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的「親戚」數不清

2020-12-14 四川日報

城裡的「親戚」數不清

    □人民日報記者 張文
    春節剛過,四川蒼溪縣岫雲村的村民們又忙活開了:大家忙著把自家的雞蛋、蔬菜等生態農產品裝成箱、搬上車,看著一車車貨物運出大山,新一年的收入有了盼頭,村民們個個臉上綻開笑容。
    岫雲村地處川北山區,村民不足千人,且一多半常年外出務工。2013年以前,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屬極貧困村。「全村森林覆蓋率近60%,植被豐富,生態環境好,為何不靠山吃山?」以優勢生態環境彌補青壯年勞動力流失、自然經濟佔主導的缺陷,成為岫雲村黨支部的求變思路。
    2014年2月,岫雲村黨支部開展「遠山結親」行動,先後與成都等地的企業、社區黨組織結親,促成山外的「親戚」來村裡「認親」,探索出一條農村黨組織帶領群眾致富的實路。
城鄉結親,「農家來了城裡親戚」
「結親」的想法,源於一個電話。「上次你送的土雞蛋,我兒子特別愛吃,能不能跟鄉親們收一些賣給我?」2013年底,村支書李君接到外地朋友的電話,讓他幫忙收購一些本村的土雞蛋,「只要質量好,價格貴點沒關係。」
    李君被一語點醒:村裡的農業生產採用傳統方式,家禽均是小規模散養,這不就是最大的「賣點」嗎?很快,村支部擬定「遠山結親」計劃,到成都等城市的社區基層「尋親」,開拓綠色農產品的市場資源。「我們山裡人進城,兩眼一抹黑,誰都不認識,只能靠黨組織找『親戚』。」李君告訴記者,雖然他對村裡的農產品質量信心十足,但總不能沿街叫賣吧?情急之下,他徑直來到幾個規模較大的居民社區,找黨支部幫忙。
    令李君大喜過望的是,社區黨支部紛紛對他的提議表示出極大的熱情。成都市新都區社區支書李勇航表態,社區支部願與岫雲村支部「結親」,幫助村裡把綠色農產品賣進社區。
    就這樣,岫雲村的「城裡親戚」多了起來,社區黨支部和村支部共同組織有意願的居民到村裡參觀考察,很多居民當場提議和農戶「結對子」,對固定農戶家的雞蛋、土雞等農產品定期購買。去年4月,來自成都、西安等地的數十個家庭組團來到岫雲村,認購了村裡20多戶農家的土雞蛋、年豬和菜籽油等農產品,農戶戶均增收近3000元。
    為加強村民與「城裡親戚」的聯繫,村黨支部定期與結親社區溝通村裡的情況,加深與「城市親戚」的感情,逢年過節,村民們也會和結對的「親戚」們互致問候。「親幫親,戚幫戚,我們脫貧靠城裡!」村民們常這樣說。
農企結親,生態農業旺起來
    城鄉結親讓大批農戶有了「城裡親戚」,但逐家逐戶結親的效率太慢,沒被納入結對範疇的農戶心裡失落感強,而結對農戶的產品配送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小農經濟規模小,但農產品可以品牌化、專業化。」為破解困局,村黨支部決定成立合作社。
    去年6月,岫雲生態農產品合作社成立了,註冊「岫雲」牌商標,引導全村260多戶農戶加入,成立生態土雞、年豬、綠色糧油等專業協會8個,完成了生態農產品的集約化管理。「有了合作社,貨源就有了保障。」為拓展市場,李君和幾名支部成員再次走上「結親」之路,不過這一次,他們把目標對準了農產品企業。
    縣委組織部牽頭協調,事情很快有了著落:村民的「親戚」中又有了新成員:大型超市、農產品加工廠……在李君看來,農企對接,讓村裡的生態農業真正地走出了大山。
    目前,合作社已與30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大型超市結親,去年共銷售綠色大米50多噸,新鮮果蔬70餘噸,土雞蛋6萬餘枚,生態家禽家畜肉超過80噸,交易總額達500多萬元,全村戶均增收4000多元。
幹群結親,農村發展聚人心
「農家年豬受歡迎,是因為不打藥不餵飼料,完全綠色養殖。」53歲的村民王子蘭一家養了4頭豬,「不餵飼料長得慢,但只要用了工業飼料,就壞了規矩了。」儘管純綠色的養殖方式很吃力,但王子蘭和其他村民從未想過偷偷靠飼料給年豬促肥。
    對村民們形成約束力的,是村支部建立的《誠信道德檔案》。「合作社的規模大,如果沒有約束機制,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容易受到破壞。」李君告訴記者,村黨支部建立了以家庭基本情況、產業情況、有無違規生產操作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戶《誠信道德檔案》,並號召全村黨員帶頭約束自己,絕不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利益而丟掉村裡的綠色無公害傳統。
    在合作社的引導下,村裡28名黨員與全村的農戶也結了親:黨員不僅在生產方面發揮先鋒帶頭作用,而且依託黨員遠程教育平臺,組建了「遠山結親網」,將農戶誠信道德檔案及生產情況上傳網頁,讓城裡的「親戚」們能實時查看到綠色農產品生產過程。「遠山結親給村裡引來了致富路,誠信檔案又幫村民樹立了道德觀。」村委會主任趙登偉告訴記者,如今,村裡打架鬥毆、鄰裡糾紛、賭博偷盜等不良現象和行為大量減少。在岫雲村的帶動下,蒼溪縣已有600多個村建立了《誠信道德檔案》,信訪量下降達81%。去年,僅岫雲村便有13名村民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原載2015年4月7日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春運伊始,城裡親戚回村走親戚,為何卻不受農民待見,啥原因?
    可是這類人,在真正的城裡人眼裡也有一種稱呼,那就是「偽城裡人」,因為他們的前半輩子是在農村成長,只是後來搬遷到城裡來居住和生活,所以只能算半個城裡人。他們的親戚也都在農村,每到過年過年的時候,也都回回村走親戚。如今2020年春運伊始,城裡親戚回村走親戚,這類城裡親戚回到農村,卻並不受農民待見,這到底啥原因呢?
  • 農村人開始「嫌棄」城裡親戚,這是為啥?老農的兩句話扎心了
    農村人開始「嫌棄」城裡親戚,這是為啥?不過後來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國家城裡人的生活是越來越好,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這才逐漸的拉大,很多農村裡的有識之士,都紛紛脫離了農村,前往大城市發展,這所造成的後果是,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在現代越來越適用了,有一些親戚說的不好聽的話,只不過是血緣關係上有聯繫而已,實際上彼此之間都是非常疏遠的,如果這些遠房親戚混得好的話,有些人可能會拉虎皮,扯大旗,用他們來標榜一下自己
  • 為什麼農村人越來越不待見城裡親戚?原因竟是這三點,你同意嗎?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幾年農村的人們對待城裡的親戚並並沒有那麼熱情了,甚至有點不待見,這是為什麼呢?農村人到城裡走親戚不被待見農村人都是很喜歡走親戚的,自然也就會到城裡去走親戚,但不少人去了一次就不願意再去第二次了,就是因為一到城裡親戚的家裡就會被嫌棄,有的人覺得農村親戚太埋汰所以不願意好好的以禮相待,覺得農村親戚沒見過世面也就不願意帶出去惹笑話。
  • 她到城裡找親戚,坐錯了車,誤打誤撞,救出被困指揮員
    我要向大家推薦:她到城裡找親戚,坐錯了車,錯撞了撞,救出了被困的司令官,下了車成了軍嫂!簡介:她到城裡找親戚,坐錯了車,錯撞了撞,救出了被困的軍長,下車成了軍嫂!他是一位現代玻璃和瓷器的大師,死後經過了這個小村莊的女孩。即使我沒有足夠的食物每天,我仍然是由我的親戚結婚。
  • 「城裡親戚寄來一大包舊衣服,打開後我一件沒留,全當垃圾扔了」
    安然說,其實她家的日子並不缺買衣服的錢,前些日子城裡的一家親戚打包寄給了她一大包舊衣服,本來她也是挺感激親戚的一份好心,可是後來打開後,她氣得一件沒留,全部扔掉了。安然說,因為這件事,讓她感覺到了那位親戚對她的瞧不起,也讓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 崇明這個「全市第一」要升級啦,歡迎「城裡親戚」再來玩
    如果客人多了,我自己來不及燒菜,就叫鄰裡、親戚一起來幫忙,氣氛其樂融融,不像是做生意,倒像是天天辦喜事,很開心。每天家裡都熱熱鬧鬧的「老宋農家樂」開張後生意極好。2000年的「五一」,我開業7天,天天客滿,有時甚至還要加鋪。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我們鄉下人覺得特別平常的東西,市區遊客卻瞪大了眼睛連連拍照,覺得稀奇。
  • 農村老人去世時,城裡的姐妹也回來擺帳桌收禮,這合理嗎?
    我們處在一個人情社會中,任何一個人的生活中都有親戚或者朋友。所以,當別人有事時,自己會去隨禮。同理,自己有事時,別人也會來還禮,由此就形成了人情往來。在農村,這種往來特別普通也特別流行,當然了,城裡也是同樣,只不過城裡少了一些街坊禮罷了。
  • 他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數不清——記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副政委孫茂芳
    熟悉孫茂芳的人都說,老孫學雷鋒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見,數不清。  50多年來,孫茂芳堅持學雷鋒、做好事、助人為樂,用行動印證了一位退休軍人的情操,詮釋了一位普通黨員的精神境界。  「我是共產黨員,做點好事哪能圖回報呢!」  「我就是您的兒子。」這是孫茂芳照顧王炎老人17年間常說的一句話。
  • 所謂親戚,作用越大,關係越親密?
    我爸媽兩邊的親戚,也是一樣,媽媽這邊,舅舅三四個,。爸爸這邊親戚比較少,就一個伯伯,一個大姑。都是普同的農民,沒有什麼特別的。一直以來,舅舅們住得比較遠,平時很少有來往。原先外婆在的時候,逢年過節都會去。現在外婆過世了,加上大家都搬到了城裡。都要謀生過生活,住得也不近。所以來往比較少。
  • 爸,你別到處去吹牛了,我在城裡真的過得不好!
    我老家是農村的,地方比較偏遠貧窮,同齡人很多都只讀了初中就出去上班,我是第一個考上大學並且留在城裡安了家的,可是就因為我在城裡安了家,爸爸就認為我在城裡過得多富裕,每次村裡人有什麼事,都要來找我幫忙,我真是苦不堪言。
  • 盧溝橋的獅子,真的數不清嗎?
    一句非常著名的歇後語—— 「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 對於這句話,不服者甚眾, 紛紛前來數獅子, 但絕大部分人均眼花繚亂無功而返, 有傳說稱,這些獅子是「活」的,深夜在橋面上亂跑,它們一直在變,所以才造成怎麼數也數不清的效果。
  • 古代有個人去親戚家裡喝茶,連說兩個好字,理由讓親戚哭笑不得
    話說古代有個鄉下人進城去拜訪親戚。城裡的親戚心想:「既然老家的親戚來了,就得好吃好喝招待啊。」於是就拿出了珍藏的用好茶來招待鄉下人。鄉下人喝了茶,連說了兩個好字:「好,好!」親戚聽了非常開心:「他是誇讚我的茶很好哩!」於是順口問道:「你覺得我茶什麼地方好呢,是說茶葉好,還是泉水好呢?」鄉下人回答說:「是茶的溫度剛剛好,不冷不熱,非常好。」聽到這句話,親戚真的是哭笑不得。
  • 黑洞 | 送你一份春節走親戚攻略:一圖讀懂親戚的正確關係
    享受過除夕的年夜飯,接下來就是數不清的聚會和拜年了。暗搓搓開始計算自己還能收多少紅包的同時,腦中卻閃現出每年走親戚時的尷尬場景。 爸爸:「快叫人,說新年快樂。」我:「……新年快樂……」(腦中開始高速運轉直至一片空白:這是誰?是我哪個姨還是哪個姑姑?)爸爸:「這孩子靦腆,叫姑姑。」我:
  • 老公家有「窮」親戚是什麼感受?惹不起躲不起,還甩不掉
    他們結婚之後,老家人的都覺得老公有出息了,不僅在城市安家,還娶了城裡姑娘。有什麼事,都找他幫忙,總覺得他在城裡,有數不完的人脈。到城裡找工作,為了省錢,也是住在他們家。時間長了,他們家都快成為老公親戚家的流動旅館。弟弟結婚的時候,他們幫忙買車買房又掏錢。妹妹結婚的時候,給陪嫁。就這,父母還不願意,覺得他們都到城裡生活了,還對弟弟妹妹那麼苛刻。
  • 連親戚朋友稱呼都能計算!
    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有數不清的親戚好友,直系親屬還好一點,該叫什麼能區分得清楚,那麼旁系親戚呢,或者是隔代、很疏遠的親戚呢?每當逢年過節,一大堆親戚串門拜年,幾十年沒聯繫的親戚突然出現在你的面前的時候,你真的知道該怎麼開口叫人嗎?
  • 窮親戚來求和珅謀差事,和珅讓他們「曬銀子」,半個月親戚全跑了
    於是就對這些親戚們說:最近公事繁忙,大家都別急,遠道而來都先住我家吧。之後幾天,和府管家劉全對這些親戚說道:各位親戚,我家老爺國事繁忙得不到空閒,家裡現在有點事懇請各位幫點忙,不知如何?就這樣,第三天劉全接著讓這夥人幫著曬銀子,之後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最終,這些親戚中終於有人經不住誘惑,私自偷走二十兩白銀。
  • 菏澤農村,為啥親戚混得越好越是指不上?反而窮親戚更靠得住!
    但如果誰家勞力不在家或生病了,親戚們也都會來幫忙,筆者記得我家那會,舅舅和表哥一到我家收麥子,都會來幫忙。大多數農村人在真趕上急需用錢的時候,還是拿不出錢,更多的還是要找親戚救助。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混得好的親戚幫忙,總是認為這些親戚家裡有閒錢,這樣既能在不耽誤他們自身用錢的情況下,就能解決自個的事。往往在真的上門求助後,很多農村人都會吃個閉門羹。而真正給予自己幫助反而是那些和自身差不多不怎麼有錢的親戚。越是混得好的親戚,越是指不上,窮親戚反而靠譜,為啥會這樣呢?
  • 英語手抄報:有親戚也不說
    農民一聽,轉身對驢對是兩耳光:城裡有親戚也不說一聲!
  • 接年長父母到城裡過年還是你回家團聚?因人而異,家庭團圓就好!
    每年春節臨近,在哪裡過年都是大家熱議的一個話題,接年長的父母到城裡過年還是你回家團聚?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讓人為難的問題,父母和子女渴望春節家庭團圓卻各有煩惱,因人而異,家庭團圓就好!贊成接父母到城裡過年的網友認為,年輕子女大多春節假期時間不長,一般7天左右,除去路上往返時間,真正在家的時間可能只有四天左右。如果父母來城裡過年,父母和子女就可以多些時間在一起,免了路途奔波,年輕人也可以真正享受家庭團圓的樂趣。另外年長的父母大多已經退休,沒有時間限制,他們可以選擇在城裡住一周或一兩個月都沒問題。
  • 老公買房後,婆家親戚經常來借住,父親出了個主意,他們再也不來
    買房後,婆婆的親戚總是來住,我父親給我出了個主意,他們再也不會來了!本來大家住新房都是一件開心的事,但是自從她買了房子,我的婆婆就一直喜歡安排她農村的親戚住在我們家。來城裡看病的要留在我們這裡,來城裡出差的也要留在我們這裡。連來玩的人都會留在我們家,每次都會專門打電話給我,讓我招待別人。買房後,婆婆的親戚總是來住。我父親有個主意。他們再也不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