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今年春節,說啥我也要回家陪老媽

2020-11-21 騰訊網

「大年三十的火,正月十五的燈,出嫁的閨女看了不行!」

聽我說春節準備回去陪老媽過年,孩他爸輕聲提醒道。

在我們安徽老家,向來有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的說法,指的是女兒會帶走娘家的「紅運」,遭致娘家人埋怨。四鄉八鄰對此十分在意,有誰膽敢破例,必會飽受白眼。

結婚十多年來,我一直恪守著家鄉風俗,每逢春節,只好用寄年貨和打電話來表達對父母的想念。

今年元旦前夕,哥哥急電告知,父親快不行了!

等我趕回娘家,父親已經奄奄一息。父親強撐著最後一口氣,也許便是在等著我這個遠嫁他鄉的女兒吧。

聽到我的呼喚,父親面無表情,只輕輕動了動手指。我趕緊握住父親右手,急切喊道:「爸,我回來了!爸,你聽見我說話了嗎?」父親指頭上隱約傳來一抹微力,似乎在作回應。

之後,父親手上的餘溫漸漸退去。那一刻,我才感到情況多麼嚴重,這意味著我將永遠失去他嗎?從今往後,我是不是再也沒有「爸爸」可叫了?

嗓子哭啞了,淚水流幹了,雙膝跪得麻木了,可是一切都無濟於事。父親的腳步漸行漸遠,最後消失在山頭的幾抔黃土裡。

父親走了,母親卻比以前更加忙碌起來。

面對父親留下的一大堆衣物,母親本想挑些成色較新的,送給村裡其他老人穿。想了想,卻又全部疊起來,整整齊齊地碼放在衣櫃裡。一轉眼,又見她把那些衣服倒騰到床上,一件件重新理開,重新摺疊。

吃飯時,母親叫把方桌的上席空出來,照常擺上碗筷,讓我招呼爸爸來吃。

父親病中用過的暖手寶,母親叫我找來酒精,擦拭乾淨,灌了開水。實在找不到什麼事做了,母親便捧著這個取暖寶,反覆摩挲著,仿佛給她帶來溫熱的,是父親筋骨凸顯的雙手。

更多時候,母親坐在那裡發愣。我們做兒女的叫她時,往往要叫上兩三聲,她才回過神來答應。

我知道,母親這是在艱難地開始適應丟了老伴的日子。

離春節還有20來天。家中有不少事等著回去處理。給父親燒完頭七,我告訴母親,準備回南京去。

母親伸出手,撣了撣我肩頭幾絲並不存在的草屑,說道:「回去吧妮兒,別擔心媽!」

母親努力想擠出一絲笑,整張臉卻不配合,映現的反倒是哭一樣的表情。

我像小時候一樣,把雙手搭在母親肩上,佯裝撒嬌地說:「妮兒回去忙完事情,再回來陪媽媽過年!」

母親聽了,耷下臉說:「誰要你回來呀!大年三十的火……」

不待母親說完,我便捂住了她的嘴。這時,母親居然露出一絲笑來。父親去世後,母親第一次臉上有了暖色。

回到南京後,我每天晚上都給母親打去電話,除了問候母親,便是嘮叨自己一天下來做了些啥。就像小時候放了學,一路給來接我的母親講當天在學校經歷的事。

母親慢慢又找到了當娘的感覺,總是在電話裡提醒我留心這、注意那。我時不時嗲著聲音來句:「知道了,媽——」母親聽了也不介意,接著又說開了我出嫁前的這不對、那不是。

近幾日,我見縫插針抽出時間,給母親買了衣褲鞋帽,還有一大堆滋補品和地方特色小吃。昨晚,老公帶回一條香菸,說是給他大舅哥帶回去。

我在電話裡告訴哥哥,準備回老家陪母親過年。哥哥爽快得出我意料,說:「回來吧,別管那麼多,咱媽需要你!」

是啊,是母親需要我的時候了!

母親已經七十高齡。我多麼希望陪她的時間能多一些,再多一些。我知道,只有陪伴,才是我對母親最深情的告白!

感覺裡,這次的年比以前慢了許多。我的心,早已飛到了母親身邊!(講述人:鞍山小妮)

(微信公眾號「故事小哥」同步發表)

原創聲明:

本文系企鵝號「故事小哥」推出的原創文章。作者轉業軍人出身,當過記者編輯,發過詩歌散文,作品散見於各類報刊,入選數種文集,現為地區作協會員。

相關焦點

  • 「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十年後,弟弟的一句話道出真相
    在女人眼裡,現在都是新時代了,當然不能按老黃曆過日子,過年就得輪著來,今年在婆家過,明年在娘家過,這樣對雙方都公平,皆大歡喜。從所謂傳統的角度講,男人的話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女人出嫁了,可以說是男方家的人,自然,過年就得按照男方的習俗來。可從公平的角度考慮,女人的話也無可挑剔。
  • 在家鄉大同過年有個習俗: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
    在我的家鄉山西省大同市,也就是以前雁北地區,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過年有一個習俗:嫁出去的女兒是不能回娘家過年的,尤其是家裡有兄弟的,以前人們認為出嫁的女兒在娘家過年對自己的哥哥或弟弟不好!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仕途,甚至是生命!
  • 已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嗎?都是謠言!
    古代社會把嫁出去的女兒比喻成潑出去的水。認為女子出嫁之後就是外姓人家的人了,不會像兒子那樣承接香火,為娘家創造價值。女孩雖然也是父母的親生骨肉,但出嫁之後,儘管表面上還保留著固有的血緣關係,但實際上卻由親密漸漸走向疏遠,像水一樣已經潑出門外了。封建禮教要求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
  • 春節習俗:已婚女不能回娘家過年‖生兩個女兒最幸福?
    作者:一品子衿朋友A,山西人,今年離婚了,她說「今年過年,我無家可歸!」朋友老家有個講究,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朋友離婚前住的是丈夫全款買的房子,離婚後住在公司宿舍,公司放假,宿舍樓要關門,因為老家的講究,娘家不肯收留她,她只能選擇「流浪去遠方」,一個人過這個團圓佳節。
  • 大年三十,為什麼不讓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過年呢?
    一年又一年,馬上就到春節了!在北方農村流傳著很多口頭禪俗語,在大年三十這麼一天,現在小孩基本都不知道,年長的父母都不會讓自己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即使女兒不懂,可能父母也說讓其早早回家,就是三十晚上無外人!在向和村子的老人學習取經才知道,老人們其實說的原話是:三十晚上吃餃子,無外人。
  • 各地春節奇葩年俗 出嫁閨女不能在娘家過除夕
    原標題:各地春節奇葩年俗 出嫁閨女不能在娘家過除夕  新春佳節,親友團聚,原本是合家歡樂的節日,但一些「奇葩」年俗卻讓網友忍不住「吐槽」。  閨女不能在娘家過年  「本來想陪老媽過個年,可在除夕那天被『趕』出門了。」張女士喪偶多年,僅有的一個女兒在國外留學。
  • 我是婆婆,想讓遠嫁的女兒回娘家過年,卻被兒媳婦拒絕了
    元旦即將來臨,意味著春節也不遠了。假如你是個兒媳婦,丈夫有個妹妹,遠嫁他鄉。如果婆婆和你商量,你小姑子想今年回家來過春節,你怎麼辦。某視頻裡有位女士說「我直接否決了」,評論裡沸騰了。有人指責她:出嫁了就不能回家了嗎?難道你也不回娘家嗎?
  • 出嫁的女兒,可以在娘家過年嗎?
    通常的情況是,約定俗成,把春節期間的某一天,一般是把大年初四或者初六,作為出嫁的女兒回家省親探望的特定的日子。據媒體報導,現在有些小夫妻,到了過春節的時候,就會為到底回哪一方的父母家過年而發生爭執。丈夫認為,回婆家過年是天經地義的,如果不能帶著老婆孩子回家過年,就會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在家人和親戚朋友面前,覺得抬不起頭。
  • 「弟弟結婚後,離異的我無家可歸」:嫁了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
    文|微微笑了01-不能回娘家過年?快過年了,鐘聲響起歸家的訊號。到底到誰家過年,應該怎麼過,引發熱議。一個離婚了女人,在大年三十夜,沒有了婆家,娘家也不能回,從此無家可歸。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家過年的」顧忌,破壞了肖麗原本以為和睦的家庭。她以為她的娘家,一直是她的歸處以及依靠,沒想到這一切卻在大年三十夜破滅了。
  • 出嫁的女兒不能娘回家過年的由來
    在古時候有一個偏遠的山村裡,有其中一戶人家經營著一所藥鋪生意挺不錯,也還算是個富貴人家,老人有幾個姑娘就是沒有兒子,所以嫁出去的姑娘們逢年過節他都要叫回來一起過,一是家人團聚熱鬧熱鬧,二是因為此舉能讓上上下下的村民們羨慕不已因為有的窮人自己都揭不開鍋,肯定不願再讓姑娘姑爺一起來過節
  • 俗語「出嫁女年三十不看娘家燈」,女兒真的不宜回娘家過年嗎?
    「出嫁女年三十不看娘家燈」這句話放在過去是一種傳統,是「男尊女卑」時代的產物,還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放在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沒那麼在意,不過新出嫁的新娘子第一年除夕還是不會回娘家待著的。在過去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兒出嫁就是外人了,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在新年的除夕和初一是萬萬不可回娘家過的,而且年三十看到娘家的燈火,在老輩人眼裡更是不吉利的象徵,會導致娘家破財的。不是有句老話叫「過一個冬死一個公,過一個年去一石田」,可見在古時候人們還是很信這個的,冬至或者年三十回娘家對雙方家庭都不好。
  • 父母迷信「除夕不能回娘家」 女兒帶孩子住賓館
    調查  家住山西晉中的詹女士今年春節過得很不爽,本來應該合家團圓的春節,卻因「除夕不能回娘家」的陋習,離婚的她帶著孩子在賓館過了一個除夕。記者採訪發現,一些過年老習俗不但沒能增加年味兒,卻給很多人帶來了煩惱。  >>陋習一:除夕不能回娘家  家住山西晉中市的詹女士去年離婚後帶著3歲的兒子回娘家與父母住在一起。「按老家的風俗,女兒不能在娘家過年。父母雖沒把話挑明,但還是希望我能過了初一再回家。」大年三十,詹女士帶著孩子住進了賓館。
  • 你會陪遠嫁的妻子回娘家過年嗎?我採訪了5個已婚男人
    我事先問了母親,能不能在娘家過年?母親說,這要是遠嫁還能在家過年,婆家那麼近你不回去,人家會說的。心裡一陣悲涼感和無奈襲來。「你都已經有自己的家了,哪還有在家過年的理」。聽母親這樣說,我鼻子有點酸了。是不是結了婚的女人,就不能在娘家過年了?
  • 「媽,過年別讓我姐住酒店了」「兒啊,離婚女人不能回娘家過年」
    有的人會討厭過年,也是因為在過年的時候要講的規矩很多。譬如:大年初一不能掃地,大年初三不能到別人家串門,更離譜的要屬,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倘若是回娘家過年會斷了娘家兄弟的財路。我不知道這些「無釐頭」的說法是怎麼來的,本以為女兒不回娘家過年主要是因為有婆家,誰知道有的娘家是根本不歡迎女兒回去。
  • 除夕不能回娘家? 那些不合時宜的春節習俗
    新華網太原2月5日電(記者王井懷 孫亮全)寫春聯、貼門神、包餃子、舞獅子……這些傳承千年的春節習俗,烘託出濃濃的節日氣氛,傳遞著春節特有的溫情。然而記者發現,還有一些過年老習俗並不能增添年味兒,反而徒增煩惱。專家認為,像女兒不準回娘家過除夕、初五不許走親戚、正月裡不能理髮、農村賭博等以前很多地區春節的「傳統習俗」,顯得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節拍,也應早日「辭舊迎新」。
  • 今年在誰家過年,回娘家還是回婆家?
    今年在誰家過年,回娘家還是回婆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回家過年,一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吃年夜飯守歲是春節習俗,也體現了中國人重視家庭孝老愛親的傳統。隨著時代發展,很多人對過年有了新的理解和過法,同時,很多雙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也在考驗著小兩口解決「除夕在誰家過年難題」的能力。一家一年、兩家齊聚、旅遊過年已經蔚然成風。回誰家過年?怎麼過年?是每逢春節都被反覆爭論的問題。一家一年 都是父母都要管「我的解決方案是一家一年!」
  • 遠嫁的女兒過年到底回娘家,還是回婆家?
    >過年,本該是闔家歡樂的日子但是由於女兒出嫁之後,就很難再回娘家過年特別是懷孕之後的媽媽們回娘家可以找尋到自己當女兒的感覺,回婆家只能看著老公家闔家歡樂,在婆婆眼裡我也永遠是個外人」每年父母都會以前打電話給她,問她什麼時候回來,今年,她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回去陪陪父母可是她丈夫不同意「你見過誰家媳婦年三十不在家裡幫忙跑回娘家過年的
  • 春節習俗:為何出嫁女兒要正月初二回娘家,初一、初三不行嗎?
    春節習俗:為什麼出嫁女兒要正月初二回娘家,初一、初三不行嗎?文/農夫也瘋狂俗話說「百節年為首」,春節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其自古以來就很受中國人重視。而每年到了春節的時候,就不得不說一下春節期間的一些習俗了。雖然在今天大多數的老規矩不像過去一樣受重視了,很多的年輕人也普遍是百無禁忌了,但是有些老規矩依然還是有很多的人在遵守,比如在正月初二這天很多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在大年初二這天出嫁的女兒會和丈夫、兒女一起回娘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及兄弟。那為什麼一定要正月初二回娘家呢?初一、初三不行嗎?
  • 農村習俗:女兒不能在娘家坐月子,不能回娘家過年,夫妻不能同房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外嫁女和娘家人的習俗,不知道你們老家有沒有這些奇奇怪怪的習俗呢?一起來看看吧!回娘家不能和丈夫同房不知道大家老家有沒有這種習俗,在我老家貴州就有。嫁得近的還好,隨時可以回家,也可以在婆家過年,初二再去娘家,但對於一些嫁的比較遠的女人來說,就很麻煩。難得回一趟家,過年期間交通又麻煩,提前回到家還不能一起過年,初二才能回家,想想都覺得可憐。
  • 遠嫁的女兒,要回娘家過年,需要滿足這三點
    前段時間,曉琪問媛媛說:「你什麼時候回家過年?」 媛媛說:「時間還沒確定,我等我姑媽一家,他們回去的時候路過把我帶上。」 曉琪問了媛媛一個問題:「為什麼你姑媽每年都回來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