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秋遇到國慶,八天超長假期。可憐中秋「代言人」蘇東坡,從未享受過中秋放假待遇。
宋代,是中國休假史的「頂峰」,一年有76天放假(龐元英《文昌雜錄》「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但中秋卻不在其中。直到南宋時,中秋有了一天假(宋寧宗法典《慶元條法事類》「假寧格」規定)。
蘇東坡的連續三個中秋,是怎麼過的?
第一個中秋是史上最著名的「把酒問青天」的密州中秋。
第二個中秋是哥倆好全家好的徐州中秋。但是中秋剛過5天,徐州大水災。
第三個中秋悲喜交加,蘇軾病了,孫子出生了。
☝點擊視頻,觀看《蘇東坡的三個中秋》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中秋之夜,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八月十五,在山東密州的超然臺上,「秉承丙辰中秋,通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但這首詞還真不是專門寫給蘇轍的,蘇軾喝酒高興,整一個通宵,「兼懷子由」。
最有意思的是,這首詞裡的幾乎每句話,從前都曾經被人說過、寫過,但是怎麼就到了蘇軾手裡成了一篇千古傑作,還獨家享有智慧財產權呢?
蘇軾「把酒問青天」確實源自李白的詩《把酒問月》。李白寫《把酒問月》,是朋友的命題,「故人賈淳令餘問之。」
我們對比一下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是承題,準備要問上一問。「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這就跑題了。沒讓你談感想,是讓你提問。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只見過月亮晚上從海上來,哪知道它早晨在雲間消失了呢?這也不是提問,是感嘆。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這是一個問句,但是更像自言自語。李白名義上是問月,卻無一是明確向月亮提問、追問。
蘇軾就不客氣了,確實句句都是問青天,劈頭就問:明月幾時有?李白是「停杯一問之」,放下酒杯問一下。蘇軾是「把酒問青天」,舉著酒杯張口就問。
「今夕是何年」,很多人寫過,都是人間語,問人間事。比方「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不知今夕是何年,海水又桑田。」唯有蘇軾,是問天。不是問人間今夕是何年,是問「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為什麼要問天上宮闕呢?因為「我欲乘風歸去」。「歸去」,顯然是當自己是天上人,自當歸家。但是不去,唯恐「高處不勝寒」。
蘇軾在流放黃州時,也有中秋,又碎碎念出一篇《念奴嬌·中秋》。下闕裡有些《水調歌頭》裡的句子,但是多了「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那是赤壁江邊的笛子。(詳見《我們的蘇東坡·黃州十四》)([明]仇英《赤壁圖》/圖)
「起舞弄清影」,是天上的故事,還是人間的故事?天上是嫦娥起舞弄清影,人間是李白式起舞,「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那麼二選一,還是人間起舞吧。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歷代人都佩服其中一個「低」字用得好。月亮的照、轉,都不新鮮,唯有一個「低」是別出心裁。月亮低,則大。低,才照澈綺戶,那些紋飾漂亮的門窗,「照無眠」,照耀了那些無眠的人,比如「歡飲達旦」的蘇軾。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司馬光講過這個故事,為了對應李賀的詩「天若有情天亦老」。宋代的另外一個詩人,叫石曼卿,發明了一個金句,「月如無恨月長圓」。那麼蘇軾,是對石曼卿金句的一個再遞進再發展。「何事長向別時圓」,為什麼人在離別的時候,月亮總是圓的呢?月亮不曾有恨?不可能。
蘇軾的新發現是什麼?月亮總是在人離別的時候,在人的離愁最深的時候,它是圓的。月亮自己是否有恨,不確定。但是對人間,月亮沒有恨。接下來,完全是可以承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但是中間還有一層很重要的過渡。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的議論往往都是衝口而出,明白如話,直擊人心。這樣的話人人說得,但是被蘇軾先一步說出來了。這樣很接地氣的話,因為有開篇很開闊很天問的句式烘託著,一點都不俗。是達人在天高月小、大醉之餘的,一聲長長的籲嘆。
最後的句子,「千裡共嬋娟」,人人說得,有人說過,蘇軾再說,有什麼不一樣?蘇軾的重音詞在「但願人長久」。「千裡」也罷,到底是「共嬋娟」,相隔千裡,有一個月亮,也好。更重要的是,人長長久久的,都好好地在人間活著。
超然臺是蘇轍起的名字,蘇軾在超然臺想念蘇轍天經地義,何況是月圓的時候。
想念之後呢,轉過年,兄弟倆在徐州聚在一起,結結實實過了一個中秋。
四十周歲那一年,蘇軾在江蘇徐州過了一個圓滿的中秋節。家人都在,包括大兒子蘇邁和他的新婚太太,還有更重要的,老弟蘇轍在。蘇軾在詩中稱蘇轍是老弟。
蘇轍寫詞抒懷,《水調歌頭·徐州中秋》。「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蘇軾蘇轍七年離別不見,這是第七個年來頭的第一個在一起過的中秋。
「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東武就是山東密州所在的諸城,不勝愁的明月,就是蘇軾去年「把酒問青天」的明月。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江蘇徐州古稱彭城。哪想到可以在徐州同遊清河,船上有涼州曲,沙洲上有鴻雁。
當年二月,蘇轍在黃河邊接到離任密州的大哥,兄弟倆同返京城,有旨不讓進國門,所以兄弟倆借住範鎮在京城郊外的東園。四月同行到徐州,相伴半年之久。在徐州,蘇轍住在蘇軾的官邸逍遙堂,也有百餘日了。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當時俗稱「小餅」或「月團」。蘇軾在《留別廉守》就曾提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宋]馬遠《月下把杯圖》/圖)
八月十五是圓滿的團圓日,但是明天第二天,又到離別時。
「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月亮總要無奈地西下,月亮不曾為誰留下過。今夜清雅之夜,明天我要孤帆遠行,月亮依舊照耀我的離愁。
第二天蘇轍就要離程去「南京」,北宋的南京是今天的河南商丘,蘇轍去那裡做籤判,相當於蘇軾在陝西鳳翔做的官職,南京留守司的秘書長。
蘇軾覺得蘇轍的詞過於悲傷,他自己也作了一首《水調歌頭》——
「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中年親友最傷感,或許音樂可以舒緩一下離愁。
「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一旦有所成功,一定儘早返鄉。
「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裡,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早做打算,故鄉很遠。
聽著西涼的樂曲,蘇軾又作了一首《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月亮沒有雲彩遮擋,白玉盤一樣,散發著清寒的光。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此夜很圓滿,不會長久吧,這樣的明月,明年在哪裡看呢?
徐州第二年的中秋呢,還是中秋,但沒有蘇轍了。蘇軾病在中秋。
蘇軾寄詩給蘇轍,三首。
「殷勤去年月,瀲灩古城東。」月亮還是去年的月亮,還那麼殷勤地照著古城東。「憔悴去年人,臥病破窗中。」人還是去年的人,就是臥床生病了。
「徘徊巧相覓,窈窕穿房櫳。月豈知我病,但見歌樓空。」月光輕巧地穿門過戶。月亮知道樓空了,哪知道我生病了。
剛剛經歷了烏臺詩案的蘇軾,在黃州中秋還有一闕哀怨隱忍的《西江月·世間一場大夢》。清代沈雄認為,蘇軾雖被貶,但「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末句可見矣」(《古今詞話》)([宋]馬遠《林和靖梅花圖》/圖)
商丘和徐州不到四百裡,詩歌寄達,蘇轍的唱和詩很快就回來了。蘇軾又唱和回去:「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誰給天公的圓眼睛洗得那麼明亮,得浪費多少水啊。讓它冷冷地看著人間,讓我淡淡地沒興致。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 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惟楚老。」 月色還是好的,草裡的蟲子叫得也好。窗戶外面安靜無人,窗戶裡面,咿咿呀呀的是楚老的聲音。
楚老是誰?
楚老出生沒幾天,是蘇軾的第一個孫子,蘇邁的兒子。他是長房長孫,名字是蘇軾起的,叫蘇簞,小名楚老。楚老出生那一天是八月十二,同一天,徐州的黃樓也建好了。
20集視頻課程《我們的蘇東坡》,將帶你走遍12個蘇東坡行跡之城,尋訪80餘處蘇東坡到過的亭臺樓閣,拜賞235篇蘇東坡詩詞文章字帖、225幅高清名畫名帖,追蹤蘇東坡朋友圈裡63名親友同僚,講述完整蘇東坡人生故事,呈現詳盡的東坡人生路線圖。
課程原價109元,點擊圖片加入南周年會員可免費領取。
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