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只許孔慶東罵人,不許別人批評?

2020-11-20 人民網

原標題:只許孔慶東罵人,不許別人批評?

  最早聽說孔慶東的名字,還是十幾年前上大學的時期,彼時大學生爭相傳閱他的新書《47樓207》,對這位「北大醉俠」頗有幾分好感,覺得孔慶東行文風趣、為人灑脫。然而,近些年來,對此人的好感漸漸變成了惡感。以「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自居的孔慶東,身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卻屢屢出口成髒,早已成為高等學府裡的一朵奇葩。只不過,慣於罵人的孔慶東,前天又敗訴了。

  去年,孔慶東因詩詞格律問題,在微博上惡言辱罵大學生網友關凱元,結果被後者告上法庭,被海澱法院一審判決孔慶東公開道歉。南京電視臺主持人吳曉平就此事發表新聞評論,認為作為高等學府裡高級別的教授,文化素養很高,很受社會尊敬,不應該罵髒話,質疑孔慶東「到底是教授還是叫獸」?於是乎,孔慶東起訴吳曉平侵犯名譽權,結果前天還是海澱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孔慶東全部訴求。

  吳曉平批評孔慶東如今的名氣,完全是靠罵人罵出來的。這一點並非空穴來風。試看孔慶東這幾年的公開發言,動輒問候人家母親,比如著名的「孔三媽」,還常常喊打喊殺,今天要幹掉這個,明天要鋤掉那個「漢奸」,充滿暴戾之氣。憑藉這等粗鄙言論,孔慶東確實頻頻博得了眼球。然而,其言論不但有辱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身份,也有辱其嘴中念叨的祖先孔子。身為一個公眾人物,孔慶東肩負教書育人的職責,其在課堂上表現如何且不說,在媒體上屢屢爆粗口,無疑起到了很壞的示範作用,滋長了網絡戾氣。

  跟孔慶東多次惡語傷人相比,吳曉平質疑孔慶東「到底是教授還是叫獸」,雖然聽上去有點刺耳,但正如法院所言,其評論的語句是有針對性的,並無藉機損害孔慶東名譽、進行人格侮辱的惡意。孔慶東覺得「叫獸」是對他的惡意攻擊,但從公眾的角度來看,可能恰是對他的諷刺和提醒。孔慶東為何不藉此反省一下自己過往的言行呢?孔子早就說過「吾日三省吾身」,想必孔慶東一定知道祖先的名言吧。自己喜歡拿醜陋當個性,以髒詞當旗幟,罵起人來毫無底線,被媒體嗆了幾句就受不了,孔慶東堪稱寬於律己、嚴於律人的典型。

  孔慶東要打名譽權官司,自然是他的權利,但敗訴也在情理之中。公眾人物社會影響力更大,也享有更多的社會資源,理應接受媒體的監督。只要媒體不是惡意,有權批評公眾人物的言行。對孔慶東來說,與其繼續上訴,不如把精力放回到教學和學術研究的本職工作上,繼續好好研究他的金庸和魯迅,做一個本分的文化人。說實話,最近這幾年,孔慶東除了出醜賣乖、製造鬧劇之外,還寫過什麼像樣的著作呢?似乎再沒有一本書能像《47樓207》那樣讓人叫好。不過,人家正玩得嗨呢,指望他迷途知返,大概也只是痴人說夢吧。

相關焦點

  • 孔慶東被評"野獸"訴主持人 一審被駁回訴訟請求
    原標題:孔慶東被罵「野獸」訴主持人敗訴   說話直來直去的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自然免不了遭受別人的言語「攻擊」。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吳曉平在《聽我韶韶》欄目中,就稱其為「野獸」。孔慶東感到被侮辱,以名譽權被侵犯為由告到海澱法院,索賠20萬元。記者昨天獲悉,法院做出一審判決:駁回了孔慶東的訴訟請求。
  • 邵建:北大該不該開除罵人的孔慶東?
    有北大學生在校園BBS上發起籲請校方辭退孔慶東的活動,於是我看到有些評論以自由和寬容的名義不贊成北大辭孔,但這些表達在我看來未必不是誤讀了寬容與自由。問題顯然不在於北大是否應該辭孔,在我看來,一個教師公然罵人,而且是用極具侮辱性的語彙直接侮辱對方(同時也侮辱天下女性),他便取消了自己站在講臺上的資格,如果他還有起碼的文明心的話,否則我不知道他將如何面對講臺下的學生。
  • 北大教授孔慶東微博罵人 被判賠的雙重警示意義
    「你說的驢唇不對馬嘴……你就是個狗漢奸……」北大教授孔慶東在微博上一句口舌之快,結果卻被網友告上法庭。近日,海澱法院一審判決其公開道歉並賠償精神撫慰金200元、給付公證費1000元(5月9日《新京報》)。
  • 大公網:春哥京罵物以類聚 只許我罵人不許人罵我
    從京罵開始,北京球迷成為了一個神奇的群體,一方面,他們以罵人為樂,想出創意十足卻也傷人十足的「換蘇偉」口號,向黃博文潑可樂;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忘了,在7.21北京特大暴雨之後,工體球迷雙手指天的震撼場景。
  • 孔慶東自稱遭斷章取義 沒說過「香港人是狗」
    (資料圖片) 孔慶東昨日接受採訪回應罵人事件。對此,香港網友批評內地人違法在先,「孔和尚」卻偷換概念,混淆視聽;又有網友不滿「孔和尚」身為北大教授,竟出口粗俗。內地網友也是一片「倒孔」,有人直斥他評論太主觀,認為他丟北京人的面子,勸他「回家種田」。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也反駁「孔和尚」遵守法律就是有奴性,不受管制便反映素質高的言論,稱其存在邏輯謬誤。
  • 國防部:美國批評中國擴張軍力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本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演講,對中國的內外政策進行指責,其中批評中國擴張軍力,增加軍費,指責中方在南海搞「軍事化」。  吳謙表示,有關講話充斥著對中方的無端指責與污衊,對此堅決反對。「美方講話指責中國軍費快速增長,但同時宣布美國國防費增至7160億美元,這種思維與邏輯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道德綁架其實就是只許自己放火,不許別人點燈
    誰沒有被道德綁架過呢,但誰又沒有道德綁架過別人呢?被父母催著找男朋友,他們以「父母之名」強她所難。——郭德綱道德綁架就是只許自己放火,不許別人點燈。再直白點:自己可以流氓,別人必須高尚。其實道德綁架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在抱怨被周圍道德綁架的時候,可能也不知不覺地綁架著別人。被道德綁架,用道德綁架別人,既然這是我們擺脫不了的人性和宿命,那不如退而求其次,想想如何不被它影響。」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由來
    【每日一悟】秋實/336「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北宋時,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一貫橫行霸道、飛揚跋扈,因為他的名字裡有個「登」字,竟不許州內的百姓說出與「登」字同音的字。於是,只要是與「登」字同音,都要其它字來代替。
  • 打破別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心態!
    本來這也挺好,綠色原生態蔬菜別人吃都吃不到他應該開心才是,可是菜種多了又不拿去賣,哪怕送別人吃家裡還是剩很多。於是家裡天天吃同樣的蔬菜。雖然也有四五個品種但耐不住天天吃啊,而且他爸還不準他們吃別的菜,理由是不吃就爛掉,最搞笑的是他爸不愛吃菜,喜歡吃肉,每次他自己只吃一點點。從這裡我們就能很明顯地看出他爸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心態,話不多說,下面我們就開始破解。
  • 華春瑩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如何翻譯?
    12月3日,華春瑩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提到「美方對中方的無理指責純屬『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典型的雙重標準。」另外,華春瑩還提到了「挑撥離間」「典型的損人不利己行為」。(圖片來源: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公眾號)那麼,「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雙重標準」「挑撥離間」「損人不利己」等說法用英語該怎麼表達?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拼音】:zhǐ xǔ zhōu guān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嚴格要求別人。也作「州官放火」。出處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例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典故由來
    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成語典故「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據記載,宋代有個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由於他名字的「登」與「燈」諧音。為避其名諱,他不許身邊的人在談話時說到任何一個與「登」同音的字。全州的老百姓也只好稱「燈」為「火」,「點燈」也只能叫「點火」。  這一年,元宵節即將來臨。
  • 典故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背後的故事
    這句話叫「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典故出處:出自南宋陸遊的《老學庵筆記》,原文:「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譯成白話文就是:田登在做郡守時,自己規定要避諱他的名字,誰要是觸犯了他的名字就很生氣,郡守裡的吏卒大多因此挨了板子。
  • 這一波,居然發生在北京大學孔慶東教授的身上
    可是,好多人是再怎麼想,也不會想到,這一波居然發生在北京大學孔慶東教授的身上。仔細一看,孔慶東的言論實際是發布於去年的5月,但引起熱議的卻是現在。罪狀和其他人一樣,三觀不正,言論不當。這罪狀後面實際有頂嚇人的帽子—不愛國。有人說,孔慶東終於帶出了好徒弟。
  • 只許自己歸化,不許別人歸化!菲媒嘲諷艾克森,中國球迷怒了
    很多球迷也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只許自己歸化,不許別人歸化,菲律賓什麼時候學會韓國那一套了?」「菲律賓就是在打自己臉,只是沒買巴西,別國的可買了不少。」「男籃再差也比菲律賓強,規劃了布拉切還和國際籃協叫囂要帶克拉克森,最後淨負147分墊底倒數第一。」「菲律賓的國家隊不都是歸化嗎?」「請問布拉切有菲律賓血統嗎?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出處,原來這麼有意思!
    本期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另一個非常出名的歇後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話到底講了什麼?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句歇後語的出處,它出自大詩人陸遊的筆下,《老學庵筆記》卷五中出現了這句歇後語,書中寫: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主播說成語|力銘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字面意思為允許當官的放火胡作非為,不允許老百姓點燈照明,指有權有勢的人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出自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
  • 每天學點文化常識:何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在很多文學作品裡,多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話來比哈自己可以胡作非為,卻蠻橫無理地禁止別人的正當行為。這句話最早是由於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權威和尊嚴而發明的古代的皇帝都有一些所謂「避諱」。
  • 一起學成語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只許州官放火 譯文:田登做了州官,他忌諱別人直呼他的名字(由於他名字的「登」,與「燈」諧音。他不許身邊的人,在談話時,說到任何一個與「登」同音的字。)觸犯了他這規矩的人,必定(讓他)大怒。官吏、兵卒大多(因此)遭受鞭打。在這種情況下全州的老百姓,只好稱「燈」為「火」。正值上元節放燈的日子,(官府)允許人們在州的轄區內遊覽賞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