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三行現在是中國最繁忙的服裝鞋帽批發市場之一。圖為十三行路貿易勝景。 許青青 攝
中新網廣州2月19日電 題:通訊:昔日輝煌廣州十三行將變身嶺南風貌步行街
中新網記者 許青青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三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清朝詩人屈大均這首詞見證了在清朝全盛時期,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的昔日的輝煌。如今,已是聞名全國的服裝批發市場的廣州十三行,即將被改造成為步行街,傳統工藝水刷石和青磚片牆面的還原設計將讓步行街具有獨特的嶺南韻味。
廣州十三行現在是中國最繁忙的服裝鞋帽批發市場之一。圖為故衣街。 許青青 攝
記者19日在位於廣州十三行商館區舊址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看到兩廣總督楊琳關於英法等國商船到粵及華僑回籍情形的奏摺。博物館資料顯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在東南沿海設立粵閩江浙四大海關,乾隆二十二年(1757),只保留了粵海關獨家管理對歐美貿易事物。此後,廣州十三行行商代表清政府對外商進行管理,並與英、法、美、荷蘭、瑞典等國家商船進行進出口貿易,廣州逐漸成為中西貿易的中心。粵海關和十三行不僅為清政府提供了可觀的稅收,還為宮廷採辦前所未見的奇器寶玩,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繁華盛極一時。以潘、盧、伍、葉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十三行行商也被認為是近代中國最富有的商人群體。
圖為位於廣州十三行商館區舊址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許青青 攝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籤訂,規定開放五口通商,廢除了廣州十三行壟斷外貿的特權。隨著時間的流逝,上世紀90年代末,十三行舊址周邊逐漸興起了服裝批發類生意,「中國80%服裝來自廣東、廣東服裝80%來自廣州、廣州服裝80%來自十三行」的說法印證了十三行服裝鞋帽批發市場的興旺。背著行囊或是貨袋的青年男女、大大小小的拖車滿載著一兩米高的貨物包裹、還有滿街飄香的小吃美味,是十三行的今日街景。
「來過好幾次了,這裡的貨價格公道質量好,就是人真的是太多了」,拿著兩大袋衣服、鞋子的劉自芳在家鄉貴州開了間服裝店,進貨都是來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是她經常來的地方,神情焦急的她語速極快地告訴記者,「看中就會馬上下手,下手慢了很可能都買不到」。據政府部門統計,十三行舊址附近商鋪多達2萬家,每日接待來自中國各地、俄羅斯、東南亞地區的客商多達十萬人。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的廣州十三行行商出口歐美的絲綢、棉布、茶葉等貨物。 許青青 攝
記者在十三行周邊看到,曾經的豪宅也不甘寂寞地在門前搭起了雨棚做買賣,狹窄逼仄的小巷被用作倉庫,堆滿了大小包裹準備發往外地。每一個小小的地方都被積極利用起來,即使是樓梯口的一角也掛起了裙子、褲子、鞋子,等待著顧客的光臨。
周邊交通不暢以及公共配套設施落後正在成為十三行的發展瓶頸,十三行在廣州市荔灣區,荔灣區政府城市更新局表示,廣州市和荔灣區財政將投入6200萬元人民幣對十三行周邊地區進行綜合整治微改造。按照改造方案,十三行區域的故衣街、豆欄上街、裝帽街將還原為具有嶺南風貌的步行街,保留人行道,取消車行道。改造後,600多家沿街商鋪將統一更換門面及招牌,預計全部工程將於今年6月左右完工。
圖為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出的1760年-1843年廣州十三行行商及年代表。 許青青 攝
十三行即將改造成為嶺南風貌步行街的引起海內外關注。十三行文化愛好者黎女士對記者說,希望在建設的過程中把以前十三行的元素加上去,營造文化歷史悠久的韻味,「現代與傳統交融,打造荔灣獨特的文化底蘊與魅力,也傳承老廣的情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