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9 鄉村黑土哥

如今已經是農曆十一月除二了,眼瞅著這西北風呼呼的刮,可就是不下雪,可溫度已經降到—6℃,村裡的積水處結了一層薄冰,每年到這時候應該下一場雪了,可就是因為陰天,太陽就是出不來,農村有句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我們傳統的習慣裡,每年陽曆12月就是冬月,此時處於『大雪』與『冬至』之間,而對應的陰曆就是十一月,那冬月初一就是農曆十一月初一,按照俗語的意思就是農曆十一月初一晴天,那麼這個冬季就會雨雪多,天氣自然寒冷,人們出行就會受阻。

一、冬月初一晴

冬月就是農曆十一月初一這一天,由於它夾在兩個大雪與冬至兩個節氣之間,這個時候本應該雨水充足,這樣在寒冷的天氣裡,才會凝結成冰或雪,從而天氣更加寒冷,但是這一天若是晴天,說明現階段冷空氣能量不足,不能醞釀雨雪天氣。

二、正月地裡濘

正月的時候,正是人們走親訪友的日子,大家三三兩兩相互祝福拜訪,這時候若是雨雪加劇,農村的土路就會泥濘不堪,影響大家出門溝通的心情,所以一部分人可能就不出門了。

綜上,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預示的天氣變化,昨天就是冬月初一,我們這裡晴空萬裡,看來今年春節就會雨雪增多,是個冷冬了,你們認為這個俗語有道理嗎?

相關焦點

  • 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今年春節冷嗎?農曆十一月叫冬月,與這個月時間天氣寒冷是分不開的,在冬月裡會有冬至節氣,還有小寒節氣,大雪節氣也粘上邊了,所以農曆十一月是已經很冷了,是真正冬天特徵了。今天冬月初一,讓我想起一個我們當地農民常說的俗語,說的是「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啥意思?今年春節會冷麼?
    在北方農村,人們一到冬天就會選擇在家裡「貓冬」,暖暖的炕頭才是冬季裡最溫暖的地方,而坐在炕頭上人們最願意做的事情就是聊家常,就像筆者的家裡,每天都會人來人往好幾波,因為爺爺是一個愛聊天的老人,又是周圍有名的「大拿」,所以每天我們的家裡就成了這些老人談天說地的地方,而今天筆者聽到了一個有意思的俗語,那就是關於今天是冬月初一的,這個俗語就是「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
  • 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
    導讀: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明年馬上就要來了,因為今天已經到12月16號了,陽曆新年只剩下半個月時間了,2021年要全新開啟了。就以今天的時間為例,今天是12月16號,但是農曆時間也是十一月初二,陽曆和農曆相差一個多月時間,所以,農曆新年也要比陽曆新年晚一個半月的時間,而農民眼中的新的一年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的,也就是除夕晚辭舊迎新正月初一,這才是農曆的2021年的開年第一天。依此來算,農曆的2021年正月初一是在陽曆2021年的2月12號。
  • 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
    導讀: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 明年馬上就要來了,因為今天已經到12月16號了,陽曆新年只剩下半個月時間了,2021年要全新開啟了。
  • 今天是冬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今年過年會冷嗎?
    在陰曆的十一月,我們農村一般都會把這個月稱之為「冬月」。冬月之後,就是臘月了,臘月過完,就是春節。春節,是我們國家全國歡慶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渴望著春節親友歡聚一堂,熱熱鬧鬧過新年。在春節期間,因為會相互之間走動串門聚會,所以幾乎很多人都希望在春節期間,天氣晴朗。
  • 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正月初一忌鞭炮」啥意思?
    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正月初一忌鞭炮」啥意思?從古至今,廣大人民群眾對春節都非常重視,因為這個農曆新年,才是真正地辭舊迎新時刻。而公曆的「元旦」,上了年紀的農民一般都不在意,因此只有在農曆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農村才會出現歡天喜地的節氣氣氛,當然隨之而來的這些天也規定了很多習俗。比如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就是告訴孩子們,在除夕之夜要為老人守歲。特別是家裡有七十歲以上年齡的長輩,子孫後代更不能睡覺,可以聚在一起打撲克,當然,不管幹什麼都要熬到正月初一天明。
  • 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導讀: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陽曆的12月15號,今天的日子比較特別,特別是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有講究的農村家庭會在這一天,煮上三碗米飯,倒上三杯酒,一塊白肉上插著一根竹筷子,最後拿上香紙,來到祖堂和土地M來上供一番,這是一種農民的初一習俗,與我們常說的迷信無關。
  • 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導讀: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陽曆的12月15號,今天的日子比較特別,特別是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農曆十一月,又叫冬月,是農曆年的第十一個月,當然,這是對於沒有閏月的年份講的,今年農曆閏四月了
  • 今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晴,陰溼到清明」是啥意思?
    農曆的臘月初一是晴天,在農村有一句俗語:「臘月初一晴,陰溼到清明。」這句俗語所說的是真的嗎?臘月是指的我國的農曆十二月。「寒冬臘月」,在古代指的是農曆的10月,11月和12月,因此農曆的十月叫寒月,農曆的十一月叫冬月,農曆的十二月叫臘月,這就表示我國一年最寒冷的三個月份。但現在寒冬臘月引申義,就是形容農曆的12月份的寒冷。
  • 農村俗語「冬月三一晴,穀米一般平」,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到了寒冬臘月,農活基本都放下了,這時的老農在閒暇之餘也常常出去溜達溜達,看看農田,看看天氣,就像有首歌裡那樣唱的「寒冬臘月哦,盼春風」,他們期盼的是來年能有個好收成。以前就常聽老人說「不怕冬月三一陰,只怕大寒滿天星」,當時也不懂是什麼意思。
  • 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啥意思?古人生活經驗
    每天分享古今民俗及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農村民俗及不為人知的新鮮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啥意思?古人生活經驗!因此不少農村人口耳相傳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是冬月」,這句俗語說的是啥意思呢?為什麼說「緊臘月」呢?
  • 農俗『不怕冬月三一陰,就怕大寒滿天星』,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由來已久,也無人考察,不過能夠流傳至今,肯定有它獨到的地方,它的產生與時代有關,也許在代代傳誦的時候已經變了意思,但是古人的智慧讓人高山仰止,也許老農民知識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對俗語卻出口成章,尤其關於農業生產的俗語,更是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比如這句『不怕冬月三一陰,就怕大寒滿天星』,啥意思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古人的話有道理嗎?
    文/當年一木民間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古人的話有道理嗎?我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文化,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為我國擁有源遠流長的文化感到自豪。不得不說,古代文化有它的時代局限性,很多說法已經被淘汰了,但是有些農村人,還是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對於一些俗語深信不疑,比如「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
  • 明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雪,來年旱三月」,啥意思?
    導讀:明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雪,來年旱三月」,啥意思?早晨起來看了家裡的老黃曆,發現今天是是冬月二十九,冬月最後一天,沒有三十?明天就是進入臘月,俗話說「臘月到,年就到」,明天就進入臘月初一了。今天是冬月二十九,按照陰曆月大小月的曆法,陰曆的小月是29天,從初一到二十九,陰曆的大月是30天,從初一到三十,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與陽曆大小月分清楚。
  • 臘月將至,農村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臘月最為一年的結尾,在農村中關於臘月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臘月和正月有什麼禁忌呢?臘月忌尾:臘月是每年的最後一個月,農村老人還常常把臘月叫做「歲尾」,作為結尾的一個月份,在農村有很多關於臘月的講究,人們認為,有些事情在進入到臘月後就不能再做,只有平平安安地將這一年送走,我們才會順順利利迎接新的一年,那麼臘月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呢?
  • 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有道理嗎?啥時出生比較好呢
    導讀: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有道理嗎?啥時出生比較好呢在農村,對於生兒育女有很多講究,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總結出來了很多與天幹地支生辰八字相關的風俗文化,這些看日子,生辰、八字等還影響著現在的生活。
  • 臘月到,俗語「臘月初一晴,來年耕牛歇」,啥意思?
    導讀:今日進臘月,俗語「臘月初一晴,來年耕牛歇」,啥意思?今天已經進臘月了,早晨老媽就在柴火灶大鐵鍋裡煎了幾塊餈粑,澆上紅糖水,紅糖色的軟綿綿的餈粑,吃在嘴裡很甜,很糯,非常可口,大人小孩都愛吃。臘月初一要吃餈粑,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希望在臘月裡生活過得甜實。
  • 農村俗語「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遇初一春」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和年份、日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七年難逢九年閏,百年難逢初一春」,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有道理嗎?
  • 22日冬至,俗語「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啥意思?有道理嗎?
    文/豬友巴巴22日冬至,俗語「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啥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冬至又被稱為「小年」或「冬節」,南方多地有祭祀的習俗,作為北方多地來說,冬至更有「大如年」的說法!其實,這也不意外,畢竟冬至節氣,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對於北方的我們來說,日照時長開始增加,黑夜逐步的縮小,因此,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當然,在農村,冬至節氣自古以來流傳著很多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比如說以下3句俗語,大家認為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關於孩童出生的時日,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