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變化,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再到如今的「聽書」(即有聲閱讀),當碎片化的時間成為網際網路爭奪的重點後,用耳朵代替眼睛,逐漸讓閱讀有了更多可能。
在2019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有多位讀者和出版業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喜歡「聽書」的人群在逐漸擴大,未來也許會成為數字出版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碎片化時間裡的「聽書」
打開一款聽書APP,戴上耳機,再隨著湧動的人潮擠進地鐵,如今成了90後劉菲(化名)每天早晨上班的必備環節。
這個習慣始於大約三年前。那會兒她剛跳槽到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不久,熟悉環境、處理紛繁複雜的事務……工作適應期內,劉菲的時間被分割地相當零散。
花在通勤路上的時間也變長了,這把休閒時間又分走了一小部分。「我平常很喜歡看書,但那會經常需要加班,很難再拿出時間去讀一本小說。」逐漸地,她注意到「聽書」這種閱讀方式。
「我平時喜歡看的書,有不少都已經有了音頻,『聽書』比起讀書來,環境不受限制。也能保護視力。」劉菲對「聽書」的一個重要感受是創新,「有些書不止朗誦得好,配樂也很好聽」。
她計劃著,以後再多下載一兩個聽書APP,「畢竟每家的內容不可能完全一樣,多一些渠道,也能多收穫一些比較優質的內容吧」。
逐漸擴大的「聽書」人群和市場
這些年來,像劉菲一樣選擇「聽書」的人們並不少見。
「聽書」並不是只聽圖書的音頻版。對「有聲閱讀」,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徐升國解釋,是指通過有聲方式,包括通過錄音帶、廣播、網絡語音播報如移動APP、微信語音等,收聽圖書相關內容,「包括圖書朗讀、故事、外語學習等」。
據2017年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兩成以上國民有聽書(有聲閱讀)習慣,中國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22.8%,較2016年的平均水平(17.0%),提高了5.8個百分點。在未成年人群體中,聽書頻率相當高,14—17周歲青少年的聽書率高達28.4%。
近年來國內有聲書市場也的確表現驚人。另有數據顯示,中國聽書市場起步於2014年,到2017年年底,市場規模已達40.5億元,聽書人口超2億人。
「有聲書已成為喜馬拉雅FM平臺上最熱門的收聽品類之一。」喜馬拉雅FM相關負責人亦曾透露,「在我們平臺上目前的有聲書活躍用戶每天聽書時長達3個小時,高頻用戶一年聽書15本以上,『聽書』這一形式已經被越來越多人接受」。
「有聲書」帶來閱讀方式的新變革?
隨著人們閱讀方式的豐富化與靈活化,「聽書」內容也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和不同於傳統閱讀方式的體驗。
比如,人們逐漸藉助「聽」來學習知識,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曾有文章指出,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在線音頻行業會繼續成長,盈利模式也會朝內容付費方向發展。
「有聲書增長比例很快。」閱文集團高級副總裁張蓉透露,「現在我們自己的網絡小說,也在有意識地去主動組織、加工,將其『有聲化』」。
在張蓉看來,未來「聽書」會是一個特別好的市場,也是智慧型手機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地鐵也好,公交車也好,還是『聽書』方便。『聽書』是閱讀的一個好方法,也是傳統閱讀方式的有益補充」。
「從『聽書』產生的經濟效益上來看,未來有聲出版的經濟產業鏈為傳統出版提供了更多可能。」 喜馬拉雅FM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音頻媒介是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唯一的伴隨性媒體,「有聲書未來將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它和音頻課程的普及也許會帶來新的閱讀革命」。
「內容」仍是聽書領域制勝關鍵
雖然「聽書」看上去有種種好處,但仍有一些讀者並不買帳。趙辰(化名)說,自己一直更喜歡看紙質書,注意力更集中,也方便做筆記。
「紙質書看著舒服,閱讀體驗也好。」趙辰也曾偶爾嘗試去「聽」一些文章或小說,但覺得效果並不很好,「另外,一些精品內容有聲化的不那麼全面,很難通過『聽』獲得想要的知識」。
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亦顯示,在「不聽書」的原因裡,「沒有聽書習慣」是首要原因,超過半數的國民選擇這一選項,「不喜歡聽書的形式」「沒有感興趣的內容」也是制約國民聽書的因素。
在徐升國看來,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降低了閱讀成本,便利用戶參與內容製作,「有聲閱讀」可以算是閱讀新的增長點。但作為一種新興閱讀方式,內容還需要不斷豐富。
「此外,『有聲書』還涉及音頻製作、版權等一系列問題。」一位出版業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往後怎麼發展現在還不能斷言,但最終還是要有優質的內容,「那才是制勝的關鍵」。(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記者 上官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