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裡面規矩多,多到什麼程度呢?一個不小心,皇帝自己的父親也會犯忌諱。
溥儀登基時年僅三歲,登基那天,父親攝政王載灃抱著他登上了寶座,但溥儀一直哭鬧,載灃脫口而出「別哭,別哭,就快完了」。在場的大臣們驚慌失色,如五雷轟頂。
為什麼大臣們會這麼驚惶?因為載灃說的話,犯了宮裡面的忌諱,嚴懲就要殺頭。在宮裡面「完了」、「拉倒」、「倒了」這些話,是絕對不能說的,統治者最看重的就是江山永固,完了、倒了、是什麼意思?新皇帝的父親,親口對小皇帝說「快完了」,這又是幾個意思?難怪這事一傳出去,天下人就覺得清王朝的氣數要盡了。
規矩本就是主子來約束下人的,奴才伺候主子,太監伺候皇室,那規矩、禮法更是多得數不清,沒這些個規矩,哪裡顯得出皇家的威嚴?
這些規矩讓西方人著實驚到了。溥儀的英文老師叫莊士敦,他剛到宮裡面任教的時候,發現總有一個太監一動不動地面牆站立,半個小時後就悄無聲息地退出去,另一個太監再悄無聲息補到原來的位置上,明明是個大活人,但稍不留意就很難意識到他的存在。這讓莊士敦大為吃驚。
但這就是宮裡的規矩。在主子身邊的奴才要時刻等著主子吩咐,但又不能礙著主子的事情。他們要把身子站得筆直,雙手下垂,緊貼身旁,要站得像廟裡面的塑像。太監給主子遞東西也有講究,我們一般人是正對著對方遞東西,但太監則絕不允許正對主子,他們要側著身子遞東西,把東西捧到自己眉心的位置。
宮裡言多必失是真理,有些話說出來就要殺頭,比如主子的名字奴才絕對不能說,就算同音的字也不能說,說了就犯忌諱,要殺頭。小太監對上司不能稱呼為太監,更不能稱呼為「老公」,否則要被打個半死。
我們一般常聽太監稱呼皇帝為「萬歲爺」。這個稱呼也不是隨便叫的,到了清中期以後,皇帝的近侍太監、宮女才開始稱呼在位皇帝為「萬歲爺」,對死去的皇帝要在「爺」字前加年號,比如「康熙爺」、「乾隆爺」。太監和內務府記錄的有關皇帝的檔案也標以《萬歲爺檔》之類。但是,這也是局限於一小部分太監,不是所有太監都能這麼稱呼皇帝,外朝的大臣更是不能這麼稱呼。
對妃嬪,太監稱「主子」。因皇帝的妃嬪不止一位,則在前面冠以封號,如對光緒之妃珍妃稱「珍主」,瑜妃稱「瑜主」,以示區分。書面行文稱「主位」。至於對皇子的稱呼,現在影視劇中一律稱「阿哥」,這又是不懂規矩的表現。在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不同身份是有區別的,「阿哥」是大臣們對皇子的稱謂,內務府官員和太監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稱「爺」。書面行文則按排行稱「皇几子」。皇帝之女在未授封公主之前,一律稱「格格」。
清代宮廷裡的規矩之繁複、禮節之講究,可以長篇大論,寫一本禮儀大全。
文章轉自:吉祥滿族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
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