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
這可以從張愛玲的性格分析,張本身是虛榮的,名利享樂哪個也不能少,張愛玲還曾對弟弟說,一個人假使沒有什麼特長,最好是做得特別,可以引人注意。我認為與其做一個平庸的人過一輩子清閒生活,終其一生,默默無聞,不如做一個特別的人,做點特別的事,大家都曉得有這麼一個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壞,但名氣總歸有了。
柯靈曾勸她不要在有日本背景的《雜誌》上發文章,但張愛玲還是選擇了《雜誌》,只因它的名氣、影響、財力最大,出名更容易。在出《傳奇》初版本時,柯靈又勸她不要著急發表,「等河清海晏之時」,「以她的才華,不愁不見知於世,希望她靜待時機,不要急於求成。」然而她的回信很坦率,說她的主張是趁熱打鐵。
1943年,23歲的張愛玲在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上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後,一鳴驚人。此次,她一發不可收拾,在兩年的時間裡,在當時著名的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她一生中所有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幾十篇,如小說《茉莉香片》《傾城之戀》《金鎖記》,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戲及其他》等。她死後,她的書永遠地留了下來。
我自22歲一戰成名,到現在已經18年了。在這18年裡,我的粉絲們越來越多,他們走進我的生活。最多的時候,一天到店裡聊天的人有20多人。生意非常好,商場的商戶們都說,你生意怪好。他們都嫉妒我。同樣的生意,人家都不賺錢,我能賺到錢。同樣的生意,人家幹不了,我就能幹了。我的位置不好,我最開始在3038的時候,那個位置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幹起來,但是我當時經營的時候,生意就非常好。每來人來人往。我當時剛畢業,見到人害怕。後來改成櫃檯,來聊天的人都站著。總算好一些了。我可以做點我想做的事情。但是,看到他們都一夥一夥地來櫃檯看我,我還是有點害怕。
最好早一點努力,才能早一點獲得自己想要的。就拿現在的娛樂圈來說,確實有很多年少成名的人,尤其是那些男團和女團,二十出頭就已經被全國人知曉。對他們今後的發展來說,雖然不能完全確定是不是好事,但是在自己最好的年紀時站在最璀璨的舞臺上,確實是很多人的夢想。不光出名要趁早,很多事情都要趁早。
還沒上學的時候看到別人騎著單車瀟灑的穿行在林間小道,被風吹起的衣角,挾著風聲輕輕飄舞,覺得那應該是世間最美妙的事情了,羨慕,崇拜,甚至著迷,只希望自己能快快長大,快點享受在微風中騎著單車羨煞旁人的感覺。後來看別人騎的次數多了,那種感覺也漸漸變淡不及當初那麼濃鬱了,再後來等自己學會的時候,當初那麼強烈的願望已經耗去了一大半。小時候特別羨慕別的小朋友有毛絨玩具,做夢都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個,那個小小的願望實現時我已經脫離了童真的年齡,所以已經感覺不到它帶給我的喜悅了。
上初中的時候,課外讀物比較匱乏,鎮上沒有書店,班裡同學買了新書也視為珍寶,有一堆人等著借閱,能借到已然不易,還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歸還,自然看不盡興。現在相比於以前,圖書資源多的有些奢侈,圖書館,網絡,時不時來個書展,也能力去選購自己喜歡的圖書了,可是怎麼也找不到當初那麼純粹的心情了,那麼迫切的渴望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消失不見了。
雖然隨著閱歷的增多視野的開闊,當初好奇的很多東西都會變得見怪不怪,不再能激起內心的強烈渴望,這是成長中總要去經歷的。但如果當初在你最想要的時候就能得到,那種快樂是不是更痛快一些,是不是就不會有太多的遺憾了。
很多事情都要趁早,晚了就來不及了,即使最終等到了心境也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