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年輕的夫妻回婆家還是娘家過年,是一個容易引發夫妻矛盾的話題。
在男人的眼裡,女人嫁給自己,就是自己家的人了,在婆家過年天經地義。再說了,在婆家過年也是傳統風俗,除夕一家人吃了團圓飯,到大年初二就上娘家,給嶽父嶽母拜年,也不失禮節。
在女人眼裡,現在都是新時代了,當然不能按老黃曆過日子,過年就得輪著來,今年在婆家過,明年在娘家過,這樣對雙方都公平,皆大歡喜。
從所謂傳統的角度講,男人的話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女人出嫁了,可以說是男方家的人,自然,過年就得按照男方的習俗來。
可從公平的角度考慮,女人的話也無可挑剔。畢竟現在不是封建社會,就算女兒嫁出去了,還是父母眼裡的寶貝。再說,夫妻結婚了,往往是獨立組建家庭,夫妻倆獨立生活,不跟娘家人在一起,也不跟婆婆居住,好不容易到過年,就不能光跟婆家人團聚,而拒絕去娘家過年。
而且,現在的80後夫妻大多出身於獨生子女家庭,如果男人堅持在婆家過年,很容易讓妻子感到心寒,覺得男人不體諒自己的父母。畢竟,妻子的父母也希望女兒能陪在自己身邊,一家人大團圓。
在我看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夫妻輪流回各自家過年,彰顯了公平,也體現了對彼此的尊重,又照顧了雙方老人。如果有特殊情況,可以再具體商量。不過,不管出現什麼情況,都要兼顧夫妻雙方的感受,要充分尊重雙方的老人,不能偏袒任何一方,讓某方老人飽受思念子女之苦。
不過,輪流過年說起來容易,操作起來卻不那麼順利。一方面,有些男人覺得在娘家過年不自在,找機會就挑妻子的毛病,大過年的讓人心裡添堵。另一方面,有些父母不同意女兒回家過年,說是「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讓小夫妻沒機會為這件事吵架。
當年遠嫁時,劉玲玲的母親就是這麼對女兒說的,「你婆家離我們幾千裡遠,回一趟不容易,你就安心跟老公過日子,別惦記我們,特別是過年,別想著回娘家,更不要為這事跟老公吵架,咱們這地方,嫁出去的女兒不讓回家過年的。」
劉玲玲一愣,她以前從來沒聽母親提起過,怎麼嫁出去的女兒就不能回娘家過年呢?當時她還特別委屈,一個勁地跟母親說,「媽,你這是老封建,我想回家過年,我就回來,你可不許把我擋在門外。」
母親嘆口氣,沒說什麼。轉過身,給女兒準備了好幾袋家鄉特產,又交給她一張卡,「女兒,想吃什麼了,就給媽打電話,我給你寄。這張卡裡有五萬塊錢,你自個留著,以防萬一。」
帶著對家的依戀和不舍,更帶著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期盼,劉玲玲踏上了開往千裡之外的列車。那時她壓根不會想到,此去一別,竟然是十年。
美好的愛情落地在柴米油鹽裡,婚姻生活便宣告開始了,劉玲玲也開始體驗到生活的艱辛。
丈夫張亮家境貧寒,給不了小夫妻什麼扶持,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劉玲玲把母親給的5萬塊錢拿出來,用於家庭開銷。而母親給這筆錢的初衷,是讓她自己用的。沒辦法,誰叫她愛情大過天呢,自己身上有錢,當然得拿出來給丈夫用了。
可5萬塊錢無異於杯水車薪,他們的生活很是捉襟見肘。那幾年,劉玲玲每天想的就是怎麼省錢,怎麼賺錢,怎麼才能把一分錢掰成兩分花,婚姻的瑣碎早已磨平了戀愛時的浪漫,丈夫的缺點也開始顯露。
比如說,特別大男子主義,說話做事說一不二,就連家裡的大事,事關夫妻二人的,都不跟她商量,直接就做決定了。
就說半年錢,張亮決定辭職自主創業,這麼大的事,和劉玲玲說一聲,是應該的,畢竟辭職是大事,萬一沒和下一份工作銜接好,那意味沒有收入,沒收入就無法維持家庭的開支。更何況,張亮還是要創業,還得準備創業資金。
可張亮硬是自己做了決定,直接通知了劉玲玲,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劉玲玲自然是不滿的,覺得張亮不尊重自己,沒把自己當一家人看待,張亮則認為劉玲玲不支持自己的夢想,是個拖後腿的女人,兩人為這事冷戰了足足一個月,大傷夫妻感情。
劉玲玲體會不到婚姻生活的美好,又無法完全適應異地他鄉的生活,就特別思念自己的故鄉,特別想念父母。她總是隔三差五打電話,可又不敢說自己嫁得不好,畢竟當初是自己執意要嫁的,只能藉口說,是想念家鄉的美食了,讓母親多寄點過來。
特別是過年的時候,劉玲玲心裡更不是滋味。她看著張亮和公婆一起包餃子,愉快地談笑,自己則像個局外人般,無比落寞。這個時候,她特別想自己的父母,特別想和家人吃一餐團圓飯。
可母親早說了,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家過年。再說了,就算能回家過年,這一路的路費、回娘家開銷什麼的,得大幾千,哪裡有錢呢。
日子在一天天過去,劉玲玲的孩子出生了,是個女兒,他們的生活負擔更重了。張亮說是創業,只見著他把錢花出去,欠下一屁股債,卻從來沒見拿一分錢回來。為了養家,劉玲玲一天打兩份工,忙得像個陀螺般打轉,累得連給母親打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了。
甚至到了過年了,她想著自己不能回去,就跟老公商量,給自己的父母寄點年貨回去,可沒想到,老公竟然說,「家裡都窮成這樣了,你父母也不差你這幾個錢,寄什麼寄,還不如給我買包煙抽。」
聽罷丈夫的話,劉玲玲嚎啕大哭,她沒想到,自己當年那麼中意的男人,竟然說出了如此絕情的話。不要說回去過年了,竟然給父母買點年貨還阻攔,這樣的男人是多麼自私。
劉玲玲太憤怒了,既然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舒服,她跟他吵,跟他鬧,家裡經常硝煙瀰漫,五歲的女兒在旁邊看著,嚇得哇哇大哭。
對於劉玲玲來說,丈夫不賺錢養家,反倒欠下一屁股債,她要承受巨大的生活壓力,還得不到丈夫的關愛和照顧,自然內心有無法宣洩的怒火,她多麼希望,自己有娘家人可以依傍,多麼希望能撲在母親懷裡痛哭一場。
可是,她回不去。她沒錢回去,更沒臉回去,就算沒有母親那句「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的話,她也回不去。
她只能一個人抗住所有的壓力,咬緊牙關,在和丈夫的打打鬧鬧中,在雞飛狗跳的日常生活中,艱難地把日子過下去。
女兒八歲那年,劉玲玲發現丈夫出軌了。是的,那個一無是處的丈夫,竟然和牌場上的寡婦好上了,兩人當著劉玲玲的面調情,絲毫不把她放在眼裡。「這女人沒娘家人給她撐腰,她不敢跟我離婚,怕什麼。」丈夫似乎早已看穿了劉玲玲的懦弱,才如此欺負她。
就這樣,丈夫公然過起離了家外有家的生活,每天和寡婦在一起,卻讓劉玲玲幫他還債,她若拒絕,他就開始打她。自然,論打架,劉玲玲是打不過丈夫的。
女兒九歲那年,離過年還有半個月,承受不住壓力的劉玲玲,哭著給母親打了通電話,訴說了自己的委屈,還表示自己再也不想活了。
母親在那邊讓她不要幹傻事,並讓兒子趕緊過去探望姐姐。第二天晚上,當弟弟出現在家門口,劉玲玲崩潰了,哭著讓弟弟帶她回家,她再也不要聽「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家」這樣的話。
「姐,你還真信媽說的那句話,嫁出去的女兒當然能回家過年,媽是看你遠嫁,擔心你回來一趟不容易,又怕你因為過年和老公生矛盾,影響夫妻感情,所以才說了這麼句話。」
原來啊,母親不是拿所謂的傳統拒絕她回娘家,而是為了讓她能安心和了丈夫過日子,不因這些事要丈夫吵架,更是為了讓她在婆家能被待見。
「姐,媽媽可想你了,經常偷偷抹眼淚,又不敢告訴你,有幾次做夢夢到你,都哭得不能自已。跟我回去吧,媽媽每年都等著你回家呢。」
劉玲玲擦乾臉上的淚水,收拾了行李,帶上女兒,回家。那一刻,她的心從未如此安定,也從未如此有力量。有了娘家,有了媽媽,她再也不怕了。
一句「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原以為是母親的無情,背後竟然飽含母親的良苦用心,是一個母親為遠嫁女兒想到的最能讓她安心過日子的藉口,不跟丈夫為回娘家之事起衝突的方式了。
《戰國策》裡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劉玲玲的母親就是這樣為女兒打算的好母親,希望女兒的婚姻幸福美滿,沒有遠嫁的孤苦無依,更不會被丈夫冷落折磨。可遺憾的是,母親的願望落空了,女兒在異地他鄉,過得很悲慘,有苦不能言,只能任由他人欺負。
要是母親能早點知道女兒的現狀,相信她會更早把她接回身邊,讓她享受到娘家的關愛,讓女婿不敢那麼肆無忌憚。
有些時候,當父母的真的不要那麼懂事,對子女有什麼需求,應該向他們直接表達,而不是埋在心裡,甚至犧牲自己的訴求。很多時候,你的需求對子女是一種幸福,能夠照顧你的需求更是子女的榮幸。
願天下的父母和子女,都能聚集在一起,吃團圓飯,說知己話,過幸福年。
今日話題:今年你是回婆家還是娘家過年呢?歡迎留言討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