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作忙做田」啥意思?驚蟄前打雷好不好?
驚蟄是我國二十四節氣的春季之第三個節氣,驚蟄就是驚動蟄伏的動物,也就是驚蟄節氣的到來就是冬眠的動物開始爬出洞裡面出來尋找食物,所有動物睡了一整整的冬天,肚子就餓了,身上的脂肪消耗了很多,一般經過冬眠以後的動物都是很瘦弱的,因此驚蟄這一天是所有動物甦醒的日子。一般驚蟄前後都會打雷,把蟄伏在地下、山洞裡或水中等動物驚醒,因此被叫做驚蟄的節氣。
關於驚蟄的農村俗語有很多,例如「雷打驚蟄前,生意莫作忙做田」,正月打雷人堆堆,二月打雷麥堆堆」,這些俗語從字面來說,這是在說氣候反常,農業會失收,糧食會貴,要早作準備,做好田,免得饑荒無糧有難。而今天剛好很多地方出現了打雷降雨現象,讓不少人產生了猜想,驚蟄前打雷到底好不好?對農業生產會有什麼影響?
我們都知道,驚蟄的日子一般是在陽曆的3月3號到5號之間,農曆在2月份,今年的驚蟄是3月5號農曆的2月12日。一旦進入2月份天氣就會慢慢的變暖和,溫度不斷的上升,也就預示著春天來了。畢竟萬物已經復甦,所有的蟄伏的動物已經爬出來尋找食物。如果說在驚蟄到來的這一天之前出現了雷雨的天氣,也就是雷雨的天氣在驚蟄節氣到來之前開始下雨打雷。這就說明了暖溼氣流北上與冷溼氣流交匯產生的碰撞,雲層碰撞以後的衝擊力就會產生雷電的作用,閃光的為閃電,發生的為雷聲。
驚蟄前有了雷雨的天氣,溫度就會不斷的上升,這樣就需要人們忙著種莊稼。俗話說「人誤地一季,地誤人一年」,也就是說如果人在春天不種地,就會導致了一年沒有收成。特別是在過去比較貧窮的年代,那個時候的農業生產率比較低,糧食產量就更低了,如果一年秋季收不到糧食,人們沒有糧食吃會被餓死。糧食才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的戰略物資保障,如果沒有糧食作為人類生存的物資,那麼就會出現更多的飢餓的社會現象。因此才有了農村這句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做忙做田」的說法。
同樣的俗語還有「正月打雷人堆堆,二月打雷麥堆堆」,這句俗語也是說如果在農曆正月打雷的話,就會出現倒春寒的現象,使得糧食減產以至於造成了人死亡的現象增加,堆的墳墓增多。如果說2月打雷的話,正是萬物復甦,溫度不斷的上升,也是春暖花開的時候,正是農作物吸收水分,下一場雷雨天氣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所以有了春雨貴如油之說,畢竟在春季基本上春旱時間比較長,下了幾次雨那就立於農作物的耕種,使得麥子獲得大豐收不會挨餓。而且驚蟄節氣的到來就在農曆的2月份,所以如果驚蟄前下雷雨就是一個及時雨。
總之,驚蟄前打雷屬於正常現象,這說明了副熱帶高氣壓強於冷空氣造成了的雷雨,這樣暖溼氣流就控制住了大氣層,冷空氣也就不會來襲了,也就不會發生倒春寒的現象。對於題主給出的這句農村俗語,總體上來說是有道理的,也是符合驚蟄這個節氣的農村生產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