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下半句更有意思,只是大家不常提
人類雖然很機智聰明,但是誰能沒有做錯事的時候呢?大家有沒有什麼時候做了一些傻事,不想讓別人知道,想隱藏住這個事,但是卻因為自己過分的想隱藏反而露出更多的馬腳,多做了一些無用的事。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成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真實寫照。
大家在生活中肯定經常聽「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個成語,但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成語的形成都是有其獨特的原因的,大家可能知道這個成語,卻不知道它形成的原因。那麼它在歷史上真實是怎樣形成的呢?歷史所流傳下來的並不一定為真,這個成語的由來也已經沒辦法經過考證,但是一直在民間大眾間傳播。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說一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人叫張三,他經過很長時間,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攢了三百兩銀子,這在當時的古代真是一筆巨大的錢財,因此張三想盡了一切法子來保護他的錢財,但是沒有像當今一樣有如此多的錢財處理的途徑,所以怎麼樣藏都是有風險的。最後張三想盡了一切辦法,絞盡腦汁,最終決定埋在屋子後面的大樹下。
可是這麼大的一筆款項,張三還是每天很慌張擔心,一直擔心害怕有人來挖自己藏的錢。經過好幾天的思考,他決定要做點什麼來加固自己的保護措施。最後在隱藏錢財的時候做了個牌子,寫了七個大字「此地無銀三百兩」,做完這一系列的事之後,才能安然入睡。
這個看著像笑話,實際上是反映了人的一些弱點,就是你越想的多就容易出岔子,容易出問題,因此「此地無銀三百兩」也用來形容這些多餘的動作,多餘的想法。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有這種很擔心一個事反而最終因為自己的過分擔心最終出岔子的事。我們也應該吸取教訓,有時候過分的小心反而會倒打一耙。
相信有很多人,肯定不知道這個故事的後半句,那就是「隔壁王二不曾偷」,是不是很奇怪呢?為什麼是這半句。原來是因為他有個鄰居叫王二,張三寫的那麼明顯,王二一眼就看見了,王二恰巧是個不善良的人,偷偷的拿了埋在地下的銀子。王二雖然不善良,但實際上內心裡還保存著一絲人性,他也害怕被發現呀,畢竟他們住的是鄰居。看了張三的牌子,他也有所啟發,於是豎了個牌子,上面也寫了七個字「隔壁王二不曾偷」 沒曾想這兩句還押韻了,就這樣廣為流傳了下來,而且很是搭配,雖然說的話不一樣,但是表達的意思其實是相同的。但是大家常常說的是第一句,第二句常常被人所遺忘。
我到覺得「隔壁王二不曾偷」更引人深思,張三的「此地無銀三百兩」本就是一件蠢事,而王二竟然受了他的啟發,更是蠢上加蠢,愚蠢至極。其實說實話,王二寫下那樣的話以後,說不定張三真的以為不是王二偷的,又或者是別人寫的,如果真是王二偷的怎麼會寫下這句話呢,這反而會起到掩人耳目的目的。可是實際上,最聰明的做法應該就是什麼都不說,因為在古代當時的條件下,沒有先進的技術會指向偷錢的是王二。
可是一個善良有良心的人真正應該做的是,提醒張三,而不是落井下石將張三的錢財據為己有,這是不道德的行為,是為人所不齒的。這有涉及到了錢的問題,我們應該在錢面前保持自己的本心,不想覬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大家都笑張三傻,其實在現實生活,大家一般不會像張三一樣,但是像王二一樣的在錢財面前迷失自我的還是有很多的。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家既不會像張三,也不會像王二,而是保持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