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爭奪一直是影視劇中比較常見的劇情,為了權力不惜手足相殘的案例不斷在歷史中上演,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幹掉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最終成功登上帝位。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統治,自己當上了皇帝等等,而其中最有名的要數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事件。
康熙一生有35個兒子,除了未成年和早夭的,有9個符合爭儲條件,後期形成了兩個黨派,一個是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另一個是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但其實如果太子沒有被廢,可能結局會大不相同,1677年,康熙的第三個兒子胤祉出生,在他出生之前,他父親還有好幾個孩子,不過都夭折了,順利長大的有他和四弟胤禛。
康熙從小就開始培養胤祉,胤祉無論是騎射書法還是文學,在幾個皇子中都極為突出,他在父親面前那麼表現自己,倒不是為了皇位,畢竟皇位終究會是太子胤礽的,只是為了給父親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康熙很看好胤祉,待他去攻打噶爾丹的時候,就想要胤祉管理軍隊,因為出色的管理能力,胤祉被封為誠郡王。那個時候康熙不光提拔了胤祉,對其他兒子都進行了提拔,甚至還讓他們一一參與朝政。康熙的這個做法必定會引起爭奪戰,因為在當時那個社會形態下,只有太子才可以參與朝政,另外,康熙高估了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不是一個姓氏就可以情同手足。
兒子們一個個有了能力後,開始培養屬於自己的黨羽,或許一開始是為了防禦,可等到羽毛豐滿了,不滿足於自己的地位了,必然會踩著別人上位,而且都會想要取代太子,成為皇位候選人。通常情況下,把一個人搞垮肯定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太子胤礽就是被不正當手段搞下來的,其中還有一部分原因跟他自己有關係,自己太菜了,能力匹配不上地位,就被大家搞垮了。
1723年,雍正繼承了皇位,胤祉對他是絕對的維護,可是雍正卻要打壓他的勢力,不惜找出胤祉的錯誤讓他付出代價。幾年後,雍正又恢復了胤祉的親王身份,但這時發生了一件事,讓雍正決定把胤祉永遠囚禁起來,直到他死去。1730年5月,十三弟胤祥去世,雍正因悲傷過度吐血,但胤祉不僅在葬禮上沒有絲毫悲傷,甚至還來晚了,這讓雍正非常生氣,就剝奪了他的爵位,永遠的囚禁了起來。
胤祉被雍正徹底囚禁,一是只要胤祉的勢力還在,就對雍正有著威脅,即便對方只想讀書,但必須打壓他的勢力;二是在所有人把太子搞下來時,胤祉卻幫助太子胤礽恢復太子之位,眾人希望險些破滅,自然有人咽不下這口氣,日後定會找胤祉算帳,雍正上位後,就把胤祉給廢了;三是胤祉和太子的關係太好,本應該是太子繼位,結果雍正繼位,就怕胤祉日後強大起來對付自己,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以上種種原因,造就了雍正必須對胤祉下手,免除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