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龍馭上賓,朕哀慟號呼,實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遺詔,朕聞之驚慟,皆僕於地。誠親王等向朕叩首,勸朕節哀。朕始強起辦理大事。——《大義覺迷錄》
雍正八年,趁著「曾靜逆反案」的時機,雍正皇帝親撰《大義覺迷錄》,對外界所傳「弒君傳位」、「逼殺生母」、「弒兄殺弟」等諸多罵名予以了正面回應。在談及「康雍皇權更迭」的詳細過程時,雍正皇帝刻意強調了第一個向自己磕頭稱臣的皇室兄弟——康熙帝皇三子胤祉。
為何專門強調皇三子胤祉對自己的認可態度?
康熙四十七年,皇長子胤褆被康熙皇帝下令「削爵、圈禁」;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廢,被永遠圈禁於鹹安宮。此時的皇三子胤祉,已經成為眾皇子事實上的「老大哥」,他對雍正皇帝的支持與否幾乎能夠左右當時混亂的局面,直接影響其餘皇子對雍正皇權的認可程度。
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皇三子胤祉還應該是雍正皇帝的「擁立功臣」。
只是,這位「擁立功臣」在雍正朝有落得何種結局呢?
《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記載了皇三子胤祉的最終結局:
雍正八年,上命奪爵,禁景山永安亭,聽家屬與偕,弘晟仍禁宗人府。十年閏五月,薨,視郡王例殯葬。乾隆二年,追諡。
康熙四十七年,皇三子胤祉雖然舉報皇長子胤褆「魘鎮太子及諸皇子」,而將皇長子一舉扳倒,但在康熙五十一年,皇三子胤祉見奪嫡形勢太過混亂就主動退出了奪嫡之爭。再加上雍正皇帝繼位之初,皇三子胤祉率先「叩頭稱臣」的識相表現,即使不被雍正皇帝感恩,就不至於落得被「圈禁至死」的悲涼局面吧?
是皇三子胤祉果真犯了錯,還是雍正皇帝本就嗜殺成性,再或者這個看似淡漠明志、一心編書的散淡皇子本就是雍正皇帝當初最大的威脅?
首先,我們來看下皇三子胤祉到底有沒有犯錯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雍正皇帝登基以後,便命胤祉前往景陵守陵,說實話這並不是對待「功臣」該有的態度;雍正二年,因為胤祉的兒子弘晟犯錯,雍正皇帝又將弘晟「削世子爵位,貶為閒散宗室」。自此,皇三子胤祉和雍正皇帝之間的梁子算是結下了。
雍正六年,皇三子胤祉索賄事發,雍正皇帝召其御前奏對時,胤祉又和諸王公大臣發生了激烈爭吵,當然這肚子邪火肯定是衝著雍正皇帝來的。於是,雍正皇帝以其「無人臣之禮」為由,將其降爵為「郡王」,並將其罪歸於其子弘晟,將弘晟禁錮宗人府。
雍正八年二月,雍正皇帝復其「親王」爵位,可沒過兩個月,皇十三子胤祥病逝,皇三子胤祉又因為喪禮遲到、勿悲傷之情而觸怒了雍正皇帝。憑心而論,即使胤祉對雍正皇帝有意見,也不該表現在胤祥這樣一位「賢王」的葬禮上,更何況胤祥還是雍正皇帝恨不能捧在手心的「十三弟」。於是,雍正皇帝將新帳舊帳一塊搬了出來,將其削爵、圈禁,直到乾隆二年病逝。
就此來看,雍正皇帝雖然有做得不地道的地方,但皇三子胤祉「作死」表現,才是其被嚴懲的主要原因。
只是,雍正皇帝為何自登基便瞧不上這個唯一的兄長
皇三子胤祉,在康熙朝以何種形象存在?《清史稿》有一段話能夠直接說明:
四十六年三月,迎上幸其邸園,侍宴。嗣是,歲以為常,或一歲再幸。
性格孤僻,甚至有些偏執的雍正皇帝,為何能慢慢贏得康熙皇帝的認可?就是因為兩步棋:1、每逢諸皇子出現紛爭,雍正只是「坐山觀虎鬥」,絕不參與,而且始終以康熙皇帝的「龍體安泰為先念」,表現出自己「至誠至孝、無心奪嫡」的一面;2、在康熙皇帝逐漸被皇子奪嫡弄得心力交瘁的晚年時期,經常邀請其臨幸府邸,享受一下天倫之樂。
而這兩點最為關鍵的奪嫡辦法,雍正幾乎都是向皇三子胤祉學來的。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首次被廢,與太子胤礽交往密切的皇三子胤祉非但沒有獲罪,還得了康熙皇帝「從未慫其為惡」的積極評價;康熙五十一年,太子二次被廢,皇三子胤祉再被「賜銀五千兩」。另外,皇三子胤祉自幼「文採見長、騎射出眾」,乃係康熙皇帝諸皇子中發展最為全面、最為出色的一位。所以,康熙五十一年以後,皇三子胤祉雖然主動退出了奪嫡之爭,潛心編書、不問政事,但實際上他才是康熙皇帝最為傾心的皇位繼承人。
所以,康熙皇帝臨終之際,雍正真正擔心的並非遠在西北的皇十四子胤禵,也非坐鎮京城的皇八子胤禩,而是這個「扮豬吃老虎」的皇三子胤祉。但凡皇三子胤祉於康熙晚期拉攏幾個手握實權的武將,清朝的歷史恐怕就會徹底改寫。所以,才有了雍正皇帝剛一登基就命皇三子胤祉前往景陵守陵的結果。
再加上皇三子胤祉藉助編書的機會,結識並拉攏了一大幫有識之士,當代名仕,儼然成為了當時清流的領袖人物,左右著雍正朝的輿論導向。陳夢雷、周昌這些曾經歸於胤祉門下的名仕,一個個走到了雍正皇帝的對立面,皇三子胤祉這個主子會落得什麼下場,可想而知。
所以,皇三子胤祉這個看似無心奪嫡的閒散皇子,其實才是雍正皇帝當初最為強勁的政敵;進入雍正朝,他所代表的天下讀書人又成了影響雍正皇權穩固性的最大因素;再加上其子弘晟和他自己屢屢的作死行為,皇三子胤祉會落得「奪爵、圈禁」的下場也是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大義覺迷錄》、《清實錄·世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