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民間的故事更是多了去了。幾乎每個成語、詞語、文字背後都有著精彩的故事,歇後語總是帶著詼諧、諷刺,俗語更多都是帶著寫實。而今日講的這上半句「此地無銀三百兩」非常常用,其實下半句更好懂,只是大多數人即使聽說也忘了吧。
下半句為「隔壁王二不曾偷」,不知道大家還記得這段經典的民間故事嗎?張三辛辛苦苦的積攢了白銀三百兩,都是窮神鬧的,有了錢之後再也不想過苦日子了,為了這三百兩白銀,張三吃不好,睡不著,不該拿這白銀如何是好,想放箱子裡吧,怕被賊偷了,放在身上吧也覺著不方便,想來想去都覺得不安全。
張三思前想後,天在彌亮的時候,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拿上自己的鐵鍬,在房子後面,忙活了大半天,挖了大坑,把自己的銀子填進去了。張三思慮了會兒,深覺滿意,剛走到家門口,還是不放心。又拿上了個木牌,在上面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才心滿意足的離去了。
但是張三不知道,此番大費周章的舉動,竟然被王二看去了,王二鬼鬼祟祟的看見張三忙活了半天,雖然不得其意,但是好奇心作祟,溜進了張三家的屋角下,左顧右盼後看見地上插了個牌子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王二想了想,哪裡還能不明白。
王二搓了搓手,挖開張三的坑,卷了張三的銀,他細細把錢包裹好,抬腳欲走之時,又總感覺心虛,這鄰裡容易被發現啊,王二眼珠子滴溜溜的轉,他腦海靈光一現,就著張三的牌子背面寫著「隔壁王二不曾偷」。還插在原來的位置上,深感覺自己的聰明,就腳底抹油溜了。
若是讓小編來形容「王二」「張三」那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張三的「欲蓋彌彰」讓王二心生疑竇,王二的「自以為是」與不法行為,最終也只能迎來法律的制裁。這正是想要表達一些人越是想要掩飾自己的用意,越容易被人所發現。
歷史上有個齊國大夫,名叫崔杼。在歷史上他赫赫有名,有名在哪裡?同樣是因為他的「此地無銀三百兩」。崔杼謀殺了齊莊公,他害怕遭來罵名,於是逼迫當時的太史,讓他擦掉自己的暴行,把齊莊公的死改成病死,誰知這太史寧死也不同意,結果這崔杼因為太史的忤逆,怒火中燒直接把太史處死了。
在太史死後,這重任自然就落到了他人的身上,只是沒想到其他史官也剛正不阿,堅持記載歷史事實。於是崔杼不管不顧地一連殺了三個官吏。沒想到這一殺出了問題因崔杼的暴行徹底的真相大白於天下。他的弒君之罪惹來世人的口誅筆伐,不僅沒有把事情隱瞞住,反而鬧的轟動,讓世人都知道了。
今天的「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你看懂了嗎?小編認為古人是在告誡世人做事愚蠢,越是想要隱瞞,暴露的就越快。今天的民間俗語分享就到這裡了,您認為老祖宗的文化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您最喜歡俗語是什麼呢?不妨和大家分享,歡迎您的點讚加關注,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