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昨落幕 女人的情慾與自省在妖嬈中綻放

2020-12-16 騰訊網

[導讀]在田沁鑫的解讀下,《青蛇》帶上了與小說原著和同名電影截然不同的氣質,呈現了意味深長的妖、人、佛三界的慾念和追求。劇中人的生活雖盤根錯節,各自的理想卻彼此獨立、精神世界永無交集。

■ 《青蛇》赴臺演出昨落幕

■ 10月參演上海國際藝術節

話劇《青蛇》劇照,秦海璐在其中扮演了時而妖媚時而冰冷的蛇精小青。 解飛 圖

由香港藝術節和上海國際藝術節聯合委約的話劇《青蛇》昨晚在臺北落幕。該劇根據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金馬影后」秦海璐與當紅小生辛柏青、董暢等主演,從8月9日起在臺灣兩廳院戲劇廳連演3場。金秋10月,《青蛇》將參演上海國際藝術節,並於10月16日至27日在滬演出10場。

《青蛇》是導演田沁鑫一部純粹女性視角的作品。田沁鑫此前一直強調,作為女性導演,她要做一部真正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而在《青蛇》舞臺上,田沁鑫挑戰了女性主流價值觀:小青執著於情慾,更像是絕大多數尋常女子的內心,而白蛇,則時刻壓抑著自己,是在社會主流價值觀中掙扎的女性……有評論稱這一部曾令田沁鑫徘徊、疑慮了近十年的劇目,最終卻成為其十年舞臺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在十年前《趙氏孤兒》悲愴的古典氣質與《趙平同學》等排練場戲劇的輕鬆戲謔間,田沁鑫以《青蛇》達到了兩種不同戲劇形式的融合與平衡。

舞美燈光音樂

表達東方禪意

適逢臺北藝術節與上海國際藝術節雙節同慶15周年,《青蛇》作為本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製作的重磅大戲前往臺北「祝賀演出」。不同於臺北藝術節今年主打以「青年」、「冒險」為主題的中小型劇場作品,《青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國際化大製作。田沁鑫的東方禪意表達依託於一批國際藝術家共同打造的舞臺得以呈現——德國舞美設計師穆爾以江南民居「版築泥牆」為靈感,在舞臺上築建了高9米、寬14米的三面高牆,在極盡寫意色彩的高牆之上,嵌築著江南的亭臺;舞臺前長20米、寬4米的水池中,波光粼粼的水面氤氳著妖嬈與清冽並存的氣息。水在整臺演出中得到極致的呈現,那800噸循環水時而是瀲灩的江南氣韻,時而是駭人的水漫金山,時而是女性柔軟內心的外化投射;在水的襯託下,冰冷堅硬的高牆則成為男性的象徵。這些創意都是田沁鑫帶著歐洲的女藝術家們行走在西塘小鎮和煙雨西湖之後,最終投射在舞臺上的靈感。英國燈光設計師娜塔莎設計的燈光則巧妙地平衡了東方的抒情寫意與西方的精巧冷峻,蘇格蘭作曲家戴維譜寫的空靈而悲憫的音樂同樣助推了劇中情緒在觀眾內心深處的發酵。

在田沁鑫的解讀下,《青蛇》帶上了與小說原著和同名電影截然不同的氣質,呈現了意味深長的妖、人、佛三界的慾念和追求。在劇中,妖想成為人,人想成為佛,蛇妖與法海,執著於各自的理想。白素貞志在做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她以人類社會的封建價值觀為自己存世的最高理想;小青則因修行不夠,變成人後情慾纏身,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卻愛上了自己成人後第一個見到的男人法海;法海的人生理想是能修煉成佛,在惻隱、慈悲與自己的愛欲中不斷地自我壓制與自我說服。劇中人物都在為自己眼中更高的境界奔忙,他們的生活雖盤根錯節,各自的理想卻彼此獨立、精神世界永無交集。

田沁鑫說,「這是一部情慾之後探討出路的作品。」而曾3次觀看話劇《青蛇》的原著作者李碧華說,「舞臺劇在小說妖嬈、叛逆的基礎上加入了女性的自省和情慾出路,是另一種形式的升華。」

用輕鬆的方式接近觀眾

用深刻的探討填充劇場

《青蛇》是導演田沁鑫「十年磨一劍」的作品,經歷了《狂飆》、《生死場》、《四世同堂》、《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不同風格的戲劇洗禮,田沁鑫那種說笑逗樂、插科打諢與主題凝重、訴說禪意的舞臺表達終於相互融合、自成一體,她已經能夠輕車熟路地用輕鬆的方式接近觀眾,並用深刻的探討填充劇場。一面是李碧華大段大段半文言式千迴百轉的詩情獨白,一面是充滿國家話劇院實驗風格的現代感戲謔京腔,這兩種看起來難以調和的戲劇風格和表達方式,在《青蛇》的舞臺上並行不悖。而觀眾對於這樣的舞臺表達也十分配合,3小時長的戲全場笑聲不斷,走出劇院,紅著眼眶的觀眾也不在少數。

從故事的根源和文本的走向上看,《青蛇》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劇。劇中的每個人都為自己的欲望所累,即便最終找到出路,依然付出殘忍的代價。但從觀感來說,《青蛇》卻出乎意料地是一臺惹人捧腹的喜劇。開場時一場煞有介事的寺院法事,就已經讓觀眾做好了接受菩提智慧提點愛欲嗔痴的準備,誰知轉過身來的法海開口第一句話卻是「本場法事,純屬模仿」,然後自我介紹「我是金山寺的第一領導幹部」、「他們把我編進《白蛇傳》裡,我的任務變成了『斬妖除魔』」。隨後登場的演員也延續了這樣的風格,時刻以一種插科打諢的態度從劇情的規定情境中跳脫出來,向觀眾「吐槽」自己所飾演角色的境遇,幽默甚至是無釐頭的臺詞讓觀眾始終沒有停下笑聲。

不過,也有不少觀眾認為在最後愛恨交纏、生離死別,悲劇的情愫逐漸攀升至高潮時,「出戲」的調侃依然沒有閉嘴,這樣的「間離」有些過頭。也許是導演太過苛求於全劇始終保持風格統一的形式感抑或太顧及觀眾的觀劇感受,怕觀眾看著費勁難懂,才非得在嚴肅深刻的段落後加入點搞笑元素來輕鬆下氣氛,而在煽情催淚的段落後總有個丑角似的人物緊跟著甩出一句奚落。

在演出中場休息時,到場觀劇的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教授徐亞湘評論說,「這部戲從導演的手法、演員的表現、舞臺的意境等方方面面都足以奠定它在戲劇史的位置,劇場的意義遠遠大於戲劇文本本身。對於古典改編的部分,這部戲並沒有那麼與眾不同,但這部劇的舞臺語言、角色詮釋都是無可挑剔的。」另一位臺灣戲劇界資深人士、「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國俊則認為,這部劇的思辨意味很濃,但在思辨和形式感上的用力過猛反而削弱了情感和文化內涵上的表達,「但這並不說明任何好壞,我個人很喜歡。」

導演田沁鑫:懷著對傳統的尊重做這齣戲

《青蛇》導演田沁鑫

「整個世界都在關注中國,我也希望我們的戲劇作品有一個當代化和國際化的表達。」除了舞臺視覺,《青蛇》中大量的語言都被田沁鑫進行了「當代化」處理。除了白蛇和青蛇獨具創造的表演語言,連同許仙和法海在內都忙著「跳進跳出」眾多角色,極大地拓展舞臺的時空感。6位群眾演員時男時女、時僧時眾、時妖時人,插科打諢地給這個看似悲情的故事融入了另一種色調。

對於這樣的舞臺呈現,田沁鑫坦言,劇組曾經為此進行了長時間的痛苦討論。「我們的主演都有深厚的戲曲功底,一開始就覺得應該利用一些傳統戲曲的表演語言,但又不希望僅僅只是京劇化的動作提純;另一種就是以論說劇的方式演繹這個故事,就是大家在舞臺上對話,不停地顛覆和質問。」

在北京郊外的廣化寺排練時,劇組就這兩方意見討論了很長時間,最後兩種想法都被放棄。經歷了8次推翻重來,這齣戲的表演風格才最終確定。秦海璐那「呲呲」的蛇語,袁泉兼具魅惑和仙氣的蛇姿舞動,都讓這臺戲的表演語彙顯得異常豐富,並充滿了獨創和開拓精神。「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種純粹的話劇,而是一個有功夫的表演,演員們因為他們的傳統戲曲功底,在舞臺上顯得那樣自由。」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表演在探索著當代性的同時,又保留了田沁鑫最希望的「東方禪意」。

面對種種關於戲謔過多,損害了作品的情感真切和思辨性的質疑,田沁鑫認為,「莎士比亞的大悲劇裡都有丑角,在這齣戲裡加入這麼多喜劇成分,也是希望這個古老的故事能夠變得親切,讓戲的形式變得活潑,也是增加一些機趣。」而在傳統的中國戲曲中插科打諢也是其中的精妙成分,「它不是低俗,而是中國戲曲裡邊最自由的一種精神,提出這樣問題的人恰恰是對中國藝術的一種淡忘。其實我只是把最老的東西找出來,不斷地讓大家去回憶老中國人什麼樣,老中國戲劇什麼樣,中國戲劇的精髓什麼樣。」

「我心裡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做了這部戲,這個故事如此家喻戶曉,我希望這一次,同樣的故事,能有不同的面貌。」田沁鑫說,《青蛇》是這個劇組中所有人都心懷誠懇做出來的作品。

主演秦海璐:青蛇是最難卻最愛的角色

由於袁泉在上海排練話劇《活著》,這次在臺灣上演的《青蛇》只有秦海璐獨挑大梁。作為整部劇的靈魂人物,秦海璐的表演的確為演出注入了靈魂。京劇「刀馬旦」出身的秦海璐藉由這個角色展現了十幾年紮實戲曲表演功底,劇中不少肢體身段都令人驚豔。「唱念做打」中除了「唱」以外其他功夫一個不落,導演在肢體要求中還加入了現代舞的元素,以達到古典與現代美學相結合的意味。作為一條「蛇」,她時而妖媚,時而冰冷,「搖頭擺尾」的形體和如同說話一樣自然的「呲呲」蛇語令人恍惚她是否真是穿越千年而來的蛇精。

作為一部探討內心情慾出路的大戲,對於演員內心情感外化表達的要求比肢體更高,面對不為所動的高僧法海,小青的一番深情遊走在500年不食人間煙火的天真與莽撞之間;再加上要適應導演「後現代先鋒古典」交融的奇怪戲劇節奏,情緒上收放的輕重緩急皆不尋常理,不能追隨劇情放任情感升溫,因為時不時地就得把自己從戲裡拉出來跟觀眾互動調笑。難怪演出之前,秦海璐接受滬臺兩地媒體採訪時,稱這是自己演過最難卻最愛的一個角色,「我上臺,不成瘋,便成魔。」為塑造青蛇,秦海璐瘦身5公斤,為了穿上貼身的演出服,一天只吃一頓飯,上臺排練走臺十分鐘,已經全身汗溼。對於如何把握蛇的肢體,秦海璐說其實不難,「蛇這種動物有兩個特質,一是在鬆弛的狀態下很柔軟,可以彎曲成任何形態;二是當它處於危險境地時,它就變得緊繃僵硬。在創作中,始終遵循這兩個原則,怎麼演都不會過。」

而青蛇大膽追尋愛情的狀態也讓秦海璐重新認識了愛情,「這裡面有很多和現代女性愛情觀相通的東西。白蛇是入世的,遵循他人的標準,付出的同時索取回報,受到傷害便失去愛的力氣;青蛇是放縱肆意的,她可以和五六個男人睡覺,同時在法海的房梁上悄無聲息盤踞500年。青蛇的愛情是那種『我愛你,與你無關』的愛。」不過秦海璐也坦言自己的內心更像白蛇,不如青蛇大膽熱烈。因此,在臺灣媒體追問這位「金馬影后」何時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時,她笑言,「如果我真的像小青這麼大膽早嫁出去了。」

相關焦點

  • 《青蛇》:在顛覆傳統思維的表象下,是對情慾的探究與思考
    此時,影片通過中近景鏡頭推進,暗喻這其實正是法海的主觀鏡頭。緊接著,竹林窸窣作響,寓意法海的內心已經起了波瀾。正是這樣的隱喻,才將法海內心的衝突與矛盾顯現出來。隨後,在酒色狂歡的舞池中,印度舞女扭動腰肢,盡情起舞,為青蛇的出場奠定了基調。青蛇用裸足將舞女緊緊纏繞,性感妖嬈。
  • 話劇《青蛇》插科打諢 法海自稱有先天性心臟病
    話劇《青蛇》,田沁鑫根據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  李碧華闡釋小說《青蛇》:「這是一個關於勾引的故事,這是南宋傳奇的荒唐真相。」田沁鑫顯然不滿足於「勾引的故事」,她想讓話劇呈現出另外一種氣質:情慾糾纏之後的出路是什麼?  秦海璐、袁泉、辛柏青、董暢等主演的話劇《青蛇》,繼3月21日香港首演大獲好評後,近日回京連演十場。
  • 《青蛇》影評——看懂已入中年
    而電影中,老怪一反常態,選用了趙文卓來飾演法海,一襲白衣,扮相年輕,是有史以來最帥的法海。影片以王祖賢扮演的白蛇和許仙的愛情作為線路展開延伸,表達了人妖情慾,大膽地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但影片為何取名青蛇?經過幾次的觀看思考,我才發現白蛇只是以引導者的形式出現在影片中,而影片重點體現了青蛇的姐妹情義與愛恨情仇。
  • 《青蛇》流淚不知人間情 法海大威天龍戒色念
    青蛇(1993)因為新白娘子傳奇電視劇過於火爆,白蛇與許仙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徐克拍電影另闢蹊徑以青蛇為題,劇情仍舊以白蛇與許仙的愛情為主,但青蛇與法海的聯線也頗有趣味。電影中法海10次大威天龍剪輯趙文卓的法海陽剛氣盛,捉蜘蛛精的時候透露僅僅修煉了20多年,卻法力驚人,修煉500年的青蛇和1000年的白蛇都對他敬而遠之。白蛇王祖賢告誡青蛇張曼玉說不要招惹沒有情慾、人佛一身的法海。
  • 徐克《青蛇》中為什麼和法海睡過的青蛇更動人
    徐克的電影中,青蛇白蛇攜手來到人間,遇到法力高強的和尚法海,在人間的時間裡,白蛇愛上書生許仙,與他結為夫妻,青蛇始終不懂人間情感,終於與白蛇分道揚鑣。法海意欲收服青白二蛇,將許仙囚禁於金山寺,白蛇苦苦哀求,法海不為所動,青蛇趕來與白蛇一起水漫金山,逼法海放人。
  • 《青蛇》:張曼玉和王祖賢表現太驚豔,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
    《青蛇》在李碧華筆下是一個妖嬈多情又激烈絕望的故事,但是拍成電影之後,便多了一些東西。原著中法海很像一個同性戀,有與白素貞爭風吃醋之嫌。他擄走許仙,不像是為了救他,倒像是想把他據為己有。可在電影中,法海成了一個一心想成佛但信仰卻不斷崩潰的熱血青年。
  • 田沁鑫話劇《青蛇》討論現代女性的情與欲(圖)
    青蛇跟白蛇相反,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情慾,也向男人們提出疑問:情慾強烈的女人,就不能擁有一生一世的愛情嗎?這兩個形象,是當代中國女性的兩種極致狀態。白蛇代表的是遵從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女性,青蛇代表的是大多數女性的內心。」田沁鑫表示,「情慾之後的出路是什麼?愛又是什麼?這是這部戲要探討的。」如何將宋代傳奇中的人、妖、佛與情慾故事結合,是田沁鑫創作時的最大難題。
  • 田沁鑫新作《青蛇》:為法海翻案 他懂的是大愛
    [導讀]田沁鑫在新作《青蛇》中的目標非常明確:打通人、佛、妖三界,尋找情慾的出路,順便為法海翻案——法海是該劇最受歡迎的角色,面對誘惑,他壓制了欲望,修得大愛。話劇《青蛇》,就從金山寺的一次法事開始了。在繚繞的煙火中,宋代無門禪師的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在悠揚的旋律中響遍全場,等待觀眾的,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帶有東方禪意的愛情故事。尋找情慾的出路白蛇傳說在中國民間已流傳了近千年,幾乎無人不曉。
  • 26年後,再看徐克《青蛇》,法海和小青到底發生過什麼?
    ,在欲望中沒有倫理和道德的約束,將女性的自由主義最大程度的釋放了出來,所有人都無法擺脫情慾的依賴。但從紫竹林不經意間瞥見孕婦豐滿白嫩的大腿開始,法海就感受到了情慾的所在。後來法海主動找到青蛇讓其助自己雙修,磨練自己的定力。
  • 哈妮克孜換風格,扮成青蛇跳舞嫵媚而又妖嬈,特別是眼神太到位
    最近女神哈妮克孜在某節目之中,又扮成經典角色青蛇跳舞。這個舞蹈和當初敦煌舞差別還是很大,纖細的腰肢,嫵媚的動作,撩人的眼神。不得不說新疆的女藝人顏值都太讓人驚豔了,可以清新脫俗,也可以這樣嫵媚妖嬈讓人太驚豔。哈妮克孜現在發展也很不錯,看得出來經紀公司也很捧她。現在拍戲上綜藝節目,她熱度一直都是很高。
  • 《青蛇》裡的白素貞真的愛許仙?小青和法海到底做了什麼?
    最近小葵重新回顧了徐老怪的《青蛇》,很多看不懂的隱喻大家都看懂了麼?1.白素貞真的愛許仙麼?白蛇和青蛇嫋嫋婷婷來到人世學做人。法海因在紫竹林見到赤身裸體的婦女產子後心生色念,打坐時腦中還不斷回想起那女人的胴體,使自己感到「慾火焚身」,這時候出現了一群體態像猴長著長尾巴的妖怪,電影中的一個畫面隱喻的表達了它們就是法海身體裡的「一部分「。不得不佩服這臺詞的隱喻。法海惱羞成怒,將它們全部剷除,極力壓制自己的性慾。
  • 《傳奇皇帝朱元璋》落幕 導演稱情慾戲是亮點
    50集長劇《傳奇皇帝朱元璋》終於在一片爭議聲中落幕。劇中朱元璋一出現就已經橫掃千軍,當和尚要飯的傳奇經歷連影子也沒見到;一龍九鳳,佔宮女,調戲小姨子,大肆渲染情慾,與歷史正劇相去甚遠。針對觀眾的這些質疑,導演李前寬接受採訪時喊冤,稱傳奇部分被剪掉了,至於濃墨重彩的情慾戲,他認為正是該劇亮點。  正說?戲說?胡說!
  • 女人夢見青蛇追自己是怎麼回事
    夢見青蛇追自己女人夢見青蛇是什麼預兆女人夢見青蛇,這兩天的你傾向把焦點專注於內在,工作上一開始很是處於瞎忙的狀態,較難快速進入狀況,殊不知命運的高深莫測,你在與之纏鬥的過程中,終於意識到世界上沒有偶然,很多事要刻意去營造,摸索的盡頭,你將看到更多自己可以著手的方向。
  • 《青蛇》:人間愛恨情痴,是靈魂的狂熱,也是宿命的輪迴
    幸而兩位女神與《青蛇》擦肩而過,畢竟鞏俐也好,梅豔芳也罷,她們的形象相對正統,更有大女人的神韻,與徐克鏡頭下妖嬈多姿的「蛇精」有著大相逕庭的差別。不是說她們不夠性感,《周漁的火車》中的鞏俐,《胭脂扣》裡的梅豔芳都是儀態萬千,只是性感是皮囊之下的氣質,風情才是骨子裡的魅惑。
  • 香港經典電影《青蛇》——25年後才知道的真相
    他在角色設定、敘事和鏡頭語言上加以創新,加之黃霑為配樂文本所做的貢獻,電影《青蛇》相比較於李碧華的原著展現出更為辯證、均衡、豐富的格局。那麼究竟徐老怪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呢?今天本文將一一揭開這部電影神秘的面紗。為何這部改編自《白蛇傳》的電影卻讓青蛇做主角?其實早在電影原聲音樂《 莫呼洛迦》中早已給出了答案。
  • 《青蛇》:小青在河中抱著的尾巴,是小青的,還是法海的?
    導語:《青蛇》:小青在河中抱著的尾巴,是小青的,還是法海的?有些朋友說,《青蛇》中的許仙是敗筆,顏值,氣質都不行。這個片子說的就是許仙的這些懦弱點,他只是個配角,也就是綠葉。美得不食人間煙火,把妖嬈嫵媚,性感純情,全部被她揉雜在一起,卻不做作矯揉,看一眼便不能忘記!王祖賢雖然不是第一女主,但是風情萬種,美的傾國傾城。整部電影從作曲,到畫風,再配上陳淑樺的歌,纏綿悱惻。
  • 《青蛇》:原著小說敢寫的,電影卻不敢拍,原因太過現實
    徐克導演的《青蛇》對原著思想有繼承,但是卻不夠深刻,也許怕太過深刻,而讓人絕望!「娘子,我一生一世,都待你好,請放心……」「小青,不若我倆走吧!」這就是《青蛇》中的許仙,剛對著白素貞許下「一生一世」的承諾,轉身就想要和小青私奔。
  • 李碧華《青蛇》中許仙變渣男,悽美的愛情神話,莫問是劫是緣
    然而最後卻以悲劇落幕,她感嘆世事多無常人性太複雜:「這便是愛情:大概是一千萬人之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為蛾、蟑螂、蚊蚋、蒼蠅、金龜子……就是化不成蝶。並無想像中的美麗。」在白素貞被法海施法生死關頭,只顧保全自己臨陣脫逃,辜負了對他情深一片的女人。
  • 《青蛇》:白蛇拋棄了千年的修行,就只為這樣的愛情?
    香港電影《青蛇》由鬼才徐克導演,張曼玉、王祖賢、趙文卓、吳興國主演,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電影插曲由詞曲作家黃沾、雷頌德完成,1993年上映。故事取材自民間傳說《白蛇傳》,但與傳統講述方式不同,而是從青蛇的角度去探討青蛇、白蛇、許仙及法海之間的情感糾葛,對人間是否有情及情為何物提出質疑。《青蛇》拋棄了白蛇與許仙千年之前的恩情。千年道行的蛇妖,找上這個愣頭痴傻的書生,僅僅是因為看上了他的人,為了追尋這人間的愛情麼?也許只有經歷過同樣悠長時光的冥想,我們才能對妖精們的執念有所領悟。
  • 李碧華談《青蛇》:希望有更前衛的劇目
    記者:作為《青蛇》原著者,是否認為舞臺劇版忠於原著?有沒有表達出其中的精髓?   李碧華:我覺得小說是文字,不管徐克的電影,或田沁鑫的舞臺劇,把原著的中心思想和特色精髓表現出來——他們用了另一種藝術語言和手法再創作,也令小書加分,謝謝。   記者:話劇《青蛇》的舞臺呈現,有沒有讓你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