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王俊芳,女,1970年9月生,蒙城縣楚村鎮大劉村人。
事跡簡介:1994年,王俊芳結婚剛剛8個月的的丈夫因車禍離開人世。面對患有精神殘疾的婆婆和體弱多病的公公,當時身懷有孕的王俊芳毅然決定扛起家庭重擔。作為家中唯一的勞動力,王俊芳將困苦化為力量。當時唯一可以養家餬口的便是家中的四畝半耕地,王俊芳便學會了使用手搖式拖拉機耕種農活。婆婆的間接性精神病隔三差五發作,王俊芳總是護理在婆婆身旁,及時調理好生活,精心照顧。後來,公公又不幸患上腦血栓,行動不便並伴有老年痴呆症。王俊芳沒有退縮,無怨無悔地付出著,獨自撫養孩子長大成人,並悉心照顧公婆。27年的堅守,王俊芳在當地被傳為佳話。2019年12月份,王俊芳獲評「蒙城好人」及第十一屆「感動蒙城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正文: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
在莊周故裡——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楚村鎮傳頌著大劉村農村婦女王俊芳,27年的堅守,無怨無悔的孝敬公婆,撐起一片天,為了有一個完整的家的故事……
王俊芳,1970年生,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一些,這也許就是她的人生磨難給她留下的烙印。
27年前,對於王俊芳來說是最痛苦的一年。這一年的農曆四月初十,結婚剛剛8個月的王俊芳,她的丈夫劉慶廣有事外出時所乘坐的貨車發生交通事故不治身亡,離開人世,王俊芳悲痛萬分。當時王俊芳身懷有孕,她的婆婆早年患有間接性精神病(精神四級殘疾),公公身體狀況也不太好。
那時候,婆婆和公公的想法就是怕王俊芳起身改嫁。婆婆和公公一再請求,讓王俊芳把孩子生下來養到2、3歲後,把孩子留下來,王俊芳就可以改嫁他人,娘家也是多次勸說讓王俊芳早日有個好歸宿。善良的王俊芳為了孩子和這個家,她對婆婆和公公說:「我不會離開這個家的!你二老就是我的父母,慶廣雖然離開這個家,我要對這個家負責!我要照顧你們二老,我要把孩子生下來養大培養成人!」王俊芳幾句話讓公公婆婆吃下了「定心丸」。善良、倔強的王俊芳終於也說服了自己的父母家人。那一年,王俊芳剛剛24歲。
當年10月2日,王俊芳生下來一個男孩,這也是她的人生寄託和希望。
伺候婆婆的確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由於婆婆的間接性精神病,平時一天三次都要讓婆婆按時吃藥。婆婆的間接性精神病發作時,王俊芳總是護理在婆婆身旁,及時調理好生活,一天三頓飯都要進行餵食,精心照顧著,生怕出現點意外。一年365天,王俊芳從沒有出過遠門,就是回娘家也都是早去早回,沒有在娘家過過夜。正是她的精心照顧,婆婆的身體狀況有很大的好轉。後來,公爹又不幸患上腦血栓,留下了行動不便並伴有老年痴呆症。面對家庭兩位老人的實際困難,王俊芳沒有退縮,無怨無悔的默默無聞的付出著。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27年來,王俊芳不僅精心照顧著婆婆和公公,還要操勞著四畝多耕地。她學會了原本屬於男人幹得活,如開拖拉機耕種等農家活。
27年來,王俊芳為了這個家,挑起了家裡的大梁,含辛茹苦地還將孩子培養成一名大學生。現在,王俊芳的兒子劉國軍已經大學畢業在合肥上班。
2000年,正當王俊芳為自己的時出迎來的人生喜悅的時刻,王俊芳感到身體出現異常,經過蒙城縣第一人民醫院檢查確診為:糖尿病。這讓王俊芳再次感到人生路上的又一次打擊……冷靜之後,為了不讓家人擔心,王俊芳隱瞞著自己的病情,不顧自己患有慢性病的情況,依然堅持精心照顧有病的婆婆和公公,一直到五年後才被婆婆和公公以及自己的娘家知道。幾位老人無不心疼地說她;「你這傻孩子,有病咋不說一下啊?」王俊芳卻說:「我一直堅持用藥,能挺得住!不能讓老人家為我操心!」
王俊芳說到兒子的時候,面帶笑容,「兒子很懂事,也很孝順老人,每次回來都要給爺爺奶奶和我買點好吃的和生活用品,我為了這個家庭再苦再累也值得!」
大愛之心,心系疫情防控。2020年春節後,王俊芳主動報名參加村裡疫情防控宣傳和值守。16天裡,王俊芳白天挨家挨戶發放宣傳材料,進行打工返鄉人員信息登記,夜間參加村內執勤卡點值班。後來,村幹部考慮到王俊芳的身體及家庭公公婆婆的實際情況,只好「強制性」勸阻不讓她參加值守。儘管如此,王俊芳依然心系疫情防控,只要把家庭公公婆婆的生活照顧好,在家燒好開水,為堅守疫情防控值守的人員送過去。疫情防控期間,王俊芳為值守人員無償提供方便麵6箱。
現在,王俊芳的婆婆和公公身體狀況良好。每當村裡人誇獎王俊芳的時候,她的婆婆和公公都會激動地說:「俊芳真是俺劉家的好兒媳婦!沒有她,就沒有現在的這個家!俺老劉家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她的恩情!」
另外,王俊芳還有一手針線活,平日裡抽時間自己做布鞋(拖鞋),除了給婆婆公公穿以外,還向村裡人送鞋50多雙。
王俊芳,一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女,27年的堅守就是為了有一個完整的家。她的事跡在當地被稱之為「孝敬老人的好兒媳」「好心人」。
【來源:亳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