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熱鬧的亞東仁青崗邊貿市場。記者 王傑 攝
2006年7月6日,隨著乃堆拉邊貿通道的恢復開通,新建的仁青崗邊貿市場同步投入使用,這處歷史上有名的中印邊貿市場重新煥發出生機,成為我區興邊富民的重要邊貿市場之一。
從亞東縣城出發至仁青崗邊貿市場,路雖然盤山而上,但卻是寬敞平坦的柏油路,汽車開在上面既舒坦又安全。沿途上,素有西藏「小江南」美譽的亞東縣城一覽無餘,汽車穿過淡淡的浮雲,眼前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蜿蜒的河流小溪美不勝收。經過16公裡的路程,我們到達了海拔3645米的仁青崗邊貿市場。
歷史上,仁青崗邊貿市場所在的乃堆拉山口曾經是「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南線的主要通道,還是中印之間的主要陸路貿易通道。在20世紀初,乃堆拉山口的邊貿一度十分興旺,每天過往行人700餘人次、騾馬1000餘匹,年進出口貿易總額1億多銀元(相當於3.3億元人民幣),佔當時中印邊貿總額的80%以上。1904年,入侵西藏的英軍也是通過乃堆拉山口進入西藏的。這條通向南亞最大的通商口岸、交通要道在歷史上扮演了多種角色。
如今,重新開通的乃堆拉山口已經成為造福邊民的重要通商口岸,過去商賈雲集的仁青崗邊貿市場也在保留傳統的同時,迎來了華麗的轉身。
我們看到仁青崗邊貿市場除了有交易市場和辦公區等必要場所外,相應的倉庫、銀行、通訊、聯檢和停車場等現代化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整個邊貿市場佔地6400多平方米,前來交易的邊民汽車排起了長龍等待檢查入關。自2006年恢復開關以來,經過8年的運營發展,這裡已經是一處非常成熟先進的邊貿市場。
米瑪普赤來自亞東縣帕裡鎮,仁青崗邊貿市場開放以來她一直在這裡做邊貿生意。我們見到她時,她正坐在自己的貨車裡,準備出關前往印方的昌古市場交易。
米瑪普赤說,在仁青崗邊貿市場還未開放之前,她家的收入一直以農牧業為主,是地道的半農半牧家庭。2006年仁青崗邊貿市場正式開放後,米瑪普赤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和村裡其他有富餘勞動力的家庭一樣,享受政府對邊民的優惠政策,通過仁青崗邊貿市場跨境前往印方昌古市場做邊貿生意。在做邊貿生意的第一年,米瑪普赤就嘗到了甜頭,賺到了自己下海經商的第一桶金6萬元。當時,她就用這筆錢在帕裡鎮開了一家小商店,把自家的大半個農田租了出去,讓女兒來經營商店。
隨著仁青崗邊貿市場的不斷發展,她家的收入也水漲船高。去年,米瑪普赤一年的收入就達到20萬元。「現在我把家裡的全部農田都租了出去,還把18歲的女兒帶在身邊學做生意,讓她今後把生意做得更好更大,賺更多的錢。」米瑪普赤對邊貿市場的發展充滿信心,也決心讓女兒成為邊貿市場的新星。
據她介紹,和她一樣每天前往印度昌古市場的邊民貨車有50多輛,全部是當地邊民商戶。當我們談話快結束時,前方發來開關訊號,米瑪普赤急匆匆地與我們道別。商戶車隊開始緩慢駛入印度境內的邊貿市場,與此同時,印度商戶的車隊也有序地向仁青崗邊貿市場駛來。
來自亞東縣下司馬鎮的洛桑,正等著印度商戶前來付款取貨。
洛桑的商鋪在仁青崗邊貿市場的交易市場內。市場裡共有鋪面和攤位34間。據他介紹,目前,印度商戶使用8間,我方商戶使用26間。年過花甲的洛桑從22歲開始就跟隨父母經商,雖然他是交易市場裡年紀最長的商戶,但洛桑寶刀未老,是邊貿市場生意最好的商戶之一。「在仁青崗邊貿市場還未開放之前,我在樟木口岸等地做生意。自從2006年開始,我的生意就主要集中在這裡。」洛桑說,1962年中印乃堆拉邊貿通道關閉前,他的父母就在這裡做生意。如今他選擇回到這裡,一方面是受黨的好政策的吸引,另一方面他也想在此繼承祖業。
作為當地居民,洛桑對仁青崗邊貿市場的效益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說,在邊貿市場還未開放之前,當地有許多邊民通過砍伐樹木提高收入,濫伐森林的現象給亞東的生態埋下了「定時炸彈」。但是隨著邊貿市場的重新開放,以及政府對邊民的優惠政策,邊民有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許多家庭通過邊貿生意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百萬身家的邊民商戶現在屢見不鮮。
剛開始,洛桑的邊貿生意平均每天貿易額是1萬元,如今,他平均每天的貿易額能達到30萬元,是最初貿易額的30倍。「通過做邊貿生意,我在亞東、日喀則和拉薩都開了店,現在生意呈穩定增長的態勢。」作為一位資深的老商人,洛桑對自己現在的生意非常滿意。
在仁青崗邊貿市場內,除了當地邊民商戶,也有區內外的企業家。做林下資源等西藏特產生意的馬建榮是區內一家企業負責人,是最早來這裡做邊貿生意的區內企業家之一。馬建榮從仁青崗邊貿市場收購的商品,除了銷往區內市場,還運往上海等內地城市銷售。據亞東縣商務局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13年,參與仁青崗邊貿市場的我方邊民商戶、企業共計62家,全年實現邊貿總額8682.95萬元,是2006年開放當年的55倍,可見增速十分明顯。
1904年,英軍未受任何阻攔,順利通過了乃堆拉山口,直抵春丕河谷。100多年過去了,現在這裡的國門威嚴,邊貿也越發興盛。亞東縣依託「邊貿富縣」,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這座邊境縣城也越發繁榮昌盛。(丹增平措 米瑪 王傑 陳敬)
戰事資料
英國侵略軍在亞東完成各項入侵準備後,於1903年12月11日,在麥克唐納和榮赫鵬的率領下偷渡則利拉山口,從疏於防備的亞東、帕裡一線,直向西藏的腹心地帶挺進。12月13日,英軍進佔仁青崗(亞東縣下亞東鄉轄區),12月14日侵入春丕谷(亞東縣下司馬鎮轄區)。這時駐紮在崗巴的英國使團仍沒有撤除,其目的是吸引西藏地方當局關注崗巴而疏略春丕谷,同時也擺出一副談判的架勢。當時,西藏軍隊700多人駐紮在崗巴附近各隘口,沒有估計到英國會背信棄義地向春丕谷、帕裡一帶入侵。
英國軍方的《泰晤士報》通訊員洋洋得意地寫道:「英軍佔領春丕谷,對西藏人是一個重大的意外事件。」
——據《亞東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