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最近發布了最新小說《醉煙花》,只是形式既不是紙質版也不是電子版,而是一部「有聲」書。史蒂芬金還特意邀請了一位好萊塢知名喜劇演員,為這本書錄音。
無論國內國外,有聲小說當然早就不是什麼稀罕事。早幾年,大家的版權意識還沒那麼強的時候,國內那些知名的網絡小說,如《盜墓筆記》《鬼吹燈》便在網絡上出現了有聲版,這些經過情景化演繹的有聲小說,在故事的關鍵情節點上總是伴有一些與文本符合的音樂特效聲,讓那些讀紙質書時想像力和體驗感沒那麼強大的讀者身臨其境。
如果再往前推,古代的茶館說書,後來的廣播評書都應該算作中國「聽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說書藝人自有一個小說話本,然而在臺前開講時又不受到話本限制,信馬由韁,靈機一動,自由發揮,於是情況反了過來——有時候不是話本控制說的內容,而是依照說的內容的精彩程度不斷「篡改」底本。後來的《三國》《西遊》《水滸》的成稿小說無不都是由此演變而來。
既然有聲小說早已有之,為什麼特意強調史蒂芬金髮表的這部有聲小說?
不僅僅是因為他將小說的首發形式改成了「聲音」,而在於他有意識的真正寫了一部適用受眾聽覺習慣的小說作品。小說讀起來的節奏感,遣詞造句被朗讀出來的語調美感,都經過了史蒂芬金的再創作。史蒂芬金小說的這個賣點在歐美當然夠稀奇,不過對深受說書文化影響的中國讀者而言,這一做法只是將聲音放在了CD或流媒體上,並進行了技術化的渲染而已。
史蒂芬金敢於這樣的大膽嘗試,除了他是一名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小說家外,更重要的是美國業已成熟的有聲書市場——目前它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有調查稱美國大約有35%的人群每年會聽至少一部書。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大多數暢銷讀物也都會同步或稍後有audiobook的選項(聲音版本),與史蒂芬金的小說朗讀者一樣,這些書也有很多知名的戲劇或電影演員配音完成。
事實上,如果你對最近的有聲書市場稍加留意的話,你會發現有聲書市場在中國也正在悄然崛起,大部分人的目光都注意到了那些當紅網絡小說IP轉換為影視時的天價版權,而在有聲書市場,它們同樣非常走俏。
不管是UCG,還是PCG的有聲電子書平臺,對引入在網絡或出版界的暢銷小說上,目前都捨得花費大價錢,並進行精良的後期製作。也難怪有人調侃,《盜墓筆記》的有聲書的質量要遠遠好過槽點密集的網劇。
為何這個市場不知不覺間崛起了?其實不妨從日常生活情景出發試著去理解:當前大多數上班族都是屏幕一族,眼睛在上班時間就已經足夠疲勞,業餘時間再用眼睛看紙質書或電子書不免疲勞。
不過在圖書題材的選擇上,有聲電子書也絕非是通吃的。一些嚴肅的學術專著或者文本實驗性很強的純文學小說,就非常不適合用來「聽」,一則這些著作並非是所謂消遣讀物,二則是這些文本本身就不像那些通俗的恐怖懸疑小說一樣裡面夾雜著大量的口語文化、俗語文化。
一直以來當一項新的技術載體勢如破竹攻佔市場後,一些人總夾雜著悲觀情緒預言一個行業的消亡,「電子書取代紙質書,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但事實上有些內容就是不能被輕易轉移到其他的載體上去,或者人們的使用習慣註定二者兼用也無不可。有聲書市場會在接下來有更快的市場增長率嗎?照這勢頭當然。但它也只能是「多元中的一元」,而不是要「一統天下」。
作者:何熠 | 來源:iDoNews 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