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種電商平臺和社群裡,出現很多「受疫情影響外銷訂單取消,現超低價對內銷售」的商品信息,1折、2折的低價乍看很吸引人。不過據無錫外貿行業人士稱,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都有正規的途徑,尤其是品牌商品,沒有品牌方授權是無法進行內銷的。扛著「疫情影響」大旗的出口轉內銷超低價商品不少,是營銷噱頭,消費者「撿漏」機會很小。
因疫情轉內銷的「外貿貨」今年特別多
「疫情原因甲方撤單,現有少量庫存,低價出售。兒童外套25元一件,女士襯衫19.9元/25.9元/29.9元一件。」「機緣巧合對接到這家出口日本的蜂蜜企業,疫情影響,今年才轉內銷。58元兩瓶,旗艦店68元一瓶!」「疫情之下大量貨積壓國內,入手性價比巨高!出口日本的專櫃貨源,難得的牛貨!品牌授權工廠出的鞋子,特賣價99元。」
市民周蕙發現,最近她加入的賣貨的社群裡,這類打著疫情影響名頭特賣的商品尤其集中,食品、服裝、箱包、廚房用品、日用品等等,品種可謂包羅萬象。根據一些群主的描述,這些商品都是年初外銷的訂單,由於疫情的原因,國外客戶取消了訂單,所以幫助工廠分銷,價格比出口到國外要便宜很多。比如某品牌的球鞋,專櫃售價要799元,在群裡銷售卻只有99元,且群主拍胸脯保證是代工廠的原單正品。在這些賣貨群裡,有的群主還會配發一段短視頻,背景是倉庫在疫情期間積壓的貨,有的還會配上故事情節,以體現真實性。
周蕙看到群主發的球鞋圖片,款式比較時尚,價格也不貴,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了一雙。不過鞋子買回來,她發現和正品相比,商標沒錯,做工卻明顯粗糙。最令她不滿的是,其中一隻鞋的幫面麂皮部分甚至布滿了黴點。「哪有正品鞋會有發黴情況呢?一看就是時間很長的壓箱貨。」而店家卻解釋稱:「我們的產品有些是『外貿尾單』,有瑕疵是很正常的。」有了這次不愉快的購物經歷,周蕙對這種打著疫情旗號賣貨的商家都多了個心眼。「低價處理積壓庫存或者有瑕疵的商品可以理解,但是打上出口轉內銷的牌子賣涉嫌假冒品牌貨,就有問題了。」周蕙認為。
低價品牌外貿貨多數是假的
「哪有這麼多品牌撤單會流入市場,還等著賣貨群主分銷?」無錫一家外貿服裝公司的銷售部門負責人張先生直言不諱。「外貿企業如果有沒走貨的庫存,內銷是途徑之一。內銷的方式,要具體看產品的門類。如果是服裝行業,會有專門的長期合作收購商來收貨,也有尋求同行轉賣的途徑。如果是帶品牌的有庫存,是要剪標處理的,並且按照協議規定,要滿至少一年後才可以銷售。」
張先生稱,根據他對外貿服裝圈同行的了解,今年疫情庫存並不算多。因為今年3月份工廠復工後做的單子,多是年前客人下的訂單,當時出貨還沒受國外疫情影響。國外疫情起來後,在4、5月份有部分客戶延遲下單,也有客戶減少了下單量,6到8月份客人基本不下單了。「總體來說,出口還是受到疫情一定影響的,今年和往年比降了20%左右。」張先生表示,但今年國內訂單還是不錯,一些品牌國內市場的訂單數量還有所增加。
「我了解的是規模大的正規企業訂單來不及做。因為全世界只有中國等少數國家和地區仍保持正常生產和出口,很多訂單都從其他生產國回到中國,像紡織類產品反而生意更好了,市場上這麼多號稱積壓的品牌外貿庫存低價處理,多數涉假。」無錫另一家外貿企業的負責人孫小姐稱,今年外貿市場整體肯定是受到抑制的,因為消費量是縮減的。另外,大企業受影響相對小,庫存少,但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就難說了。
那麼,市場上這些號稱原單的外貿庫存究竟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呢?據外貿服裝行業人士透露,有一些小規模的生產廠商,會通過訂貨的形式與部分網店、實體店「合作」,選擇一些流行款,只要達到一定數量,工廠便開始根據抄來的款式,打板、制樣、成衣、貼標籤,最流行的「外貿原單」就這樣出爐了。再打上「疫情積壓庫存」的旗號,成為營銷的一大噱頭。
出口轉內銷並非容易事
不可否認,外貿行業中有部分企業因疫情積壓庫存的情況確實存在。採訪中,一家生產竹製工藝品的外貿企業負責人劉先生稱,取消的訂單目前只能自我消化,一部分已經通過朋友的店鋪處理,一部分還在倉庫裡,準備依靠線上平臺拓展國內市場。
對於傳統的加工型外貿企業,從紡織品服裝到各類輕工業產品,從機械設備到電子數碼產品等等,有不少是為國際知名企業進行「貼牌生產」。事實上,對於產品全部外銷的代工企業來說,「出口轉內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涉及智慧財產權、稅收徵收、海關監管等問題。
有外貿行業人士就透露,在出口轉為內銷的情況下,企業在國外市場進行銷售時所獲準使用的商標產品若希望在國內進行銷售,因商標權利具有屬地原則,就需獲得商標權利人的書面許可方能進行內銷,否則可能構成對註冊該商標的權利人的權利侵犯。另外,企業產品出口轉內銷,需依法補繳相應的稅額,否則可能會面臨海關監管風險與行政處罰。
如此看來,企業要出口轉內銷,尤其是一些知名度高的品牌,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面對市場上如此多的「外貿品牌貨」,消費者可得仔細辨別真假。很多消費者往往看中的是「外貿單」的高性價比,一些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費者這一心理打著「清外貿庫存」的幌子招搖過市。在江蘇創合元律師事務所王震律師看來,以「外貿單」的招牌賣品牌仿品,這實際上是一種涉嫌制假售假行為,涉嫌侵犯了品牌商的智慧財產權。對於消費者而言,可以欺詐為由,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要求商家進行賠償。
(來源:無錫日報 編輯/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