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由來已久,也無人考察,不過能夠流傳至今,肯定有它獨到的地方,它的產生與時代有關,也許在代代傳誦的時候已經變了意思,但是古人的智慧讓人高山仰止,也許老農民知識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對俗語卻出口成章,尤其關於農業生產的俗語,更是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比如這句『不怕冬月三一陰,就怕大寒滿天星』,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冬月』就是農曆十一月,古時又稱『暢月』,關於『冬月』現在有句俗語『冬至大如年』,就是說『冬至』這一天就像過年三十一樣重要,其實,古代『冬月』就是過大年,這句話本來是『冬至曾是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冬至就是過年,大家相互走訪拜歲與賀冬,只是隨著歲月的變遷,『冬至』只能大如年了。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寒風刺骨、氣溫極低,到處冰天雪地,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時候了,民間有俗語『小寒大寒凍成一團』的說法,以前每到這個節氣,農村的小孩都跑到河面上滑冰玩耍,因為這時水域裡的冰最結實、最厚,房簷下都掛著長長的冰稜,2021年大寒是1月20日,距離今天還剩八天,如今已經天寒地凍,明年定五穀豐登。
但是『大寒』若是不下雨下雪,可能這個冬季就是暖冬,而小麥、油菜生長期內必須要求有一定的低溫天氣,否則不能春化,來年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影響,且過早播種的作物可能提前拔節、抽臺,抵抗嚴寒的能力較差,很容易遭到低溫霜凍的危害,這可是農民不希望看見了。
理解了這幾點就好解釋這句俗語了,『不怕冬月三一陰,就怕大寒滿天星』,上一句是說『冬月』過大年,大家走親訪友,自然晴天最好,陰雨天道路泥濘,不便出行,難免有點美中不足,但是更可怕的是『大寒』節氣裡滿天繁星,這樣預示來年作物減產,農民食不果腹。
綜上,農村俗語『不怕冬月三一陰,就怕大寒滿天星』,是古代以農耕為主的社會裡,農民不擔心過年走親訪友方不方便,而是更擔心來年作物減產,一家老小餓肚子,現在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