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令很多人「羞於啟齒」!

2020-12-13 珊珊開心

我國有著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民間的故事更是多了去了。幾乎每個成語、詞語、文字背後都有著精彩的故事,歇後語總是帶著詼諧、諷刺,俗語更多都是帶著寫實。而今日講的這上半句「此地無銀三百兩」非常常用,其實下半句更好懂,只是大多數人即使聽說也忘了吧。

下半句為「隔壁王二不曾偷」,不知道大家還記得這段經典的民間故事嗎?張三辛辛苦苦的積攢了白銀三百兩,都是窮神鬧的,有了錢之後再也不想過苦日子了,為了這三百兩白銀,張三吃不好,睡不著,不該拿這白銀如何是好,想放箱子裡吧,怕被賊偷了,放在身上吧也覺著不方便,想來想去都覺得不安全。

張三思前想後,天在彌亮的時候,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拿上自己的鐵鍬,在房子後面,忙活了大半天,挖了大坑,把自己的銀子填進去了。張三思慮了會兒,深覺滿意,剛走到家門口,還是不放心。又拿上了個木牌,在上面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才心滿意足的離去了。

但是張三不知道,此番大費周章的舉動,竟然被王二看去了,王二鬼鬼祟祟的看見張三忙活了半天,雖然不得其意,但是好奇心作祟,溜進了張三家的屋角下,左顧右盼後看見地上插了個牌子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王二想了想,哪裡還能不明白。

王二搓了搓手,挖開張三的坑,卷了張三的銀,他細細把錢包裹好,抬腳欲走之時,又總感覺心虛,這鄰裡容易被發現啊,王二眼珠子滴溜溜的轉,他腦海靈光一現,就著張三的牌子背面寫著「隔壁王二不曾偷」。還插在原來的位置上,深感覺自己的聰明,就腳底抹油溜了。

若是讓小編來形容「王二」「張三」那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張三的「欲蓋彌彰」讓王二心生疑竇,王二的「自以為是」與不法行為,最終也只能迎來法律的制裁。這正是想要表達一些人越是想要掩飾自己的用意,越容易被人所發現。

歷史上有個齊國大夫,名叫崔杼。在歷史上他赫赫有名,有名在哪裡?同樣是因為他的「此地無銀三百兩」。崔杼謀殺了齊莊公,他害怕遭來罵名,於是逼迫當時的太史,讓他擦掉自己的暴行,把齊莊公的死改成病死,誰知這太史寧死也不同意,結果這崔杼因為太史的忤逆,怒火中燒直接把太史處死了。

在太史死後,這重任自然就落到了他人的身上,只是沒想到其他史官也剛正不阿,堅持記載歷史事實。於是崔杼不管不顧地一連殺了三個官吏。沒想到這一殺出了問題因崔杼的暴行徹底的真相大白於天下。他的弒君之罪惹來世人的口誅筆伐,不僅沒有把事情隱瞞住,反而鬧的轟動,讓世人都知道了。

今天的「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你看懂了嗎?小編認為古人是在告誡世人做事愚蠢,越是想要隱瞞,暴露的就越快。今天的民間俗語分享就到這裡了,您認為老祖宗的文化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您最喜歡俗語是什麼呢?不妨和大家分享,歡迎您的點讚加關注,咱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人們卻都「羞於啟齒」
    「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人們卻都「羞於啟齒」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但是,今天流傳下來的很多成語和俗語都是不完整的,很多人了解的都不完整,比如「此地無銀三百兩」,其背後有著很深的故事。 這一俗語應該很多人都知道,在很小的時候父母或者老師都給我們講過這個故事。大概是說,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叫張三,他自己有三百兩銀子。但是,他總是很擔心自己的這些錢,每天心裡都很不安。
  • 「此地無銀三百兩」,下半句才是精華,許多人卻「羞於啟齒」
    俗語雖然字數不多,但是凝聚了很多的精華,道出了很多的道理,因為文字都有很多種意思,所以這些字組合成俗語也會被理解為很多種意思。而且每個俗語都有它的來歷,包含了很多的故事。俗話說:「此地無銀三百兩。」就是說想要掩蓋秘密,但是卻是自己揭露出來了,是笨蛋的行徑。「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句話我們用的很多,但是卻不清楚它的下一句是什麼?
  • 俗語「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提起
    表面上,市場在洗牌,其實背後在洗人,凡是懶惰的,浮誇的,投機的,貪婪的,傳統,不與時俱進,不跟隨腳步的,必將慢慢走進歷史,退出舞臺。未來屬於有敬畏心、重合作、講誠信、懂趨勢、心胸開闊、能與時俱進的充滿正能量的人,不斷打造升級版的自己,與充滿正能量的人為伍,一起贏在未來!讓我們走進知識的海洋薰陶下自己,今天就由小編和大家說說俗語「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提起。
  • 「此地無銀三百兩」,下半句才是精華,許多人卻不願提起
    「此地無銀三百兩」,下半句才是精華,許多人卻「羞於啟齒」時間的齒輪在不斷轉動,很多東西都在傳承的過程中流失,而文化卻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的積澱。比如很多膾炙人口的古詩文,幽默詼諧的俗語,高深莫測的甲骨文,還有最重要的一個,短小精悍的諺語。
  • 「此地無銀」下半句的真正含義,許多人不知道,網友:這才是精髓
    「此地無銀」下半句的真正含義,許多人不知道,網友:這才是精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語言更含有多種有不同的意思,對於古代人流傳下來的很多成語俗語的典故,現在也有很多納入到小學教育的課本,在講故事的同時還能讓聽著從中學到另外一層含義,教會做人的基本道理
  • 「此地無銀三百兩」有著怎樣的故事?網友:下半句故事更精彩!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一個成語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說到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知道什麼意思吧!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流傳著古代怎麼樣的一段故事呢?今天小編就來跟你們科普科普一下吧!在古代有一個叫做張三的人,他擁有三百兩銀子,他思來想去總覺得把這樣的一步巨款放家中不太安全,後來他就找了一個比較隱蔽的地方將300兩埋在土裡,後來他又害怕會被別人碰巧挖走,他又感到非常的危險。接著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在自己藏錢的哪裡立了一塊標誌,為防別人發現。而那塊招牌的內容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 你只知「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下半句更有意思,只是大家不常提
    你只知「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下半句更有意思,只是大家不常提人類雖然很機智聰明,但是誰能沒有做錯事的時候呢?大家有沒有什麼時候做了一些傻事,不想讓別人知道,想隱藏住這個事,但是卻因為自己過分的想隱藏反而露出更多的馬腳,多做了一些無用的事。
  • 「此地無銀三百兩」,下一句常常被忽略,你也許想不到
    文化在上千年的流傳中也是「去其糟粕,留其精華」。能流傳到今天的,都是精髓所在。歇後語便是這麼多文化中的一種,歇後語是漢語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歇後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很少出現在文字記載中。
  • 「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多數人都知道,卻不知下半句同樣是經典
    這些俗語字數不多,但卻凝聚了世間各類事物的精華,禪明了許多道理,而且每一句俗語都會有它的來歷。今天就來講講這一句「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句俗語相信大多數人都聽說過。說到這句俗語,我還模糊的記得很小的時候,珠江臺裡還曾經有播出過關於這句俗語的故事,好像是當時兩位老笑星演的(名字不記得了),(這個不太確定)只記得當時是笑噴了。
  • 老話「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耳熟能詳,下一句卻少有人知
    比如唐代詩人曹松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上一句「憑君莫話封侯事」也是精華所在,再比如清代黃景仁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上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卻道盡了辛酸。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老話,就是與此有關。「此地無銀三百兩」大家都耳熟能詳,意思就是想把事情有所隱瞞,結果欲蓋彌彰,反而暴露。
  • 此地無銀三百兩
    原標題:水皮:【談股論金】此地無銀三百兩   砸盤、砸盤、砸盤,重要的話說三遍。   今天滬深股市在上午10點25分之前,基本上是波瀾不驚的。
  • 人人都懂「此地無銀三百兩」,但下一句是啥?
    此地無銀三百兩」這一句諺語真的很有名,也幾乎是大家都會使用,有時候還用它來噹噹好朋友。可是它有下一句「隔壁王二不曾偷」,可是這一句就很多人不清楚了。倘若要你接下一句話,你接得出來嗎?先談談「此地無銀三百兩」吧!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比喻:有人想要隱瞞、掩蓋事實,卻反而致使事情的真相被暴露了出來。那麼,它原來是出自怎麼樣的一個民間故事呢?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古時候有一個人名字叫做張三,這個張三他好不容易積攢了三百兩銀子,有了這些積蓄令他十分欣喜。只是,張三存了銀子卻又產生了憂慮。
  • 此地無銀三百兩,你知道下一句嗎?看懂的你會害羞
    尤其是在古代時期,在語言上有著很多的表達形式,更是在古代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詩人偉人。他們經常會用經典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敘述一個道理。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俗語。說到俗語,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能來上幾句。雖然說俗語的字數不是特別多,但是裡面凝聚的精華與含義卻道出了太多的道理。因為文字有很多種意思,想要將這些字組成在一起的俗語,也會被理解成很多種不同的含義。
  • 「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後面還有一句,簡直是自作聰明!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想要別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舉頭三尺有神明。有句諺語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句意思是比喻想要把事情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以前,有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終於攢夠了三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
  • 案例分析,怎麼解讀此地無銀三百兩
    案例分析,怎麼解讀此地無銀三百兩.mp304:28來自李江濤生活中有一個成語叫此地無印三百兩。很多人聽到這句話會感覺這句話可笑,這句話到底可笑在哪裡呢?我們今天和大家一起來分析分析。個此地無銀三百兩意思就是這裡沒有銀子三百兩。有一個人在一個地方立了個小牌子,上面寫了一行字,此地無銀300兩。其實下面還有一句話叫隔壁阿二不曾偷。
  • 一課譯詞:此地無銀三百兩
    [Photo/pexels]「此地無銀三百兩」,字面意思是「No 300 taels of silver buried here」,比喻一個人想要把事情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 俗語「此地無銀三百兩」,下一句更值得回味,卻很少人知道
    文/歷史人物趣事俗語「此地無銀三百兩」,下一句更值得回味,卻很少人知道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留給人民的更是許多精髓。而其中有的很多民間故事更是誕生了許多有趣的成語或者俗語。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關於」此地無銀三百兩」。
  • 滄州小記者成語接龍|此地無銀三百兩
    爸爸媽媽同時笑著說:「溪溪,你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啊!」我好奇的問:「什麼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於是媽媽就找出這個故事讓我讀,故事的內容大致是:從前有一個人叫張三,他好不容易積攢下三百兩銀子,心裡非常高興。可這麼多的錢,放在哪兒裡才安全呢?張三冥思苦想了半天,終於想出了一個自以為很聰明的辦法。
  • 「此地無銀三百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個俗語的意思是想刻意地隱瞞反而卻暴露了,這其中的故事是這樣的。有兩個愚蠢的人,一個是藏銀子的張三,另一個是偷銀子的王二。張有了點錢不方便放在身上,於是就想怎樣才能把錢藏好好,放在家裡害怕被偷,埋在地裡也怕被偷。
  • 也說「此地無銀三百兩」(散文)
    在中國,甚至全世界使用漢字區域內的人,幾乎都知道一句成語:「此地無銀三百兩」。而且,還能說出一個豐滿而又精彩的故事。很多年以前,有個叫張三的人,非常害怕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三百兩銀子被別人偷了去。無奈之下,就在自己住的屋子裡挖了一個坑,將銀子埋了進去。如此,還是不放心,便寫了張紙條子:「此地無銀三百兩」。堂而皇之的,貼在了坑邊的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