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個影響時代的人物,他的存在讓中國的文學界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他用自己手中的筆作為武器喚醒了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其實魯迅的一生也相當坎坷,在渡過一個美好的童年後,祖父入獄、父親大病、家道中落,一家人被迫搬到鄉下居住,此時魯迅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艱辛。
三年後父親去世,父親的離世讓他感受到中國醫術的落後,1904前往日本學醫,在日本的這段時間裡面他看見清國留學生醉生夢死、不思上進、不學無術,這讓他非常失望。於此同時他開始慢慢關注國內情況,發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感受到弱國民眾的悲哀,感受到國人的愚昧無知,這一切讓他意識到中國在精神上的疾病遠比身體上的疾病要嚴重,如果不從思想上改變國民,中國永遠無法擺脫落後的名頭,於是魯迅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棄醫從文,他要用文學去拯救民眾。
1907年,魯迅回到國內做了一名教員,收入剛好夠補貼家用,閒暇時間他開始寫文寫小說,把自己滿腔悲憤用文字表達出來。1911年,魯迅的第一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出版,他用諷刺誇張的手法抨擊封建統治和封建思想,啟發了不少民眾,就這樣魯迅在國內的名氣越來越大。
1912年,魯迅被任命為教育司第一科長,過了沒多久,他又被提拔為教育司僉事,職位升高薪資自然水漲船高,達到了350大洋之多。
那個時候北京一個普通工薪家庭一個月的收入大概是15大洋,相當於現在北京平均工資7000元左右,350大洋換成現在人名幣的話大概也在10萬元以上,這個工資還是相當可觀的。工作幾年後魯迅便斥資在北京用3765大洋買下一套佔地面積超過500平米的四合院,差不多相當於如今的170萬左右。
其實買下這套房子也是無奈之舉,當時魯迅一家十多口人都擠在一個小房子中,三個兄弟又沒有穩定的收入,所有在攢夠錢之後魯迅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買個大房子,讓大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魯迅自身的生活也不是特別富裕,多年積蓄購買房產後還要找好友借錢來買書閱讀,當時一本書的價格比現在要貴的多,一本書賣1塊大洋,除了自身正常的開銷以外,他還自己掏錢資助當時的愛國活動,遇到愛書但無錢賣書的小年輕時他也會替對方買下。
魯迅深知個人的力量始終時有限的,只有發動更多的人去宣傳新文化、新思想,讓民眾從思想上醒悟,中國才真的有救。
也有很多人質疑為什麼當時魯迅會有這麼高的工資,那是因為當時讀書人少,學歷高的知識分子更少,文人的價值比現在要高不少,而且像魯迅這種在社會上有極高知名度的人,隨便賣一些書都能有一個很客觀的收入,有時賣一本書甚至抵得上他很幾個月的工資。
不過魯迅先生心繫天下,想拯救國民振興中國,對自己個人生活相當苛刻,衣服都是補了又補,抽菸也是選最便宜的那種,因此人家不過是買了套四合院,說起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