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無銀三百兩」,下半句才是精華,許多人卻「羞於啟齒」
時間的齒輪在不斷轉動,很多東西都在傳承的過程中流失,而文化卻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的積澱。比如很多膾炙人口的古詩文,幽默詼諧的俗語,高深莫測的甲骨文,還有最重要的一個,短小精悍的諺語。諺語以其言簡意賅而出名,簡單的幾個字意義卻非常的深厚,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兩句大家應該對這上一句非常的熟悉,那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這下半句是整個成語的精華所在,很多人卻不願意提起,它就是:隔壁王二不曾偷。
這句成語講的是一個諺語故事,話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張三的人,他手中有三百兩銀子,卻不知道放在哪裡最好,放在家裡,他覺得小偷一來就會給他偷走,放在錢莊,他覺得太不安全,想來想去他終於想出了一個最好的辦法,那就是在她門口有一棵樹,他把那棵樹作為記號,將錢埋在樹下。然而剛埋下他,卻又想,萬一也有人跟他有一樣的想法,在這樹下挖了一個坑,豈不是將他的錢都挖走了?
可是自己又不能告訴別人,自己在這個樹下放了三百兩銀子,突然他又想到一個好辦法。他從家裡找來一塊木牌,將木牌立在樹下,木牌上寫著,張三沒有在此地放三百兩銀子,完成一切後,他就放心的回家睡覺去了。而他剛離開隔壁的王二就途經此地,他看到張三寫的字,哈哈大笑,心想怎麼會有這麼蠢的人,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兩嗎?
於是王二樂滋滋的將張三放的三百兩銀子挖走了,但他擔心張三不會懷疑到自己身上,又想出一個計策那就是在張三寫字的那張木牌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然後揚長而去。第二天張三出門便發現自己的三百兩銀子不見了,又見到木牌上寫著這樣的字,想不懷疑的王二身上都難,於是告到官府。且不說最後結果是怎樣,單說這張三與王二,誰最蠢笨,一言難盡,張三是蠢,因為他做出了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事,因此人們常拿這句話來嘲笑張三。
但是相比於張三,王二更傻。他先是嘲笑張三是個傻子,接著又做出了比張三更傻的事,這種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才是真正的蠢笨。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卻多的數不勝數,大多數人在嘲笑別人是個傻子的同事,卻不知道自己做了比別人更傻的事。所以我們經常說此地無銀三百兩,卻不怎麼提起最後一句,在我們看來他更像是一種映射。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外乎做過像張三那樣的事,耳即使承認了,也並沒有怎麼樣,因為我們沒犯法,只不過幹了一件傻事而已。然對於像王二這樣的人來說,他是在知法犯法,而且還愚蠢的沾沾自喜。我們常說不知者無罪,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做一件事是錯的,而且還曾經嘲笑過別人做了這樣的錯事,但在面對誘惑的時候,卻往往失了初心,明明知道前入室刀山火海,再錯一步,便萬劫不復,可還是經不住誘惑,想要去嘗試。
更有些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做了錯事,卻拼命的想要掩護自己犯的錯,說了一個又一個的謊言,卻發現漏洞越來越大,是以為的天衣無縫,在別人看來不過像是掩耳盜鈴罷了。所以這最後一句隔壁王二不曾偷我們很少說起,雖然相比與前車來說,他更有教育意義,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卻不敢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