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旺堆站在自家空置的新建門面房前衝鏡頭微笑。但對轉做邊貿生意的前景,他心裡並沒有底。 |
亞東商鋪泡沫:中印邊貿冷清,門面房租金兩年降三成
當地邊民為乘邊貿東風 家家戶戶都蓋門面房 因內地商人撤走被「套牢」
走在位於中印間乃堆拉邊貿通道上的亞東縣街頭與下司馬鎮等鄉鎮上,能看到在靠近公路與貿易區的新房建設中,這裡的居民大都突破了傳統的建房理念,建設有一個到多個門面房。不過,其中很多都是空置的。
房子的主人、乃堆拉邊民們對此很無奈。在印度政府一紙貿易清單的限令下,原本期望紅火的邊貿生意變成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不過,新建的民房依然延續了這種建築風格。他們說,現在邊貿生意不好,也僅僅是因為印度的邊貿清單,一旦清單取消,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的貿易會出現井噴,他們需要「做好準備」。
東方早報記者 於松 發自西藏亞東
37歲的藏民尼瑪旺堆蹲在公路一旁,整理著2天前從山上運下來的木柴,這些木柴是為過冬準備的。身後5米處是他的新家,一座2層樓的藏式民宅。
尼瑪旺堆是西藏亞東縣下司馬鎮1組的村民,身高1.70米,他說新房是2008年10月修建起來的。平時他與35歲的愛人確吉和4歲的兒子旦巴塔傑居住於此。
尼瑪旺堆做活掙錢已有20餘年,20年來做過石匠,當過伐木工,5年前又轉行幫別人蓋房。如今,有了自己的新房後,這名男子又在考慮著自己人生事業的第三次轉行。
「我想轉行做邊貿生意,你看,我的門面房都修好了。」尼瑪旺堆一轉身,手指著新房的一樓。那裡,沒有廚房與臥室,而是並排修建了4間門面房。
在亞東,與尼瑪旺堆有同樣想法的當地原住邊民已越來越多。漫步亞東縣城街頭與下司馬鎮等鄉鎮,很容易就可發現在靠近公路與貿易區的新房建設中,大都突破了傳統的建房理念——都建有一個到多個門面房。在下司馬鎮1組,建有門面房的新房就有10家左右。
不僅僅是民間,官方也在準備。
亞東縣委書記吳希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亞東為中印乃堆拉山口邊貿做好了所有的準備,「雙方邊貿是否健康,關鍵取決於印度方面的態度,我們早就做好了全方位開放的準備。」
亞東縣商務局長李萍說,其實,中方有能力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將超過25000平方米的交易市場和集中了海關、邊檢等的聯檢大樓建成。
不僅是尼瑪旺堆,亞東都在期待,印度能做出積極的態度,促進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恢復昔日「黃金通道」的神採,造福兩國人民。
只聽說過印度餅乾好吃
乃堆拉通道打開了隔絕44年的中印商貿交流。
尼瑪旺堆的新房一樓全是門面,二樓才是用來居住。二樓共有6個房間,其中一間的客廳面積達50平方米,藏式風格,放置了一排的奶茶座位。
剛一落座,尼瑪旺堆的妻子就端上來奶茶,隨後又轉身端出一個託盤,託盤上放著印度產的餅乾。「這是從商店裡買回來的,從印度那邊過來的。」尼瑪旺堆說。話音剛落,4歲的旦巴塔傑跑了進來,先是禮貌地叫了聲「叔叔」,然後就嚼起了印度餅乾,吃得很香。
尼瑪旺堆說,旦巴塔傑很喜歡吃印度產的餅乾,而近幾年,在下司馬鎮,很多人家都有印度產的餅乾、器皿等產品。「這些餅乾都是通過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運進來的。」尼瑪旺堆說,他小時候可沒有這口福,「小時候,我只聽大人說過印度餅乾好吃,但卻從來沒有吃過。」
據他回憶,那時候,雖然與印度是鄰居,下司馬鎮距離乃堆拉山口只有十餘公裡的山路,步行幾小時就能抵達,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沒有感覺。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後,乃堆拉這條中國通往南亞的陸路黃金通道被鐵絲網阻斷,並一直持續了44年。
「2006年,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開關,旦巴塔傑才有口福吃到了印度餅乾。」尼瑪旺堆說。
其實,亞東縣商務局局長李萍也有著與尼瑪旺堆等人一樣的感慨。李萍現年41歲,從小就在亞東縣長大,大學畢業後也一直在亞東工作,「小時候聽父母說,印度產的糖果很好吃,從那時起,我就夢想著有一天能品嘗到。」
但直到2006年7月6日,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開關後,李萍的這一等待了40餘年的願望才得以實現。
「這才有了鄰居的感覺。」李萍說。而尼瑪旺堆說,自從乃堆拉邊貿通道開關後,村裡的20餘名村民開始做邊貿生意,而他才對印度這名鄰居逐漸有了更多的認識與了解,「有些品種的印度餅乾很受小孩喜歡,印度金屬器皿的做工也很精細。」
家家戶戶都蓋門面房
44年的隔絕讓邊民們失去了商業意識,重開通道曾讓他們野心勃勃。
從印度餅乾開始,尼瑪旺堆打開了話匣子。
「其實,我們以前的老房子不是這樣蓋的,不論是一層的還是兩層的,都沒有建設門面房的。」尼瑪旺堆說。他原來一直認為,修建房子就是為了居住與堆放生活用品的。
「但這幾年發現,很多人蓋房子,一樓大都修建成了門面房,安裝了防盜門,二樓才用來居住。」尼瑪旺堆甚至一開始還難以理解。他說,仁青崗邊貿市場開通的第一年,亞東來了好多商人,他們租了房子,也租門市房,存放用卡車運來的貨物。「房屋租金升高了許多,向外租賃房屋的人都賺了錢。」
馬俊清等十餘名商人認同了尼瑪旺堆的說法。「2003年租間門市房,租金只有500元/月,仁青崗邊貿市場開關後,城東路門市房的租金就已經上升到1000元/月了。漲了一倍呀。」
李萍說,乃堆拉邊貿通道開關4年了,雖然邊貿始終冷清,但這4年來,邊民們發現了商機,一些邊民在中印邊民交易中也已經嘗到了甜頭,「現在,邊民做生意的意識加強了,建民房時順帶修建了門面房,就是一個生動的體現。」
其實,在歷史上,亞東人是中國內陸邊境地帶最會做生意的人群之一。翻閱歷史資料就會發現,早在20世紀初,乃堆拉通道的貿易佔到中印邊貿的80%以上,年交易額最高時達上億銀元;1947年印度獨立後,乃堆拉山口的邊貿飛速發展,到1957年,就有700多人和1000多頭騾子每天往返在這條道路上,那時,印度主要進口羊毛、動物皮革、犛牛尾巴等貨品,出口衣物、菸草、肥皂、勞力士手錶甚至是分解的汽車,他們由此換回成袋的中國銀幣。
「44年的鐵絲網封鎖,令這40餘年成長起來的亞東人,沒有了上幾輩人的邊貿意識,屬於重新起步。」李萍說。但2006年7月6日,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開關以來,雖然邊貿一直冷清,「但是中印邊民腦海中的邊貿意識卻呈現增強之勢,交往日益頻繁。」李萍說。
依據亞東縣商務局的統計數據,2006年,中國邊民出境1196人次(印方邊民入境282人次);2007年,這一數字上升至4014人次(印方邊民入境1234人次);2008年,再次上升,達到9958人次(印度邊民入境2002次);2009年,截至9月28日,中國邊民出境2596人次(印度邊民入境872人次)。
「2006年,商務局多次派車接送邊民前往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去做生意,第二年後,邊民們就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邊貿生意了。」李萍回憶說。
記者採訪期間,很多熟知中印邊貿的人認為,4年來乃堆拉邊貿通道最大的功勳,「不在於交易額」,而在於喚醒了中印邊民沉睡44年的邊貿意識。
邊民面臨抉擇
出租還是自己做生意?這是一個問題。
2008年10月,尼瑪旺堆終於與其他「有遠見」的邊民一樣,修建起來了4間門面房。然而,他卻一時陷入了困頓,顧慮越來越多。「邊貿生意一直冷清,你說我的門面房是出租划算,還是做生意更好?」9月30日下午,尼瑪旺堆陷入了矛盾的抉擇中。
「起初,我們是看到來亞東做生意的人多了,最初蓋門面房本意是用來出租的。」尼瑪旺堆說。然而,隨著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的貿易一直冷清,絕大多數的外來商人都已經先後離開了亞東縣,亞東縣2006年短期躥升的房租已經跌落了。
馬俊清說,亞東縣城門市房的租間下降幅度達到三成。「拿我這家店來說,2006年漲到了1000元/月,但是2008年,與房東談了後,房租現在已經降到700元/月了。」
「現在我們這裡的房租,每間門市房每月的租金大約在500元左右。」尼瑪旺堆邊說邊掐著手指進行著計算,他算過了,4間門市房都出租出去,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但問題是,現在邊貿生意冷淡,能否招到承租人「都是個問題」。
「現在我們這裡的人大都傾向自己做邊貿生意。」尼瑪旺堆說,4年來,下司馬鎮1組有20餘人先後通過乃堆拉邊貿通道進行著邊民交易,「這些人中,有賺錢的,換了摩託車,蓋起了新房子,甚至還買了小轎車。」
然而,尼瑪旺堆也聽到很多邊民向他抱怨:「現在的邊貿,並不好做。」
處邊境地帶,尼瑪旺堆知道中印邊境存在著爭議問題,但對他來說,「我更清楚在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做生意,互通有無,還有錢賺」。然而現實是,在相當一部分邊民的眼中,邊貿生意沒有成為一塊肥肉,反而成為了一塊雞肋。
尼瑪旺堆就是其中的一位。「現在中印邊民交易,基本是以物換物,交易的數額小,做生意很麻煩,賺錢難。」尼瑪旺堆說,他還聽說過,有時候印度關卡的檢查人員檢查過於嚴格,在幾次對中國邊民的搜身中,甚至出現了不尊重女性的行為,有幾名前往印度邊貿區做生意的女邊民還因感到屈辱而哭泣。
9月30日,在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李萍認同了尼瑪旺堆的說法,她表示,中國政府已經就「印度哨兵的過分行為」與印度提出了交涉,「後來情況才有好轉的。」
李萍說,中國對於前往中方仁青崗邊貿市場的商人與邊民都很禮貌,「並提供多方面的服務。」李萍說,中方舉辦過開關歡迎會,因道路泥濘,還多次專門派車前往關卡將印度邊民接到仁青崗市場。
現在,他們還能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