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 張文
春節剛過,四川蒼溪縣岫雲村的村民們又忙活開了:大家忙著把自家的雞蛋、蔬菜等生態農產品裝成箱、搬上車,看著一車車貨物運出大山,新一年的收入有了盼頭,村民們個個臉上綻開笑容。
岫雲村地處川北山區,村民不足千人,且一多半常年外出務工。2013年以前,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屬極貧困村。「全村森林覆蓋率近60%,植被豐富,生態環境好,為何不靠山吃山?」以優勢生態環境彌補青壯年勞動力流失、自然經濟佔主導的缺陷,成為岫雲村黨支部的求變思路。
2014年2月,岫雲村黨支部開展「遠山結親」行動,先後與成都等地的企業、社區黨組織結親,促成山外的「親戚」來村裡「認親」,探索出一條農村黨組織帶領群眾致富的實路。
城鄉結親,「農家來了城裡親戚」
「結親」的想法,源於一個電話。「上次你送的土雞蛋,我兒子特別愛吃,能不能跟鄉親們收一些賣給我?」2013年底,村支書李君接到外地朋友的電話,讓他幫忙收購一些本村的土雞蛋,「只要質量好,價格貴點沒關係。」
李君被一語點醒:村裡的農業生產採用傳統方式,家禽均是小規模散養,這不就是最大的「賣點」嗎?很快,村支部擬定「遠山結親」計劃,到成都等城市的社區基層「尋親」,開拓綠色農產品的市場資源。「我們山裡人進城,兩眼一抹黑,誰都不認識,只能靠黨組織找『親戚』。」李君告訴記者,雖然他對村裡的農產品質量信心十足,但總不能沿街叫賣吧?情急之下,他徑直來到幾個規模較大的居民社區,找黨支部幫忙。
令李君大喜過望的是,社區黨支部紛紛對他的提議表示出極大的熱情。成都市新都區社區支書李勇航表態,社區支部願與岫雲村支部「結親」,幫助村裡把綠色農產品賣進社區。
就這樣,岫雲村的「城裡親戚」多了起來,社區黨支部和村支部共同組織有意願的居民到村裡參觀考察,很多居民當場提議和農戶「結對子」,對固定農戶家的雞蛋、土雞等農產品定期購買。去年4月,來自成都、西安等地的數十個家庭組團來到岫雲村,認購了村裡20多戶農家的土雞蛋、年豬和菜籽油等農產品,農戶戶均增收近3000元。
為加強村民與「城裡親戚」的聯繫,村黨支部定期與結親社區溝通村裡的情況,加深與「城市親戚」的感情,逢年過節,村民們也會和結對的「親戚」們互致問候。「親幫親,戚幫戚,我們脫貧靠城裡!」村民們常這樣說。
農企結親,生態農業旺起來
城鄉結親讓大批農戶有了「城裡親戚」,但逐家逐戶結親的效率太慢,沒被納入結對範疇的農戶心裡失落感強,而結對農戶的產品配送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小農經濟規模小,但農產品可以品牌化、專業化。」為破解困局,村黨支部決定成立合作社。
去年6月,岫雲生態農產品合作社成立了,註冊「岫雲」牌商標,引導全村260多戶農戶加入,成立生態土雞、年豬、綠色糧油等專業協會8個,完成了生態農產品的集約化管理。「有了合作社,貨源就有了保障。」為拓展市場,李君和幾名支部成員再次走上「結親」之路,不過這一次,他們把目標對準了農產品企業。
縣委組織部牽頭協調,事情很快有了著落:村民的「親戚」中又有了新成員:大型超市、農產品加工廠……在李君看來,農企對接,讓村裡的生態農業真正地走出了大山。
目前,合作社已與30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大型超市結親,去年共銷售綠色大米50多噸,新鮮果蔬70餘噸,土雞蛋6萬餘枚,生態家禽家畜肉超過80噸,交易總額達500多萬元,全村戶均增收4000多元。
幹群結親,農村發展聚人心
「農家年豬受歡迎,是因為不打藥不餵飼料,完全綠色養殖。」53歲的村民王子蘭一家養了4頭豬,「不餵飼料長得慢,但只要用了工業飼料,就壞了規矩了。」儘管純綠色的養殖方式很吃力,但王子蘭和其他村民從未想過偷偷靠飼料給年豬促肥。
對村民們形成約束力的,是村支部建立的《誠信道德檔案》。「合作社的規模大,如果沒有約束機制,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容易受到破壞。」李君告訴記者,村黨支部建立了以家庭基本情況、產業情況、有無違規生產操作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戶《誠信道德檔案》,並號召全村黨員帶頭約束自己,絕不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利益而丟掉村裡的綠色無公害傳統。
在合作社的引導下,村裡28名黨員與全村的農戶也結了親:黨員不僅在生產方面發揮先鋒帶頭作用,而且依託黨員遠程教育平臺,組建了「遠山結親網」,將農戶誠信道德檔案及生產情況上傳網頁,讓城裡的「親戚」們能實時查看到綠色農產品生產過程。「遠山結親給村裡引來了致富路,誠信檔案又幫村民樹立了道德觀。」村委會主任趙登偉告訴記者,如今,村裡打架鬥毆、鄰裡糾紛、賭博偷盜等不良現象和行為大量減少。在岫雲村的帶動下,蒼溪縣已有600多個村建立了《誠信道德檔案》,信訪量下降達81%。去年,僅岫雲村便有13名村民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原載2015年4月7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