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胡雪巖一生的是非功過褒貶不一,本書只剖析他人生經營之道。胡雪巖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他善於用人,以長取人,不求完人。他說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這樣的本事也最終成為他成功的最大砝碼。
薦語
「紅頂商人」胡雪巖是如何從一個店鋪夥計走上商場,並創下了前無古人的商業戰績?在這些經商過程中,處處可以領略到他的商業智慧和不拘一格的商業運作之道,體會到他那種氣吞山河的氣勢。他為後代商家們展示出他獨特而行之有效的商業謀略。
大家好,我是書森,歡迎來到今天的讀書會。上一期的「森財之道」中書森為您講到了胡雪巖的人生經營課中關於要有長遠眼光、與人方便的經營之道。
今天書森將繼續為您講述這位傳奇商人的人生創富課——
先賺名氣,後取利益
對於一家企業或者店鋪來說,招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響亮的招牌能夠幫助企業迅速地提高知名度。任何一家企業在開業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確定招牌,讓人們通過招牌來認識企業,對企業產生好感,從而認同企業,進而成為企業的客戶。
在胡雪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雖然人們普遍還沒有品牌意識,但是胡雪巖非常重視招牌的樹立。胡雪巖在給自己的錢莊起名的時候就煞費苦心,他認為招牌對於錢莊未來的生意有很大的影響。
胡雪巖雖然不懂怎樣遣詞造句,但是他認為題招牌應該注意這麼幾條原則:「第一,要響亮,容易上口;第二,字眼要與眾不同,省得與別人攪不清楚。至於招牌要跟錢莊有關,要吉利,那當然用不著說了。」
胡雪巖向自己的好朋友請教,王有齡根據胡雪巖的這幾點要求,從「世平道治,明物阜康」一句中取「阜康」二字作為招牌名,胡雪巖對於這個名字非常滿意,當即決定以此為招牌名。
有了招牌後,宣傳也是做生意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宣傳可以為自己和自己的生意帶來名氣,有了名氣之後,財源自然也就滾滾而來。
胡雪巖深諳「先賺名氣後賺錢」的生意經,因此他每開始一種生意的時候,總是先想著如何把名氣做大,為此他甚至不惜先賠上一筆銀子。
胡雪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每年盛夏時節都會有一批舉人進京趕考,由於季節原因,再加上飲食住宿條件差,經常會感染痢疾等病。於是胡雪巖決定給每位考生奉送兩枚藥丸,不夠的還可以到北京的胡慶餘堂的分號拿藥。有了胡雪巖的贈藥,瘧疾等流行病暴發的情況比以往少了很多。
胡雪巖的這一舉動也等於是為他的胡慶餘堂做宣傳。在北京城裡,胡慶餘堂成了除「同仁堂」以外最有名氣的藥店。不僅如此,那些趕考的舉人回家之後,向親戚朋友、街坊四鄰宣傳胡慶餘堂的藥,使得胡慶餘堂在南方聲名鵲起。
胡雪巖免費向趕考的舉人贈送藥品,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不僅宣傳了自己的藥和藥店,還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
知人善任,用對人,做好事
胡雪巖在用人上講過這樣一段話:「根據他的才幹,給予他適當的事情,則不會失敗。根據他的能力,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則能少犯錯誤。客商把貨物交給中間人,把資本託付給合伙人,要事先觀察他們的為人,看他們的能力達到了何種程度。所用之人的才幹與所做的事情不相稱,必然導致錢財的損失、生意的失敗。所用之人的能力不能擔當所託付的重任,必然導致事業的傾覆。家僕、傭人之類,也要根據他們的能力來使用,否則只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胡雪巖的身邊人才濟濟,這些人在胡雪巖的領導下,每個人都獲得了一個合適的位置。
胡雪巖關於用人,如在杭州的時候突發奇想,認為打更的那個人是一個可用之才,認為他盡忠職守、兢兢業業,因此,胡雪巖僱他去看倉庫;陳世龍年輕、悟性高,胡雪巖就安排他做自己絲生意方面的幫手,還要求他學外語,以便將來和洋人打交道;老張為人本分,胡雪巖就讓他當絲行老闆,以約束他那聰明卻愛貪便宜的老婆;古應春懂外語,了解洋人的一些習俗和洋行的規矩,善於和洋商打交道,胡雪巖便安排他打理和洋人有關的生意,如販賣軍火、買賣生絲等;尤五掌控漕幫,熟悉黑道規矩,胡雪巖就讓他主持杭州經松江到上海一路的絲、糧水運;朱福年出身朝奉世家,對典當行業非常熟悉,胡雪巖就讓他做自己典當行的主事;黃儀是絲行的「檔手」,為人精明,文字功底好,胡雪巖把他安排在自己身旁做文書。
胡雪巖身邊的人才數不勝數,這都是他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的結果。如果他不能正確地使用這些人的才能,那麼這些人不但不能幫助他,還會對他的事業產生危害。胡雪巖根據這些人的不同的才能安排了不同的工作,讓他們每個人都得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華,在他們的幫助下,胡雪巖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隨勢而變,在靈活變通中求發展
《孫子兵法》中說,「踐墨隨敵,以決戰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作戰的時候,要懂得靈活變通,根據情況的變化改變作戰計劃。
做生意也是如此,胡雪巖是一個善於靈活變通的人,在做生意的方方面面,他都能夠適時地改變。他曾經這樣說:「店櫃不是死的,有些事不能通融,有些事可以改良。世界日日在變,做生意貴乎隨機應變。」
在胡雪巖聯合生絲行業的同行聯合抵制洋人的時候,當時已經初見成效,只要繼續堅持下去就可以成功地制伏洋人,他所囤積的大量的生絲就可以賣一個好價錢。然而就在這種大好形勢之下,胡雪巖依然決定將生絲按照洋人開出的那個並不合理的價格賣給了洋人。
太平天國時期,清政府禁止中國商人和洋商做生意,然而當時太平天國已經是強弩之末,這個禁令遲早是要被解除的,也就是說將來和洋人通商將會家常便飯。當時的洋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正準備與清政府續接「洋務」。按照當時的規矩,清政府是不參與洋人的生意往來的,而清政府那些貪官汙吏們也不可能為了中國商人的利益和洋人較勁。
所以,將來與洋人貿易,中國商人的權益要靠商人自己爭取,如果當下將洋人徹底地得罪了,將來想要在與洋人的交易中獲利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因此不如趁這個機會,先「放點人情給洋人」,將來就好辦事一些。
胡雪巖是精明的,雖然這單生絲生意做下來並不能賺到錢,但是這單生意可以幫助他和洋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為以後的生意鋪平道路。
事實上,這筆看起來不賺錢的生意,在當時就為他帶來了與洋人生絲購銷的三年合約。在以後的日子裡,胡雪巖和洋人做生意長達幾十年,這都是胡雪巖當時打下的基礎。
良好的心態是成就大事的精神力量
《莊子·秋水》篇中有言道:「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得到了榮譽、寵愛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哀傷。
胡雪巖曾經說:「我是一雙空手起來的,到頭來仍舊一雙空手,不輸啥!不但不輸,吃過、用過、闊過,都是賺頭。」不難看出胡雪巖是一個能夠拋開得失的人,正因為這樣,胡雪巖在生意的經營中才能夠屢戰屢勝。
「紅頂商人」胡雪巖白手起家,如果不具備輸得起的心態,他豈敢拿自己的前途做賭注,挪用500兩銀子來幫助落魄的王有齡。胡雪巖決定在王有齡身上下注的時候,就已經是做好了輸的準備了,所以當他被趕出錢莊的時候,他沒有說什麼。
胡雪巖輸得起的心態一直持續到他的生意結束。強勢的胡雪巖最後也不免落得個敗亡的結局,他一手打造的商業帝國雖然在很短的時間內煙消雲散,但是他沒有因為輸而悲戚,在處理最後的事宜的時候,他充分地展現出自己輸得起的心態。
胡雪巖從籍籍無名的錢莊夥計一躍成為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最後一落千丈,變得一無所有。在盛極一時的時候,胡雪巖沒有表現出高人一等,反而處處行善積德,與人為善;在一敗塗地的時候,胡雪巖依然不改一貫作風,妥善地完成了最後的工作。
在輸贏之間,胡雪巖淡然處之,這種心態正是一個做大事的人應該具備的。人生跌宕起伏,輸贏其實只在一線之間,在不斷的輸贏中,我們的人生不斷地向前推進。
好了,感謝您收聽本期的「森財之道」,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