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牛不韭,魚不蒜、羊不姜」到底正確嗎?58歲老廚師精彩解惑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關於飲食習慣,各個地區都流傳這不同的說法,就比如俗語說「牛不韭,魚不蒜、羊不姜」,這是山東煙臺、福山等地諺語,從字面意思我們不難理解,是說這些食材是不能一起吃的,那麼這句話到底正確嗎?有沒有深層的含義呢?58歲老廚師精彩解惑。
先說「牛不韭」。所謂牛不韭,是說做牛肉時不能放韭菜。可是從日常經驗中我們發現,牛肉和韭菜的搭配是時常見到的,比如回民的牛肉餡水煎包,就特別好吃,人們吃了也沒事,那麼「牛不韭」的說法是不是就是錯了呢?
其實非然,能流傳下來成為諺語,一定是有道理的。古人認為,牛肉和韭菜從醫學上看,同屬於發物,發物就是吃了讓人渾身發暖,但是兩者搭配食用的話,威力難免過了頭,吃了容易導致人體上火,而且如果是大病初癒,或者身體有什麼隱疾,多吃發物會造成更壞的影響,所以古人不建議這樣吃,這是「牛不韭」的深層含義,正常人偶爾吃的話其實無妨。
再說「魚不蒜」。同理呀,我們發現魚肉和大蒜的搭配還是很常見的,比如川菜蒜燒魚,就是魚和大蒜的完美結合。那麼為何山東等地會有「魚不蒜」的說法呢?其實和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魯菜認為,魚肉本身追求的是鮮美的原味,而大蒜味道太濃烈霸道,會喧賓奪主,掩蓋了魚肉本身的鮮味,所以也不建議人們這樣搭配。只能說「魚不蒜」地域性很強。
最後說「羊不姜」。吃過很多地方美食的朋友發現,羊肉放生薑的搭配也不在少數,比如西北地區燉羊肉,通常會放生薑去腥,新疆的手抓羊肉,裡面也是放有生薑的。那麼羊不姜是不是沒有道理?其實不是,生薑是辛辣的食材,屬性偏暖,吃了可以昇陽驅寒,而羊肉也是熱性食材,溫補效果極佳,兩者搭配使用熱性過了頭,晚上吃的話是沒好處的,所以才有「羊不姜」的說法,意在提醒人們搭配要謹慎。
俗語「牛不韭,魚不蒜、羊不姜」到底正確嗎?58歲老廚師精彩解惑。聽完58歲老廚師的精彩解說,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其實民間一直流傳著諸多關於飲食的俗語,比如豬不椒、羊不料、牛不姜、魚不打花刀等等,其實都是不同地域之間的飲食習俗,沒有絕對的正確,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我們從正確的角度看待它們,健康科學的飲食搭配,才是正確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