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匡方(ID:kuangfang2012),作者:匡方,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最近半年,一直有個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幾乎問遍了身邊每一個做「抖音直播」的朋友,十個人,九個人虧錢(即使賺錢也是一堆庫存),但奇怪的是大家依然喪心病狂、飛蛾撲火,瘋狂探討與研究抖音直播,這事就他媽離譜。
跟大家算個帳。現在,你搞抖音直播,流量端,直播間流量全靠砸feed流廣告硬買;轉化端,能在直播間賣的動的產品,必須超級性價比。要麼一樣的產品,價格更低;要麼一樣的價格,產品更好…那我就問你,商家的利潤在哪?這玩意怎麼賺錢?
「付費買流量再賣低毛利產品」這種模式,跟尼瑪商家參加聚划算,還要花一大筆錢做直播車、鑽展廣告有什麼區別?唯一的區別是,淘寶起碼還有復購;而抖音粉絲百分百公域屬性,你下次開播她未必來;即便想復購,也很難找到入口。
說到這裡,很多專業賣課、搞培訓要罵娘了,他們說,第一、我身邊有很多成功案例啊,你說話太絕對了,就放屁。第二、以前的直營不就是花錢買流量做轉化嗎?商業邏輯完全一樣啊?第三、拉低feed流廣告成本,有利差不是一樣賺錢嗎?
第一、瞎子都看的出來,直播是個很容易出GMV,做平臺估值的東西,所以它必然要扶持那5%的頭部,做所謂的標杆與show case,讓更多商家看到希望,吸引他們踴躍參與,道理就跟搞加盟連鎖的一定要在一線城市的黃金地段,開家金碧輝煌的旗艦店一樣,懂麼?有空了解一下「倖存者偏差」,哥。
第二、抖音直播與直營真就截然不同,流量端,直營用戶是看完產品廣告主動添加,購買意向強烈;決定用戶進直播間的因素太多,並不精準。轉化端,直營賣的是高毛利產品,直播賣的都是些啥,就不說了;留存端,直營流量是私域屬性,後續轉化與復購可直接拉低流量成本,你再看看直播?尤其抖音,完全以內容為核心的算法機制,使得「IP」失去意義,除非你的作品每次都能上熱門。
所以我也很贊同匡扶會社群他們經常聊到的一個觀點,現在絕大部分搞抖音直播的都在戰略虧損,偷偷摸摸做私域流量的每天落袋為安。
第三、拉低feed流廣告成本的方法有兩個:1、不斷優化投放參數、提高投放技巧;2、不斷提高主播專業能力,匹配更強大的供應鏈,單位流量產出更高GMV…所以你覺得小微企業、小商家能搞定哪個?反之,具備以上能力的商家為啥要做抖音直播呢?做快手直播搞IP或做私域流量,它不香嗎?為啥要花錢做「既不確定,又沒留存」的買賣?賭博好玩麼?
所以,對於小微企業與小商家,無論從哪個角度,「抖音直播賣貨」都不是個好生意。做第三方服務的除外,畢竟現在大把企業往裡面扔錢,參加學習他們大方的離譜。
當然了,沒必要一桿子打死所有人,不是說抖音直播完全沒機會,我看到以下 6 種企業正在賺錢或即將要賺錢:
1、培訓賣課或開戶代理商等第三方服務公司。這幫人除了人力與辦公,幾乎沒啥成本,賺錢沒問題。
2、頭部5%大主播。像老熟人@朱瓜瓜這類頭部主播,有基礎有實力,恰好被歷史選中了,不賺錢沒天理。
3、就沒想過穩定與長久的無人直播團隊。像抖音這種故意露BUG,讓商家小鑽空子並形成自發傳播的JZ平臺,此類技術型選手非常吃香,活該他們賺錢。
4、具備精細化運營能力,本來就牛逼的老牌企業或團隊,例如昨晚匡扶會三群的@大帥,自有工廠供應鏈加之運營能力彪悍,feed流打直播,ROI做到1:10+沒毛病。
5、大牌產品品牌。記得最近看過一則外媒消息,稱目前中國消費品行業集中度普遍超過70%,其實個人認為遠不止。即便在「自媒體瓦解官媒、個體粉碎權威、話語權被再次分配」的新時代,行業頭部與KOL自媒體依然只為傳統大牌服務,他們在推翻「權威」獲得話語權後,自己淪為了維護大牌利益的「權威」。毫無推動新物種、新國貨、新品牌的勇氣與能力。新品牌、小商家與其合作,難於登天。這就是中國的創業現狀:做正規生意,難有出頭之日;搞歪門邪道,往往雞犬升天。
6、超級幸運者。這類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們必須要存在,抖音一定要讓他們存在。就像一個普通用戶,總會莫名其妙的爆一兩條視頻,然後接到他們代理商打過來的推銷電話一個道理,給你個免費的,讓你爽一下,再賣東西。例如老匡一朋友, 8 月份說他只投了 1000 塊的dou+,開直播,當天賣了 90 萬貨。毫無疑問,接下來他打算瘋狂砸錢…而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戰略性虧損故事」的開端。
今天我們暫時聊到這裡,觀點很明確,對於傳統行業轉型過來,毫無電商運營經驗,且抗風險能力不強的小微企業或小商家,抖音直播賣貨不是個好生意。大家可以有不同意見,但是對不起,我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