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2021-01-20 騰訊網

導讀: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陽曆的12月15號,今天的日子比較特別,特別是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農曆十一月,又叫冬月,是農曆年的第十一個月,當然,這是對於沒有閏月的年份講的,今年農曆閏四月了,所以今年農曆年有十三個月,即四月之後,就是閏四月,再之後就是五月,就這樣從五月分後面序數都要+1,即農曆十一月,實際上是第十二個月。而農曆十二月是第十三個月,所以農曆一年的時間不是與陽曆一年時間那樣固定的。農曆一年時間如果是12個月,那麼一年時間共只有354天,而如果是十三個月是383天,這一點與我們所說的陽曆一年365天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希望大家記住:農曆一年是十二個月,閏月的話有十三個月。

冬月初一這天農民會根據天氣不同情況有不同的預測來年天氣好壞的說法。比如說「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還有這句「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

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

這句話從表面來說是:在農曆十一月初一這天天空颳大風的話,來年將會是一個好的年景,農民莊稼都豐收。這是農民們最想要的。這只是表面意思,我們根本理會不到說什麼,下面我們來把意思深化一下:

冬月初一颳風

冬月初一這是說的時間,沒有需要深化的,最不好理解的是「颳風」。並且我們還要理解這是說的刮什麼風,東風?北風?還是西北風呢?

我們知道,冬月正是冬至節氣前,大雪節氣期間,這個時候正是寒冷空氣強盛的時候,這個時候應該是從北方吹過來的風。一般來順,北方的冷空氣的源頭在西伯利亞以及北冰洋地區,這樣一來,影響我國的冬季的風有兩種,一種是偏大陸性冷空氣的吹西北風,還有一種是偏海洋性的北風。這兩種風都是冷空氣帶來的。但是西北風帶來降溫,但是比正北風要乾燥一些,而正北風會帶來強的降雪,這樣長驅南下,給廣大土地帶來冬季的「麥蓋三層被」。

來年好收成

這句話說的是因為冬季氣溫低,很寒冷,導致雨雪多,這樣的冬季有利於農作物的大豐收。冬月初一颳風,意味著冬季風雪多,這樣對於莊稼是非常有利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冰雪天氣走繼續土壤中病蟲害的自然減少。因為冰雪天氣,大雪覆蓋土壤,地上結冰,這樣的低溫能消殺土壤表層的農作物病蟲害,俗話說「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2、冰雪天氣有利於冬季土壤補墒,防止農作物出現旺長。冰雪天氣其實就是降雨的一種,冬季降雨主要以下雪形式下來,這樣實際給土壤補充水分。還有就是冬季農作物能耐寒,特別是油菜和小麥,天寒還有利於農作物控旺。

綜上所述,冬月初一刮大北風,冬季雨雪多,是非常有利於來年農作物生長的,這樣農民就會有大豐收了。今天,你那颳了北風嗎?

相關焦點

  • 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
    導讀:十一月初一到,俗語「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怎麼理解?冬月初一這天農民會根據天氣不同情況有不同的預測來年天氣好壞的說法。比如說「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還有這句「冬月初一颳風,來年好收成」。
  • 明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雪,來年旱三月」,啥意思?
    導讀:明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雪,來年旱三月」,啥意思?早晨起來看了家裡的老黃曆,發現今天是是冬月二十九,冬月最後一天,沒有三十?明天就是進入臘月,俗話說「臘月到,年就到」,明天就進入臘月初一了。今天是冬月二十九,按照陰曆月大小月的曆法,陰曆的小月是29天,從初一到二十九,陰曆的大月是30天,從初一到三十,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與陽曆大小月分清楚。
  • 十一月初一到,「冬月初一雨淋頭,除夕暖烘烘」,春節期間不冷嗎
    導讀:十一月初一到,「冬月初一雨淋頭,除夕暖烘烘」,春節期間不冷嗎「早上出門還好好的,現在就開始下雨了」我爸媽拿著鋤頭回家了,本來是早上出了沒有下雨,就去油菜地裡鋤草,這不到11點多下起了細雨,今天溫暖好像升高了一些
  • 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今年春節冷嗎?今天是12月15號,這是陽曆時間,我好奇今天早上有人拿著香紙往村裡的祖堂走,這是我們當地一個習俗,農曆初一十五要上香,大概農村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我查了一下農曆時間。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農曆十一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冬月,今天已經到冬月初一了,到正月初一還有整整兩個月,還有兩個月就要過春節了。
  • 農村俗語「冬月三一晴,穀米一般平」,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到了寒冬臘月,農活基本都放下了,這時的老農在閒暇之餘也常常出去溜達溜達,看看農田,看看天氣,就像有首歌裡那樣唱的「寒冬臘月哦,盼春風」,他們期盼的是來年能有個好收成。以前就常聽老人說「不怕冬月三一陰,只怕大寒滿天星」,當時也不懂是什麼意思。
  • 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
    導讀: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明年馬上就要來了,因為今天已經到12月16號了,陽曆新年只剩下半個月時間了,2021年要全新開啟了。就以今天的時間為例,今天是12月16號,但是農曆時間也是十一月初二,陽曆和農曆相差一個多月時間,所以,農曆新年也要比陽曆新年晚一個半月的時間,而農民眼中的新的一年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的,也就是除夕晚辭舊迎新正月初一,這才是農曆的2021年的開年第一天。依此來算,農曆的2021年正月初一是在陽曆2021年的2月12號。
  • 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
    導讀:俗語「冬月逢一晴,來年穀滿倉」,啥意思?明年是豐收年嗎? 明年馬上就要來了,因為今天已經到12月16號了,陽曆新年只剩下半個月時間了,2021年要全新開啟了。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今已經是農曆十一月除二了,眼瞅著這西北風呼呼的刮,可就是不下雪,可溫度已經降到—6℃,村裡的積水處結了一層薄冰,每年到這時候應該下一場雪了,可就是因為陰天,太陽就是出不來,農村有句俗語『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臘月到,俗語「臘月初一晴,來年耕牛歇」,啥意思?
    導讀:今日進臘月,俗語「臘月初一晴,來年耕牛歇」,啥意思?今天已經進臘月了,早晨老媽就在柴火灶大鐵鍋裡煎了幾塊餈粑,澆上紅糖水,紅糖色的軟綿綿的餈粑,吃在嘴裡很甜,很糯,非常可口,大人小孩都愛吃。臘月初一要吃餈粑,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希望在臘月裡生活過得甜實。
  • 臘月到,俗語「臘月初一下,甕裡米生蟲」,啥意思?
    導讀:臘月到,俗語「臘月初一下,甕裡米生蟲」,啥意思?年底了,這日子過得真快,早晨吃飯的時候我爸說今天到臘月初一了,我還真沒有注意,我只知道今天是1月13號,孩子學校快放假了。後來想想也是情有可原的,我們年輕一代關注的是陽曆時間,而老一輩農民喜歡看老黃曆,主要看農曆時間,而我們說過的傳統節日都是以農曆時間為主的,比如即將要到來的春節,也是以農曆正月初一為主的。今天已經到臘月初一了,離過年的正月初一剛好就一個月。這也是農曆2020年與2021年即將要交節的時間了。我們只有一個月時間就要到來辛丑牛年了。
  • 農村俗語「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啥意思?今年春節會冷麼?
    在北方農村,人們一到冬天就會選擇在家裡「貓冬」,暖暖的炕頭才是冬季裡最溫暖的地方,而坐在炕頭上人們最願意做的事情就是聊家常,就像筆者的家裡,每天都會人來人往好幾波,因為爺爺是一個愛聊天的老人,又是周圍有名的「大拿」,所以每天我們的家裡就成了這些老人談天說地的地方,而今天筆者聽到了一個有意思的俗語,那就是關於今天是冬月初一的,這個俗語就是「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
  • 十一月初九,俗語「冬月初九雪,來年穀米跌」,下雪對農業好嗎
    導讀:十一月初九,俗語「冬月初九雪,來年穀米跌」,下雪對農業好嗎?看看今天的日子,是陽曆的12月23號,但是農民們更看重的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九,因為農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以農曆曆法來計算,從古至今,農民更願意以農曆來看待時間流逝。
  • 今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晴,陰溼到清明」是啥意思?
    今天是2021年1月13日,農曆2020年臘月初一,到大年三十除夕夜,整整還有30天的時間,也就是還有整整一個臘月的時間就到了春節了。按照農村的風俗,進入了臘月就等於進了年。也就是進入臘月份,一天比一天靠近年了,一天比一天有年味了,一天比一天喜慶了,一天比一天鞭炮聲濃了。
  • 今天是冬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春節地泥濘」,今年過年會冷嗎?
    今天是12月15號,陰曆的十一月一號。在陰曆的十一月,我們農村一般都會把這個月稱之為「冬月」。冬月之後,就是臘月了,臘月過完,就是春節。春節,是我們國家全國歡慶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渴望著春節親友歡聚一堂,熱熱鬧鬧過新年。
  • 臘月到,俗語「臘月初一雪淋頭,來年耕牛不停歇」,啥意思?
    導讀:今日進臘月,俗語「臘月初一雪淋頭,來年耕牛不停歇」,啥意思?今天正式進入臘月了,但是要記住,是2020年的臘月初一哦,因為在陰曆年中,我們現在還沒有進入2021年。今天是臘月初一,密那裡下雪了嗎?被雪淋頭了嗎?
  • 昨日冬月初一,農諺「初一有風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災魔」,為啥這樣說?
    昨天是2020年公曆的12月15日,也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民間所說的寒冬臘月中的冬月便是每年農曆的十一月,冬月一說本身也是農曆十一月的俗稱。而在冬月初一既然已經來臨,也自然而然地讓人想到了「初一有風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災魔」的農諺說法。好天氣預示著好年景!就昨天冬月初一的具體天氣狀況來說,我們當地是晴朗無風也無雪。
  • 農村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這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農村民間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這是什麼意思,怎麼來理解?在古代,由於人們的文化水平比較落後,所以他們在面對一些未知的事情時,只好按照俗語的說法來辦事。所以也就引導出了這麼一句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那麼這句俗語又是什麼意思呢,怎麼來理解呢,李子來回答。
  • 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啥意思?為啥怕四月初一?
    四月初一剛剛過去,也就是俗語中四月最怕的日子。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句俗語以後都有點摸不到頭腦,三月怕三七,這三七指的是什麼?初一又指的是什麼?怕的又是什麼?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春天伊始,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對農作物乃至整年的收成影響都是非常大的,所以人們對三四月份的天氣也比較重視,相關的俗語也比較多,這句話乍一聽上去容易讓人摸不到頭腦,但其實這只是半句,加上後面的理解起來就要容易的多了:「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
  • 冬月初一:冬將至 盼安好 悟舍予 煮茶香
    冬月初一:冬將至 盼安好 悟舍予 煮茶香 農曆十一月為「冬月」
  •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後一句十人九不知!
    ,也就是我們生活中所說的二十四節氣,而且生活中還總結出來一些特殊的俗語,諸如「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說的是農耕中最怕遇到的幾種特殊情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吧。有句話叫做「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個時候最宜春耕,雨水也比較重要,穀雨在農民眼中同樣非常的重要,初七十七二十七三天都不下雨,那就意味著要天氣乾旱,畢竟剛剛立春沒有多久,在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任何一場充足的雨水,都能令莊稼有一個大的豐收,人們都說「春雨貴如油」,可想而知雨水的重要性,在穀雨的前後,如果能下雨的話,種棉花也會有一個好的收成,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叫做「穀雨有雨棉花肥,穀雨有雨好種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