖然聖誕節將至,但零售業的景氣仍然不好,這個冬天格外「冷」。

長久以來,香港零售業很大一部分依賴外來遊客帶動。自6月以來,暴亂持續不斷,不僅來港遊客數量大幅下降導致旅遊消費減少,本地市民也在暴力陰影下消費意欲降低。記者近日走訪發現,昔日人潮湧動、一鋪難求的尖沙咀、旺角及銅鑼灣一帶,由於示威活動不斷、暴力衝擊頻繁上演,很多零售商鋪門可羅雀、生意冷淡,甚至出現不少「空鋪」。

記者到「空鋪」重災區尖沙咀走訪時,僅在加連威老道、金馬倫道上行走一會兒,就發現數十間「空鋪」。據了解,其中一些鋪位原本經營服飾、藥妝、餐飲等,在修例風波發生後結業,之後一直無人承租。在名牌店林立的廣東道一帶,昔日排在店外的購物「人龍」已不再現。

一位在銅鑼灣鬧市區經營鐘錶生意多年的商戶告訴記者,目前是他開業以來最差的環境,店鋪一個多星期都沒生意做,每天開門基本上就是白耗租金、電費和員工薪酬等。「過去幾個月,亂港分子常常到這邊來搗亂,搞得現在沒遊客了。」

有化妝及保健品店售貨員告訴記者,這半年內地顧客量急速下跌,生意不好做,擔心這樣下去自己有天可能也會失業,但也無可奈何。「經濟不好,我們打工的,又能怎麼辦呢?」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於10月29日至11月22日對176間零售公司展開調查,共涵蓋4310間店鋪及近9萬名員工。調查結果顯示,自6月開始,97%的公司表示整體虧損,其中57%屬嚴重虧損。

數據顯示,有3成的公司表示,如經營環境沒有改善,或得不到適切的支援,未來6個月將會裁員,平均會裁員10%。另外,有11%的公司表示,未來半年會「結束營業」,以全港64000間有營業執照經營的零售機構推算,預計有7000間零售公司結業。

受訪公司中,中小企與連鎖店約各佔一半。調查結果顯示,零售商正處於十分困難的經營環境,無論是中小企,還是連鎖店,採取「放無薪假」「裁員」甚至「減少店鋪數目」等措施的公司,均有上升趨勢。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表示,目前情況嚴峻,這是自20世紀90年代香港有記錄以來的最差情況。特區政府自8月以來已經宣布推出四輪紓困措施,支援企業和就業。這對業界會有幫助,希望政府儘快落實。

謝邱安儀表示,每年12月及1月是零售業銷售高峰期,支撐零售店鋪全年收入,但社會暴亂事件不斷發生,導致遊客卻步。而聖誕季原本是零售業的傳統旺季,但月初至今的銷售數據仍不理想,不期待月底會出現大型反彈。

她認為,即使社會暴力能進入平息階段,零售業恢復繁榮及重建香港的國際形象仍需時間,此前所有零售商都在承受虧損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香港97%店鋪持續虧損 未來半年7000家店鋪或倒閉
    香港「修例風波」重挫零售業,未來半年恐引發裁員及結業潮。會員公司店鋪達8000間,僱員人數佔全港總零售僱員逾半的香港零售管理協會,早前向會員公司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自6月「修例風波」以來,97%的受訪公司為虧損,是1992年有紀錄以來最嚴峻的情況。
  • 新聞分析:受暴亂之苦,香港零售業這個冬天格外「冷」
    香港修例風波已持續超過半年,不斷升級的暴亂不但嚴重破壞社會安寧,也令香港經濟轉差,零售業持續低迷。香港零售管理協會近日公布的調查顯示,自6月開始,97%的零售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逾半數虧損程度嚴重。
  • 香港百年零售公司先施百貨易主 2013年起持續虧損
    其中,先施公司作為國內首間華資百貨公司而聞名。   百年先施「賣身」   先施百貨最早由在澳洲雪梨經營水果生意的華僑馬應彪於1900年創立,第一間店坐落於中環皇后大道中。   馬應彪有意學習西方百貨公司的獲客手法,著重於裝修和店面布置,講求通過一系列的視覺衝擊帶動消費。
  • 香港經濟還會更壞嗎?內地訪港遊客暴跌99%,1/4店鋪或將倒閉
    她預期,到11月香港「保就業」計劃結束後,一旦再次暴發疫情及業主未有大幅減租,年底將會有1/4店鋪倒閉。以往每逢內地假期就會人流如織的九龍尖沙咀和港島銅鑼灣一帶,今年一直是冷冷清清,很多主要做遊客生意的店鋪只能落閘關門,有的更是結業清盤。國慶長假期間,港人在疫情下不能離港度假雖可對本地零售消費市道有所支持,但有飲食業界人士透露,中秋當日的營業額達2.8億元,但按年仍減少7000萬元,比去年反修例風暴下的中秋還差。
  • 香港經濟還會更壞嗎?內地訪港遊客暴跌99%,1/4店鋪或將倒閉!
    她預期,到11月香港「保就業」計劃結束後,一旦再次暴發疫情及業主未有大幅減租,年底將會有1/4店鋪倒閉。 以往每逢內地假期就會人流如織的九龍尖沙咀和港島銅鑼灣一帶,今年一直是冷冷清清,很多主要做遊客生意的店鋪只能落閘關門,有的更是結業清盤。 國慶長假期間,港人在疫情下不能離港度假雖可對本地零售消費市道有所支持,但有飲食業界人士透露,中秋當日的營業額達2.8億元,但按年仍減少7000萬元,比去年反修例風暴下的中秋還差。
  • 大眾書局關張,蛇王二也結業!捱得過非典挨不過新冠,香港歇業潮來了...
    受零售巿道持續低迷影響,在香港經營超過40年的大眾書局19日突然宣布,旗下16間書店即日起全線結業。此外,在香港銅鑼灣屹立四十載的老店「蛇王二」,這家米芝蓮餐廳亦走到最終章,下月底租約期滿後將結業。銅鑼灣地標「蛇王二」下月底告別捱得過沙士,但相隔17年再經歷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再受一場疫症蹂躪。
  • 又一家服飾品牌關舖自救,但卻堅守香港……
    轉眼2020年將結束,回顧今年香港的零售業就是一浪接一浪的結業潮,「撤出香港」成許多國際品牌的選擇,包括一夜之間關店的Victoria’s Secret(維多利亞的秘密)以及服裝品牌topshop等。 而本地品牌呢?則選擇堅守香港。
  • 現在香港經濟狀況如何?2020年香港經濟現狀
    而已持續了近8個月且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疫情蔓延,無疑使香港經濟和社會民生遭受了多年未見的沉重打擊,零售、酒店、旅遊、飲食、運輸業等更成了受創最重的重災區。  前8個月零售業暴跌30%,年底或有1/4店鋪倒閉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9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256億港元,同比下跌13.1%,跌幅雖較7月下跌23.1%收窄,但仍錄得連續19個月下跌。
  • 裁員虧損後 莎莎國際在香港尖沙咀標誌性門店將關店
    受疫情影響和此前香港局勢影響,訪港旅客人數銳減,莎莎國際表示,尖沙咀區的生意大跌九成,從該月租約90萬港元的門店撤出,預計能幫助集團每年節省超過千萬港元的租金開支。查詢過往報導,2011年起,莎莎國際以50萬港元租下誠信大廈這家共7000方尺(約650平方米)的門店,當時莎莎國際專門把1樓和地下負一樓打通、形成了一個大店。
  • 香港「珠寶大王「謝瑞麟股價創十一年新低 2月香港零售跌幅史無前例
    廣告新冠肺炎疫情對香港零售業帶來空前的打擊,珠寶零售商首當其衝。香港「珠寶大王」謝瑞麟(00417)日前發布盈警,預計截至今年3月底財年公司將錄得至少約8000萬港元虧損。謝達峰妻子謝邱安儀臨危受命,這位美國波士頓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接手一年多後,公司業績好轉,2009年6月,港交所批准謝瑞麟復牌。謝瑞麟公司表示,將繼續多項自去年8月起實施的節省成本措施及營運策略,並繼續與業主商討豁免租金或減租,亦精簡業務營運以降低所有成本和支出,並正在重整零售網絡(包括關店)使盈利貢獻到可持續水平。
  • 馮國經私有化利豐後,再賣香港OK便利店
    來過香港的小夥伴就知道,香港便利店有兩大巨頭,其一是7-Eleven(7-11),另外一個就是Circle K(亦稱OK),兩者售賣東西相似,店鋪遍布香港街頭。然今天,Circle K持有者利亞零售(831)公布,已與經營便利店業務的多倫多上市公司 Alimentation Couche-Tard (ACT) 訂立買賣協議,以 27.9 億港元(下同)作價將香港 OK 便利店業務出售。雖然不是令OK結業,但這也意味著,在港35年的OK便利店再也不是港資持有。
  • 香港零售巨頭莎莎內地遇冷,已淪為韓妝小眾品牌跳板?
    1978年,香港還沒有回歸中國仍受英國統治。莎莎國際就在那時候成立,成立之初還是一個只有40平米的零售專櫃,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亞洲具有「領導地位」的化妝品零售集團,香港十大零售集團之一。如今,這位香港化妝品零售巨頭莎莎在內地市場似乎越來越吃不消,「水土不服」的跡象也越來越明顯。
  • 香港冷冬
    直接為香港GDP貢獻超過3.6%的旅遊業,如今可謂墮入至暗時刻。更為殘酷的是,香港旅遊業從業人員數量佔香港總就業人口的6.7%,直接從業人員約有27萬。如果將零售、餐飲、酒店、運輸等行業計算在內,整體產業鏈的員工人數將超過100萬人——約等於香港常住人口的七分之一。
  • 【突發】香港GAP關店潮!清倉甩賣…大牌都難熬!
    社會事件加之新冠肺炎疫情, 導致香港零售寒冬持續不退, 國際品牌近期陸續爆關店潮。 之前有國際珠寶品牌Folli Follie 將全線撤出香港, 其港營運因資不抵債申請自動清盤, 旗下5間店舖將全部結業,並遣散約60名員工, 再有知名女性內衣品牌
  • 香港傳真|香港零售百年 先施百貨易主與一張爭議消費券
    其中,先施公司作為國內首間華資百貨公司而聞名。百年先施「賣身」先施百貨最早由在澳洲雪梨經營水果生意的華僑馬應彪於1900年創立,第一間店坐落於中環皇后大道中。「拯救」香港零售近年來,該公司的經營業績不甚理想,從2013年開始就一直保持著虧損。截至2019年2月底財年,先施百貨股東應佔虧損已擴大至1.32億港元,同比增長45.9%。截至2020年2月財年,先施百貨預期擴損將繼續擴大,錄得介乎約10-15%增幅。
  • 分析稱百佳超市香港內地表現俱不理想 作價估算過高
    店鋪總數345間,2012年收益總額為217億元。和黃(0013)確認,其附屬屈臣氏現正就以百佳為主要品牌經營的超級市場零售業務進行策略性評估,以期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長和系一向給投資者的印象是財技了得。對此,市場有各種解讀和猜測。集團則強調,無意從香港撤資。  和黃賣百佳,很多人不解。最直接的想法,是百佳具充足的現金流,支持系內其他業務。這既包括通過賣貨賺取的現金,也包括上架費和宣傳費等其他流入現金。
  • 綜述:山雨欲來風滿樓 香港近來「救市」一覽
    銀行業是首當其衝,九月二十六日,香港滙豐銀行實時裁減香港100名相關業務的後勤員工,包括合約制或臨時員工,主要是支持信息科技部。 [詳細]    地產業緊隨其後,十月十五日,香港中原地產表示將在下月關閉五間沒有盈利的分行,到年底前將關閉十間分行,準備裁員一百二十人,長遠而言會關閉六十間分行,裁減逾五百名員工。
  • 老鳳祥2016年淨利跌5.36% 仍好於香港珠寶企業
    根據老鳳祥三季報,其第一大股東上海市黃浦區國資委持有2.2億股公司股票,佔總股本的40.09%。2016年老鳳祥的淨利潤雖同比稍有下滑,但對比香港的珠寶商們已經好了很多。在中國珠寶市場排名前幾的珠寶商中,周大福、周生生、六福集團都是香港上市公司,內地部分,除了老鳳祥,周大生在2016年11月16日再次向證監會遞交招股說明書。
  • 內地與香港相比,有什麼抗疫優勢?
    網上購物的便捷去年12月底,香港文匯報曾報導,零售業調查顯示,從去年6月修例風波開始,幾乎全部(97%)零售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逾半數虧損程度嚴重。根據調查結果推斷,香港在未來6個月內可能面臨零售店結業潮及裁員潮,將有7000間店鋪結業。這是疫情之前的香港零售業。
  • 復星醫藥剝離4億醫藥零售資產
    前幾日剛公告收購二葉製藥65%股權、完善抗感染藥物平臺建設的復星醫藥(600196,收盤價21.67元)近期又有新動作,12月11日公司公告稱,將轉讓持有的金象大藥房53.13%股權、復星藥業97%股權以及復美大藥房92%股權,總涉及金額超過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