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全國的就業市場都不太景氣,很多在城市打工的農民朋友也感受到了壓力,有的在想要不要乾脆自己做門小生意。但對於手頭餘錢不多的普通家庭,風險問題總是讓人擔憂。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項目,90後小夥就用這簡單一招,一年就收入50萬,可能大家都看不上,但實際上利潤卻很高的小生意,適合小成本起步。當然,並不是說這些項目就一定穩妥,創業從來沒有100%的穩妥,成功賺錢的背後有太多複雜的因素,但至少這個項目能夠給大家多提供一些參考。
【1】貼膜也能年賺56萬
網上一張手機膜成本5元。在外貼膜,即使在四線城市最便宜的一次也得15以上。算貼一張膜賺10元,考慮到人流量,假定在 115 個節假日人流量大,每天貼 100 張,另外 250 日是低流量的,按照每天貼 10 張膜計算。
這樣年利潤是十四萬。看起來不怎麼多?
不過如果人流量比上述的大,單價比估計的高,就不一樣了。假定把每貼一張膜的利潤增加到 20 元,而鋼化膜定價三四十以上,成本只需要幾塊,日均人流量增加到 200 人的話,這樣年利潤就是五十六萬了。
有人又眼饞又不明白,自己貼不就好了,怎麼那麼多人去找專業的人來貼膜?仔細想來,原因有兩個。
第一,縱觀身邊的朋友,基本上每個一兩年就換更換手機,如果手機不幸被盜,那更換的速度就更快。即使一直用一個手機,隔半年膜花了,也得換。換個膜的使用體驗跟換了個手機似的。所以基本是有貼不完的膜。
第二,價格不敏感。雖然他們的毛利率極高,但始終也不過是15塊錢的事兒,比吃個快餐還要便宜。既然半頓快餐能把手機膜貼得穩妥妥,又何必節省那麼點錢,讓時刻使用的手機看上去不舒服呢。
既然人們願意花錢來貼,其中又能大賺一筆差價,怎麼沒有過度競爭?
首先,因為這是個技術活,手藝越好,越多人找。沒有靈巧的手藝,把膜貼花了,顧客能善罷甘休嗎?到時候只能再貼一張新的換上,成本上升。
其次,等待顧客需要大量耐心,重複機械貼膜勞動十分枯燥,還時刻提防城管趕人,其實對貼膜生意人的身心都是煎熬。
說到底,當看到「天橋貼膜小哥月入過萬」,「煎餅大媽一小時賺一千」,「美女賣豬肉為父母買下一套房」這種新聞時,我們都只看到別人成功賺錢的風光一面,而很少考慮到他們背後付出過多倍的辛勞。畢竟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記住這一點就對了。
【2】蔬菜大亨
去年我認識了一位賣蔬菜的老闆,這位老闆姓何,何老闆是一個90後,很多人都想不到他會選擇來買菜。
他是在小區裡開了一個生鮮蔬菜的店鋪,他原本的整個的經營方式就是,天不亮就到批發市場去拿菜,今天賣不完的第2天就接著賣。很平常的一種常規賣菜的盈利模式。
何老闆是一個小老闆,他沒有專門的這種供貨渠道,每天能夠賺多少錢,這都是取決於批發市場的菜販子。
限量加價,這是遇到過的事情,這是非常憋屈的事情,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尤其對於漲價,這是非常損害何老闆的利潤,如果菜販子提高了價格,何老闆也來提高價格,那麼他的客人就會到其他的地方去買蔬菜。何老闆也想過,要麼是自產自銷,從別人那裡買改成自己去做。
何老闆他做的是小生意,自己的資本不支持他這樣天馬行空的想法。這還不如每一天多賣出一點更實際。
有的時候很多方法都已經存在,只是沒留意,可能沒想到要拿去做生意,只要一點開,就是撥雲見日。結果實現了每年50多萬的利潤,每天到手1500塊左右。
有幾個想法是很簡單的,有很多老闆平時在用,但這是一種完全憑感覺,就覺得好用但是不知道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今天就借這個案例和大家聊聊,分享出來,這個邏輯對於掙錢的生意來說很有借鑑意義,對各個行業都能有所幫助。
因為是高度提煉的,這個話說來有點抽象,什麼叫做不如不同。不如不同做到的目的就是吸引目光。好奇是人的天性,所以和大家一樣,這就沒法了,店要的是絕對優勢。比如說,大家打折促銷,那麼我就免費送;大家免費送,我就倒給錢。
我們吸引目光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吸引客戶,這就是我們整個商業閉環中的引流階段。
這種方式有非常的多,打折的,免費送的,送其他贈品的,直接送錢的等等,五花八門,不管怎麼樣都是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但有的時候吸引顧客的注意力,不一定非要拿出優惠給到好處,有的時候製造出一種稀缺感,滿足人們的這種獵奇心理,也是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比如在網上看到有類似的新聞,超市大媽他把衛生紙泡麵等等,這種擺成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造型,來吸引人們的眼球。不少的路人就把這些造型拍下來,發到網上,結果這家超市就火了。這是網際網路經濟環境中的網紅經濟的影響,現在這類策略是,不是卻客流,而且缺創意。
結果呢,他就乾脆簡單粗暴,來一個依葫蘆畫瓢,但這個效果還真不錯。
何老闆他的做法是非常簡單,就是把自己賣的蔥擺成一個孔雀的造型,並且還取了一個名字,叫孔雀蔥,就放在店門口。
很多人路過店的時候,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不少人紛紛拿出手機合影拍照,並且發送到自己的交際圈。
當客戶把這個照片發到朋友圈等地方的時候,那麼這個環節的目的也就已經達到。
他的店本來就在小區裡,用居民的交際圈,朋友圈基本都是小區的朋友或者是公司的同事,這些人也是這個蔬菜店的目標客戶讓他們紛紛轉發,這一個照片的時候也是在變相的做一個傳播。幾乎一夜之間,何老闆的蔬菜店就火起來了。
如果大家也有這種想法,稍微提一點,大家耐著性子看,人們願意發朋友圈,這是一個社交貨幣,就是說他轉發的內容,一定是有價值的,如果轉發的太low,太差,這就是會影響他在朋友圈裡對自己個人價值的塑造,這種東西大家都不會去轉發。
何老闆就靠這一招輕鬆的給自己店裡帶來了大量的客戶。
通過孔雀蔥引流而來的客戶,他們進店消費,何老闆用的就是一個面子留客法,簡單來說就是給足面子。現在很多的這種年輕人,小年輕他們做飯的不多,而更多的做飯的人就是買蔬菜的人,往往都是一些中年人老年人。
這類客人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的愛面子,貪小便宜。因為這一代人都是比較勤儉持家的,比如說在買一些蔬菜,如果是10塊零2毛,他就會給老闆說這兩毛就算了吧。
何老闆,在結帳的時候就說,大家都是鄰居,也是特別感謝您的光明和照顧,以後您在這裡來買蔬菜,一定會給你一個優惠。
然後就會給出一個轉盤,這個轉盤分兩種,一種是直接打折的,還有一種就是直接減多少錢。後來發現這種直接減多少錢的是比較好用。怎麼一個操作法?
比如,你買菜用了12塊錢,然後在這個轉盤上來碰運氣,客戶很幸運的抽到了2.4元,那麼就需要給9塊6,老闆在這時就說收你9塊就好了,這6毛就當您下次來光顧。而且還會說,以後您介紹朋友到這裡來買蔬菜,也會有這樣的。優惠,但是,一定讓他告訴我是您介紹來的。
如果是您直接帶著你的朋友一起來買蔬菜,那麼你將獲得兩次轉盤機會。作為顧客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來你能夠賺兩次,而你的朋友只能獲得一次的優惠機會,那麼是不是有面子了?而且這種玩法還很有趣。
看這個轉盤並不是說你每一次來消費都可以獲得這個優惠,而是在消費了一定的額度之後才會有這樣的機會,但這個老闆他是不說。基本上做到這2點就已經能夠長期的鎖定顧客了。
何老闆知道,人都是喜歡佔便宜,客戶更是如此,他在前面先是給到了尊崇感,也給出了這個便宜。在這裡他還有自己的小技巧,他是為了更加的保險,怕他的客人跑到了別人那裡消費,怎樣來做的呢?
比如,今天的劉大爺來這裡來買了20塊錢的蘋果,在結完帳之後,何老闆就會送他一個桃子。也可能會多送一點。何老闆通過他的這一個社區果蔬店成功的實現了日賺1500元以上的夢想。
在現在這個無模式不商業,無商業不模式的時代,運用傳統思維做生意,賺取差價,生意只會越來越難做。沒有傳統的生意,只有傳統的思維,做生意也要與時俱進,只有改變經營思路告別傳統思維,才能從激烈競爭的紅海中脫穎而出。原創的免費模式,不打雞血,不講成功學,只提供有效乾貨,一切為了落地。有效才是硬道理!
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如果你缺少顧客經營困難,如果你的產品賣不出去,如果你想要改變現狀,請你馬上聯繫我,我將讓你直接學到乾貨,沒有套路,學習一次立馬做活動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