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這是中國從古代流傳到今天的民間俗語,不過近些年大家提的比較少了;還有一句話「存在即合理」,是一句國外經典諺語。那今天我們就一起結合營養學、烹飪技巧等來探討一下經過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發展(因為也不太確定這句話的出處年代),這樣的食材搭配至今是否還合理?
一、魚不蒜
魚肉,性平;大蒜性溫,味辛,二者結合沒有禁忌;現代做法中魚肉與蔥姜蒜一起烹製是常態,因為可以去腥;但是古代的水質無汙染,魚是真的新鮮,腥味很輕,一旦加了味道比較「衝」的大蒜,反而遮蓋住它原本的鮮美。
現代人,基本上吃不到這麼新鮮無汙染的魚肉了,魚自身根據水質的變化,適應了環境,也不是它原來的風味。為了改良現代魚的口感,蒜香煎/蒸魚成了很常見的家常菜,此時的大蒜不是遮味,反而起了提味的作用,一時一事吧。
「魚不蒜」也就算了。
不過《金匱要略》中記載「雞不可合胡蒜食之,滯氣」,大概意思是說雞肉性溫補氣,大蒜性熱散氣,會影響功效。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們現在常吃的三黃雞,蘸醬裡含蒜末也是很正常,為了美味,這一點功效就忽略不計了吧。
二、牛不韭
牛肉性平,富含肌氨酸、蛋白質和各種礦物質等,支持脂肪的新陳代謝和增長肌肉有較大的幫助;
韭菜性溫,有辛辣氣味,還有揮發性精油和硫化物等,有助於增進食慾和疏調肝氣。
「牛不韭」個人覺得是這兩個原因:
1)牛肉和韭菜都很好但是都屬於「發火」的食材,放在一起吃,容易使人「上火」,古代普通老百姓因為吃的菜品本來就少,所以這樣的搭配對於身體不好,也就不鼓勵了,但是個人感覺這不是現代人「牛不韭」的最主要的原因,因為有時候我們一桌子菜,難免出現兩道菜,一道裡有牛肉,另一道裡有韭菜的,大家只要自己吃的時候控制好量即可,一般人吃一點點也沒什麼大問題。
2)主要從現代烹飪的角度來說,體味上,韭菜太「衝」,牛肉又有點「騷」(極個別特別的牛肉比如「和牛」例外)與韭菜極不協調,二者都要站C位,就是不合適,所以通常「牛不韭」。
這也是為什麼比較經典的家常菜是韭菜炒雞蛋和土豆牛肉。
三、羊不姜
羊肉和姜,都是性溫,有助於排汗排毒,吃後容易「上火」,古人不鼓勵,也是從健康的角度來說。
我們現代人做羊肉,蔥、姜、蒜、辣椒、香菜,通通都往裡擱,去羶味很有效,而且我們巴不得把「這鍋火」吃進身體裡取暖,因為這道菜通常只是在冬天比較寒冷的時候才會吃,難得一兩回高興,也沒什麼大問題。
那麼「羊不姜」在我們的時代,也就不流行了。
好啦,今天先聊到這兒吧。
以上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個人原創的理解,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來留言探討;另外想要知道更多有趣實用的尤其是女性保養、育兒、瘦身等方面的營養美食知識,歡迎關注「不負美食好時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