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俗語「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為什麼?現在還合理嗎?

2020-12-11 不負美食好時光

「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這是中國從古代流傳到今天的民間俗語,不過近些年大家提的比較少了;還有一句話「存在即合理」,是一句國外經典諺語。那今天我們就一起結合營養學、烹飪技巧等來探討一下經過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發展(因為也不太確定這句話的出處年代),這樣的食材搭配至今是否還合理?

一、魚不蒜

魚肉,性平;大蒜性溫,味辛,二者結合沒有禁忌;現代做法中魚肉與蔥姜蒜一起烹製是常態,因為可以去腥;但是古代的水質無汙染,魚是真的新鮮,腥味很輕,一旦加了味道比較「衝」的大蒜,反而遮蓋住它原本的鮮美。

現代人,基本上吃不到這麼新鮮無汙染的魚肉了,魚自身根據水質的變化,適應了環境,也不是它原來的風味。為了改良現代魚的口感,蒜香煎/蒸魚成了很常見的家常菜,此時的大蒜不是遮味,反而起了提味的作用,一時一事吧。

「魚不蒜」也就算了。

不過《金匱要略》中記載「雞不可合胡蒜食之,滯氣」,大概意思是說雞肉性溫補氣,大蒜性熱散氣,會影響功效。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們現在常吃的三黃雞,蘸醬裡含蒜末也是很正常,為了美味,這一點功效就忽略不計了吧。

二、牛不韭

牛肉性平,富含肌氨酸、蛋白質和各種礦物質等,支持脂肪的新陳代謝和增長肌肉有較大的幫助;

韭菜性溫,有辛辣氣味,還有揮發性精油和硫化物等,有助於增進食慾和疏調肝氣。

「牛不韭」個人覺得是這兩個原因:

1)牛肉和韭菜都很好但是都屬於「發火」的食材,放在一起吃,容易使人「上火」,古代普通老百姓因為吃的菜品本來就少,所以這樣的搭配對於身體不好,也就不鼓勵了,但是個人感覺這不是現代人「牛不韭」的最主要的原因,因為有時候我們一桌子菜,難免出現兩道菜,一道裡有牛肉,另一道裡有韭菜的,大家只要自己吃的時候控制好量即可,一般人吃一點點也沒什麼大問題。

2)主要從現代烹飪的角度來說,體味上,韭菜太「衝」,牛肉又有點「騷」(極個別特別的牛肉比如「和牛」例外)與韭菜極不協調,二者都要站C位,就是不合適,所以通常「牛不韭」。

這也是為什麼比較經典的家常菜是韭菜炒雞蛋和土豆牛肉。

三、羊不姜

羊肉和姜,都是性溫,有助於排汗排毒,吃後容易「上火」,古人不鼓勵,也是從健康的角度來說。

我們現代人做羊肉,蔥、姜、蒜、辣椒、香菜,通通都往裡擱,去羶味很有效,而且我們巴不得把「這鍋火」吃進身體裡取暖,因為這道菜通常只是在冬天比較寒冷的時候才會吃,難得一兩回高興,也沒什麼大問題。

那麼「羊不姜」在我們的時代,也就不流行了。

好啦,今天先聊到這兒吧。

以上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個人原創的理解,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來留言探討;另外想要知道更多有趣實用的尤其是女性保養、育兒、瘦身等方面的營養美食知識,歡迎關注「不負美食好時光」,謝謝!

相關焦點

  • 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可信嗎?
    我們的國家不但文化源遠流長,美食也是,除了色香味俱全,還有許多做菜的俗語,不知大家是否聽過長輩說過這樣的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究竟這個俗語所指的含義在現代是否適用呢?也許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 俗語「牛不韭,魚不蒜、羊不姜」到底正確嗎?58歲老廚師精彩解惑
    俗語「牛不韭,魚不蒜、羊不姜」到底正確嗎?58歲老廚師精彩解惑中華美食博大精深,關於飲食習慣,各個地區都流傳這不同的說法,就比如俗語說「牛不韭,魚不蒜、羊不姜」,這是山東煙臺、福山等地諺語,從字面意思我們不難理解,是說這些食材是不能一起吃的,那麼這句話到底正確嗎?有沒有深層的含義呢?58歲老廚師精彩解惑。先說「牛不韭」。
  • 農村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很精簡,但卻飽含著農民深深的智慧。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既生動有趣又含義豐富,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為人處世,每個俗語的背後都是人們認真的總結。農村老人常說到的這句「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就是其中的一句,大家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 俗語「牛不韭,羊不姜,魚不蒜」有什麼講究?老廚師:我只說一遍
    一道好菜,不僅講究個色香味俱全,還得講究營養均衡才行,這就要求廚師們具有極深的功底才行。關於吃,我國有很多的俗語,比如「民以食為天」啊之類的,但其實,在廚師界還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那就是「牛不韭,羊不姜,魚不蒜」,很多人看到這句話後都會非常不解,這句俗語究竟有什麼講究呢?大家都知道,炒菜是一個技術活,不同的人炒出來的菜,味道都各不相同。
  • 「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有道理嗎?很多人都誤會了
    「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有道理嗎?很多人都誤會了對於經常做飯的朋友來說,應該聽過這麼一句民間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那「魚不蒜」是絕對成立的嗎?我認為和魚的做法密切相關。如果是清蒸魚,講究的是原汁原味,保持魚的本味和鮮味是最重要的,那這時候放大蒜就很煞風景;如果是烤魚等重口味的魚肉做法,那加點大蒜,我認為是不傷大雅的。老一輩說的「魚不蒜」,指的應該是清蒸魚的做法裡,最好不要放大蒜,如果擔心魚腥味,可以加點蔥絲和薑絲一起蒸魚。
  • 農村人說「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農村地區的許多俗語,琢磨一下都是很有意思的,其中的一些,看起來還與我們的常識是相悖的。比如說「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這一句,就很讓人納悶,我們平時燉魚哪有不放蒜瓣的?有些地方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燉魚不放蒜,味道減一半」,可以說是大力支持燉魚的時候放蒜。的確,在烹飪魚的時候,去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大蒜不僅是非常常用的調味料,更是去腥增鮮的好幫手,燉魚的時候要是不放蒜,味道肯定自然而然的就會差一點。
  • 俗話說「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什麼意思?發現真講究
    在飲食方面,老人也有很多俗語,要是知道這些俗語的意思,耳熟能詳的話,就不會輕易的做錯菜,食材間不會發生衝突,因為做菜間有很多講究,比如有些食物是相剋的,吃了後會發現不好的反應,還有些食物搭配在一起不能散發香味,反倒很臭,所以要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太重要了,有這樣一句俗話「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它是什麼意思?專門為了這句話請教了一下廚師,發現真講究。
  • 「牛不韭,羊不姜,魚不蒜」,啥意思?你在做飯時有哪些避諱?
    說起俗語,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定經常會聽家裡的老人說一些俗語,這些俗語通常都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俗語不僅和我們的為人處世有關係,還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大的關係,甚至還包括吃的方面,也有講究。
  • 現在才明白「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是啥意思,早知道早受益
    前言:現在才明白「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是啥意思,早知道早受益!在我們生活中用來做菜的調料品,也是非常多的,經常我們也會聽到一句老話,就是」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看字面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做魚的時候是不能放大蒜,炒牛肉的時候又不能放韭菜,做羊肉的時候裡面是不能放生薑的,多數人可能是不知道這話是啥意思。
  •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這時候就切入文章正題了,估計不少朋友都會提出疑問,標題中不是說了嗎?肉不放薑片,魚不能放蒜嗎?你怎麼反其道而行之?其實我不是故意抬槓,姜是肉的主人,百味姜做主,肉離不開姜。清燉魚輔料:蔥、姜、蒜、香菇、棗、精鹽、醋、醬油、料酒、食用油。有蒜沒有?中國太大了,960萬平方公裡土地,56個民族,10幾億人,百人,千人千面;一個地方一個風俗習慣,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菜系對烹調和食材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甚至迥然不同、不值得奇怪。
  • 老話說「牛不韭,羊不姜,魚不蒜」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樣說?
    嗨吃不會胖教您如何聰明的吃,在滿足一個吃貨的基本需求的同時還不會長肉,嗨吃不胖哦。我們現在都是特別的在乎飲食,而且飲食習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更多的喜歡在家裡面做飯,因為這樣做出來的飯會比較的放心,乾淨又衛生,但是在以前,做飯的時候還是有著特別多的講究的,可能有些人都不知道,只知道做出來的飯好吃或者是合胃口就行了。
  • 「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今天限行3和8 明天限行4和9 經常做飯的朋友,應該聽過這麼一句民間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喜歡的人,生吃都愛;不喜歡的人,聞到那股味道,恨不得馬上扭頭就走。如果吃了大蒜卻沒好好刷牙,那估計周圍人都想你離你半尺遠。大蒜最大的特點,就是味重。 而魚作為海鮮的一種,講究的是鮮美。我們可以腦補下,又鮮又嫩的魚肉中,夾雜著撲鼻而來的大蒜味,吃下去會是何方滋味。那「魚不蒜」是絕對成立的嗎?我認為和魚的做法密切相關。
  •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啥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中國民間流傳著很多製作美食的方法,其中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蔥姜蒜和韭菜都是做菜時經常能用到的調料和輔料,從字面上來看,「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說法似乎並不符合常理,這是因為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實際上我們如今聽到的這句俗語是簡化過後的,完整的說法是「魚不宜蒜,牛不與韭,肉不離姜」,這句話應該如何解釋呢?
  • 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啥意思?老話在理嗎?看完有數了
    「民以食為天」,吃飯乃人生的頭等大事,也正是因為吃飯的重要性,在農村中關於吃飯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魚不蒜魚是我們最常吃的肉類食物之一,和吃其它肉類不同的是,吃魚我們主要吃魚的鮮美味道。之所以會有烹飪魚時不能放大蒜,是因為大蒜雖然可以去除魚肉本身的魚腥味,但是由於大蒜的味道過於濃鬱,會將魚肉本身的鮮味所遮蓋住,所以才會有做魚的時候不能放大蒜的說法。
  • 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真的有道理嗎?
    幾千年的飲食文化,我們也積累了各種各樣的經驗和方法,很多都流傳了下來,比如說「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些話有什麼意思呢?究竟代表著什麼,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這些俗語是什麼道理?都來了解一下吧!一開始我們看看魚不蒜,從字上面就可以知道,燒魚的時候不加蒜,人們喜歡吃魚,多數的緣由是魚很好吃,例如做湯的時候就更加鮮美,所以魚是新鮮的比較好,雖然大蒜可以加入許多的菜裡面,而且的確食物中有了大蒜就能更加美味,但是它有很強的大蒜味,而且比較的辣,如果你做魚,加入大蒜,大蒜會對魚的味道發生影響,導致魚湯的原始味道變差,所以不要把大蒜放入魚裡面。
  • 農村老人: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你們覺得有道理嗎?
    在農村裡面,會有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農村的老人們會非常熟悉,在我們小時候,陪著老人們聊天的時候,他們給我們講古時候的故事以及一些飲食禁忌俗語,其中關於飲食文化,就提到了很多種,其中就有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等等。
  • 燉肉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原來是這個意思,以前想錯了
    燉肉:肉不姜,牛不韭,魚不蒜,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看完長知識了現在優越的生活,離不開老一輩人的辛苦奮鬥,他們在很多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經驗,在生活上呢,則有天有魚鱗斑,曬穀不用翻。燕子低飛要下雨等等。那麼在美食上呢,老一輩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關於美食的俗語,其中有一句就叫——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句話看上去很神奇,也很深奧,估計也很少有人聽到過,那麼誰知道這句話是什麼含義呢?我想單純從字面上其實也能猜出來,但是是什麼原因使得老一輩說出這句話的呢?這大家可能就不太知道了,下面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 農村老人常說:「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老人常說:「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啥意思?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俗語從老人的嘴裡蹦出來,這些俗語並不是他們隨便亂說,而是過去的農民在生活當中總結出來的,蘊含著非常大的道理。只是現在農村有了發展,居住在農村的人思維也開豁了,都表示不理解那些俗語的意思,甚至覺得那些都是封建的思想。今天就跟大家解讀「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含義,看看這句話在現在適不適用。
  • 農村有句話「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農村有一句話,「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這句話有沒有道理?魚不蒜無論是河裡的魚還是海裡的魚,他們的肉都非常鮮美,可以熬湯、調餡等等,10年前的魚幾乎不吃飼料,魚腥味非常清淡,原汁原味大蒜居然能夠殺菌消毒,但總有一股怪味兒存在,兩種食材相結合,直接會掩蓋魚的美味,沒有原生態的好吃。
  • 農村老人常說的俗語「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必要遵守嗎
    導讀:農村老人常說的俗語「羊不姜,牛不韭」是什麼意思?有必要遵守嗎?若有青梅,用來煮酒應該也很不錯。但喝酒,特別是白酒,還是少部分人喜歡的事情。一家五口,可能喝酒的也就一兩個,更多的人,需要一些溫補的東西。比如牛肉,羊肉!但,吃牛肉或者羊肉,在民間可是有所講究的,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叫做:「羊不姜,牛不韭!」那麼,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真的做羊肉不能放姜,做牛肉不能放韭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