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裡洋場,夜不眠的東方巴黎。上世紀初第二個十年,上海開始成為亞太地區商業金融中心,吸引了全國各地超過100萬人到埠。
中西結合、華洋雜居,從西服、西餐、西式婚禮,到轎車、攝影、交際舞會……一切新奇事物逐漸普及,更時尚更摩登的生活方式也陸續普及。
以馬應彪為首的一批華人企業家在南京路開創先河,致力於為消費者創造全新的購物體驗,改變著每個人的消費觀念及消費習慣。
自此,逛街購物變成一種休閒活動而非目的明確的採購。在最繁華的街區,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四大百貨公司,見證了中國百貨業的近代進程。
其中,先施公司作為國內首間華資百貨公司而聞名。
百年先施「賣身」
先施百貨最早由在澳洲雪梨經營水果生意的華僑馬應彪於1900年創立,第一間店坐落於中環皇后大道中。
馬應彪有意學習西方百貨公司的獲客手法,著重於裝修和店面布置,講求通過一系列的視覺衝擊帶動消費。
1909年,50歲美國商人Harry Gordon Selfridge在英國倫敦牛津街西段,建造了富麗堂皇的塞爾福裡奇百貨大樓,探索將老式百貨店打造成一個真正的景點。而先施百貨則在6層高的大廈頂部設置空中遊樂場,並配備當時難得一見的升降機供顧客使用。
同時,先施百貨實施招收女服務員和「憑票退貨制度」等多項創新,類似打破循規的新潮理念亦讓當時的香港市民大為震撼。
聲名鵲起之後,1914年馬應彪進軍廣州於長堤大馬路,開辦分店廣州先施百貨公司。
三年後,先施百貨實現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同一時期上海先施公司開業。
這棟造型新奇的百貨大樓採用巴洛克風格,外牆多用立柱。由上至下,頂層有花園、茶座和加蓋的摩星塔,往下是具有多種娛樂設施的先施樂園,四、五層為美商東亞旅社,最底部三層則為百貨商場。
同時,一層臨街處亦設置中國第一批玻璃櫥窗,內裡不定期更新商品陳列或張貼奪人眼球的商業櫥窗廣告,成為當時上海濃厚商業氣氛的標誌。
1937年後,經歷過日佔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先施百貨業務範圍收縮至香港地區。
隨後多年,經歷風風雨雨,包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資百貨衝擊,90年代金融風暴,千禧年SARS事件。截至目前,先施百貨在香港深水埗、上環、荃灣、油塘和旺角分別營運5家零售門店。
「拯救」香港零售
近年來,該公司的經營業績不甚理想,從2013年開始就一直保持著虧損。截至2019年2月底財年,先施百貨股東應佔虧損已擴大至1.32億港元,同比增長45.9%。
截至2020年2月財年,先施百貨預期擴損將繼續擴大,錄得介乎約10-15%增幅。
「虧損增加主要是由於香港的百貨業務銷售減少。」先施百貨表示,公司自2019年以來便受到中美貿易、修例風波等負面因素影響,「最近由於疫情爆發及迅速傳播,自2月起香港零售環境受到嚴重打擊,集團的百貨業務更面對不利影響。」
先施百貨最終選擇「賣身」,似乎也不是一件意外事件。
5月15日,先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收到中國內地多樣化投資商美林控股旗下偉祿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現金要約。
按照公告,偉祿集團將以最高現金代價總額約5.17億港元,收購先施公司全部1,313,962,560股股份。若成功,這家百年百貨品牌經營權將從馬氏家族易主。
至於未來的路如何走,經營權轉換並不能解先施百貨燃眉之急,現時首要問題似乎是要如何打開銷路。
根據計劃,先施百貨在5月1日至6月7日推出「先施瘋狂大減價」活動,男女裝鞋履及手袋,家具電器和各種日用品全部參與,採用滿足一定金額或者滿足一定購物件數,就打折或增送現金禮券的方式,以吸引客流。
另一方面,面對如今營商環境,香港大部分零售業主亦樂意使用這種傳統促銷手段來改善慘澹的銷售情況。
比如,九龍倉置業旗下海港城及時代廣場,就於5月11-17日推出名為「Rewarding Everyone」的全港性消費獎賞計劃。
活動規則為:凡18歲或以上的市民,以信用卡於全香港任何實體零售及餐飲商戶單一消費每滿指定金額,可換領100元消費券(兩張50元)。單一消費每1萬元,可額外換領600元消費券(兩張300元),最多可換領4000消費券,涉及資金約1億港元。
但由於九龍倉作為主辦方沒有說明派發的消費券是否屬於儲值支付工具,該消費回贈計劃隨後即被香港金管局跟進調查。
只是目的已經達到,海港城和時代廣場的零售額獲得了實質上的提升。
除此之外,新鴻基地產也宣布將於年內推出金額超過6000萬港元用作消費獎。
該公司旗下區域性商場上水廣場則自發性推出優惠活動,顧客最少購物1港元都有禮品獲贈。
另外例如好萊塢廣場、朗豪坊等購物中心,甚至於新近開業的K11 MUSEA也有消費滿減、消費滿指定金額換購指定商品,或指定日期派發禮物如美容產品等促銷策劃。
本文轉載來自:觀點地產網 劉子棟,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