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文學方面更是有著很大成就,特別是在古代的時候,在語言上有著很多的表達形式,還有一種經典的語言表達方式,就是俗語。提到俗語可能大家多少都知道幾句。俗語雖然字數不多,但是凝聚了很多的精華,道出了很多的道理,因為文字都有很多種意思,所以這些字組合成俗語也會被理解為很多種意思。而且每個俗語都有它的來歷,包含了很多的故事。
俗話說:「此地無銀三百兩。」就是說想要掩蓋秘密,但是卻是自己揭露出來了,是笨蛋的行徑。「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句話我們用的很多,但是卻不清楚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其實「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下一句是「隔壁王二不曾偷」,因為太過直白,沒什麼藝術性,因此往往被眾人所忽略。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出自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古代,主人公是一個農民,叫做張三,張三家境十分貧窮,一直想著有能夠擺脫貧窮日子的方法,但是自己好吃懶做,掙錢的工作嫌棄太累,輕鬆的工作嫌棄掙錢少,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自己一直掙不到銀兩改善生活。一日張三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個錢袋,撿起來打開一看,整整三百兩啊!看看四周沒人,自己偷偷放進衣服口袋拿回了家。
但是他每天擔驚受怕,害怕銀子放到自己身上不安全,一直在想著將銀子藏在何處,後來他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找了個隱蔽的地方將銀子埋了起來,但是他還是不放心,就決定在藏錢的地方立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以此來提醒他埋錢的地方沒有錢,但是被王二看見了,就效仿張三立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隔壁王二不曾偷「,寫完牌子,王二就安心的回家去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把這句話「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當作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要隱瞞,掩飾所幹的事情,結果反而更加暴露明顯了。這句成語,被簡化為「此地無銀」了。 「此地無銀三百兩」,本來的意思就是這個地方沒有三百兩銀子。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由於做事愚蠢,想隱瞞的事情反而被徹底暴露。小編認為我下半句才是精華,許多人卻「羞於啟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