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祭月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一)中秋節起源於古人祭月習俗
中秋節源自於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它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這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農曆八月十五日。
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願。
祭月,古代重要祭禮之一。天子於每年秋分設壇祭祀月神。《管子·輕重己》:「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國百三十八裡而壇,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帶錫監,吹壎箎之風,鑿動金石之音。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月。」《禮記·祭法》:「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 鄭玄 註:「夜明,月壇也。」 孔穎達 疏:「夜明者,祭月壇名也。」《史記·封禪書》:「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史記·孝武本紀》:「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祭月,是中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中國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所謂「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先人的觀念中,日月代表著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正常生長的保證。《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
《禮記·祭義》有「祭日於壇,祭月於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陰陽關係,祭日於高臺,祭月於坑穴。《史記·封禪書》還記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豬祭月。
秦漢時期祭月在皇室禮儀中繼續傳承。秦時,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於成山,祭月於萊山。漢武帝時,則「夕夕月則揖」,行朝日夕月之禮。北魏、隋唐直至明清歷代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夕月壇,專供天子於秋分設壇在夜晚祭祀月神,這就是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明嘉靖祭祀》記載:「秋分祀夜明於夕月壇。」又曰:「夕月壇每三歲一祭。祭以醜、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醜、辰、未、戌年皇帝親自在月壇祭月。其他年份則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祭月活動在民國期間仍然風行,只是四九年後才因形勢的變化而逐漸消失,所以現代人中秋節只知吃月餅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幾年來又重新開始出現由官方或民間組織的祭月活動。
(二)中秋節是女性地位最為高貴之時
古人認為天地分乾坤,萬物分陰陽,天生萬物相生相剋,陰陽也是協調對立。太陽為陽,月亮為陰,男子為陽,女子為陰。因為男子與月亮,一陽一陰,所以男不拜月,而女子與月亮同為陰,故而無礙。
古人講究封建禮法,因此八月十五拜月,只有女人可以祭拜月亮,男人不可以。再者,在傳說中,月神是居於廣寒宮的嫦娥仙子,後世男子若是祭拜月神,則有褻瀆之意,為心懷不軌之行為。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中秋節「惟供月時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月亮屬於太陽,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只能由婦女(包括女孩)拜月。月亮是美女,一個男子謙恭地叩拜,是心懷不軌的表現。」
根據中華民族「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傳統,在祭月之時,男人是不能參與的。而且只能在女性吃過之後,男人才能吃一些殘羹剩飯。因此中秋節這一天是女性地位最為高貴之時。
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三)中秋節的意義
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的中秋節,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根據我國的曆法,夏曆(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
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也成為亞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
(四)中國中秋節的傳說在告訴我們什麼?
(1)嫦娥奔月
嫦娥登上了月宮,據西漢《淮南子》中說,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王母那裡要來得不死藥,就飛進月宮。
(2)吳剛折桂
吳剛登上月宮折桂,據唐代小說《酉陽雜俎》中說,是因為西何人吳剛修仙犯了錯誤,才罰他去代月中的桂樹。這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也砍不斷。
(3)玉兔搗藥
兔子登上月宮搗藥,最早見於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裡,對月亮有什麼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
(4)上世紀美國登上月亮之後,已經證明了月亮是空心的了。中國古人的傳說在告訴我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