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區昌元街道何家坡安置小區:「燈下黑」變靚了

2021-01-19 上遊新聞

▲唐華清說,我有了固定攤位,再不風吹雨淋了。 記者 彭瑜 攝

搬進社區創辦的生鮮蔬菜便民點,唐華清的生意越來越好了。更讓她高興的是,相比往年,自己今年也很少感冒。

唐華清63歲,家住榮昌區昌元街道海棠社區何家坡安置小區。過去,她與很多鄰居一樣,就在小區的馬上擺攤賣東西。不但自己風吹雨淋時常感冒,同時也阻礙了人車通行,破壞了小區環境。

「一個攤位就是一家人的生計。」1月13日,榮昌區城市管理局負責人稱,經多方協調,小區閒置的國有資產門面改造成了生鮮蔬菜便民點,將佔道經營市民請進去擺攤。「既盤活了國有資產,又保住了居民就業,還改善了小區人居環境。」

何家坡安置小區有徵地拆遷居民有1100多戶。因為之前沒有納入城市管理,附近也沒建農貿市場,很多居民入住不久,就在小區擺攤做生意。

「過道、馬路、綠化地,到處都是攤位。」海棠社區黨總支書記呂繼鋒稱,樓上住家、樓下做生意,還不交攤位費,不但小區居民爭著擺攤,小區外的攤販也來這裡做生意,最多時達到200多人。「既造成交通堵塞,又破壞了環境。」

攤位佔道經營沒人管理,擺攤產生的爛菜葉、包裝紙、汙水等也沒人清掃。早上6點後,到深夜11點前,車輛根本無法通行。地處城區,還沒農村生活得舒適,大家把何家坡安置小區稱作「燈下黑」。

如何讓「燈下黑」變靚?2018年,榮昌區城市管理局接手安置房小區環境秩序管理,提出了首先解決佔道經營的問題。但近70%的攤販是何家坡安置小區居民。貿然取締自發形成的農貿市場,既影響大多數居民的生計,又可能帶來新的城市管理問題。

▲路燈有了維修熱線,居民一打電話就有人維修。記者 彭瑜 攝

就在安置房底層,有3000多平方米閒置門面,屬於國有資產。作為區黨代表,呂繼鋒多方呼籲。最後,相關部門同意將這些閒置門面改造成農貿市場,設置攤位,接通自來水,安裝電扇、電燈等,優先提供給小區居民擺攤。2019年,何家坡生鮮蔬菜便民點投用, 200多攤位搬了進來,騰出了小區道路。

「路通了,但不平坦。」小區居民楊錫珍說,小區路面不平。過去, 晚上攤位撤後,滿地的垃圾與汙水湊在一起變成了泥漿,深的地方是坑,淺的地方也能淹了鞋子。為了行走,大家在路面放置磚塊、石頭,人只能小心翼翼、踮著腳尖,踩在上面前行。「我們70多歲的人,天黑就不敢出門了。」

但小區年輕人,家裡有娃娃上學的,還得要早出晚歸。那時,有的摔過跤,有的還踩過蛇。所以,大多數家庭都是打著手電筒進出。

去年,榮昌區城市管理局聯合昌元街道投入120餘萬元,為何家坡安置小區安裝汙水管網、清理了路面泥漿、維修了破損路面,修剪了行道樹、添置40多盞路燈。

「現在天一黑,路燈就亮了。」楊錫珍說, 小區進出的人越來越多了,喝茶的、打牌的、聊天的,悠閒得很。「我們幾個老年人還跳起了壩壩舞。」

▲安置小區新修的廁所,讓社區環境越來越好。 記者 彭瑜 攝

唐華清的攤位搬進何家坡生鮮蔬菜便民點後,不但感冒少了,生意也不錯。她告訴記者,攤位固定了、租金也不貴,收入也行。前不久,她又租了一個攤位,擴大經營規模。居民王純治也在這裡經營雞蛋生意。他說,現在攤位固定,既安全、又衛生,每月毛收入有2萬餘元。

「解決了300多人就業,還聘請了6名管理人員。」依託何家坡生鮮蔬菜便民點,海棠社區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負責生鮮蔬菜便民點的安全、衛生、市場管理工作。呂繼鋒稱,居民掙了錢,集體也有了收入。「現在社區每年有20餘萬元的利潤。」

有了錢就好辦事。這筆錢,一半用於生鮮蔬菜便民點維修和提檔升級,30%用於社區公益事業和扶貧濟困,20%用於獎勵對集體有貢獻的個人 。

呂繼鋒表示,何家坡小區將更名為海棠和苑,下一步將利用集體資金或爭取各方面資源,建設智慧小區,把過去的安置小區打造成宜居宜業的品質小區。

「安置小區是城市精細化管理點盲點。」 榮昌區城市管理局負責人稱,近年來,榮昌加大了安置小區提檔升級和管理力度。每年,除了投入230萬元對區內約25萬平方米的安置小區進行日常清掃保潔,還投入80萬元用於改造完善小區周邊道路、路燈、廁所、停車位等配套設施,不斷提升小區人居環境。

相關焦點

  • 榮昌區唐永美和李盛梅被評為重慶市最美「巾幗脫貧戶」!
    身份變了,唐永美現在要學的政策文件更多了。這家需要產業發展資金的政策,那家需要就業扶貧的補助,鄰居婆婆的醫療補助還得盯緊……這一家一戶的情況,是唐永美騎著電動車跑來的;各家需要的政策幫扶,是她每天夜裡在堂屋的燈下學來的。看著唐永美忙著學習,劉國建的勁頭也更足了。「得多看書,媳婦現在天天努著勁兒學,我可不能落在後頭。」
  • 榮昌區城市公交線路優化調整情況說明
    現將即將運行的城市公交線路調整情況作如下說明: 2019年10月底,試運行9條線路: 101路(武陶-黃金坡樞紐站)、102路(大潤發-格格樂食品)、206路(火車站-黃金坡樞紐站)、207路(大潤發-黃金坡樞紐站)、301路(雍景灣-雍景灣)、303路(黃金坡樞紐站-黃金坡樞紐站)、401路(69隊-昌元化工廠
  • 銅元局街道:從「黑白」到「七彩」的蝶變
    輾轉反側,「十三五」期間,銅元局街道又從「黑」再出發,把知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作為日常「必修課」,破解區域生產生活難題,讓當地產業紅火,百姓的笑臉越來越多。藍色化解社會矛盾風險「談站色變」,是銅元局在「十三五」期間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 杭州首個安置房小區管理地方標準來了!
    再過兩天就是春節了,恰好也是江幹區三衛社區回遷安置居民周建英64歲的生日,「在外過渡了多年,終於可以在自家的房子過大年了!」周阿姨口中說的新房,就在三衛家園,是九堡街道三衛社區居民的回遷安置小區。前不久周建英搬進了新房,對小區誇個不停,「不但房子蓋得不輸商品房,小區的服務品質也比得上高端樓盤呢!」「房子蓋得不輸商品房,這不難,但是農民變市民,市民變公民卻沒那麼容易。」三衛社區黨委書記胡小泉說,為了讓三衛社區的居民過上「城裡人」高品質的宜居生活,如何做好社區安置房的管理,成為拆遷安置工作後的「重頭戲」。
  • 端州這些路段「燈下黑」,該誰來管?
    端州這些路段「燈下黑」,該誰來管?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7月7日晚上記者沿著端州區部分路段巡城發現部分路段「燈下黑」端州區大鼎路在端州區大鼎路,由錦繡山河小區(一期)往西方向千餘米的道路,
  • 最美人大代表| 榮昌區安富街道黨工委書記陳龍英: 讓貧困戶李玉建...
    受訪者供圖重慶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顏若雯)9月上旬的一個晚上,榮昌區安富街道石燕子社區貧困戶李玉建的兒子李俊鈽回到家裡,看到餐桌上擺著一盤熱氣騰騰的蒜薹炒肉,心裡暖洋洋的。桌上的菜是市人大代表、榮昌區安富街道黨工委書記陳龍英幫忙擇洗的,李玉建家的冰箱裡也時常放滿了陳龍英買來的飯菜。「如今,在陳阿姨的幫助下,我們家一年一個大變化,日子越來越好了。」李俊鈽充滿感恩地說。
  • 最炫的盛裝 最靚的街景!高平北城街道「兩節」文化活動方案出爐
    盛世華燈綻北城圍繞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開展賞花燈、猜燈謎、逛靚街等節日文化活動。圍繞「喜慶新春」主題,用富有特色的造型和LED燈管、燈帶、燈網和流星雨、霓虹燈等燈飾對遊園進行裝點。歡度佳節二 觀燈猜謎慶佳節兩小區對小區進行亮化、彩裝,鼓勵、引導小區居民手工製作彩燈,在各小區廣場或公共活動場所
  • 鄉間路上夜燈亮——重慶榮昌幹部「值夜走訪」聽民聲一線見聞
    新華社重慶9月25日電題:鄉間路上夜燈亮——重慶榮昌幹部「值夜走訪」聽民聲一線見聞新華社記者陳國洲、劉恩黎臨近傍晚,核桃村馬路兩側的路燈剛剛亮起,重慶市榮昌區河包鎮黨委書記黎源正甩開步子,沿著村道開始了當天的
  • 南通給進城上樓的農民更多歸屬感 安置小區安頓好你的「鄉愁」
    8月5日,南通市唐閘街道高店社區,住進安置小區的農民歡天喜地之餘,也有一些老人怎麼也高興不起來。葛志明瞅著屋裡的釘耙、鋤頭、推車等老物件,長嘆一口氣,「以後怕是再也用不上了!」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不少失地農民「洗腳進城」,田園牧歌逐漸消失於鋼筋水泥的「森林」中。
  • 四地「燈下黑」,車行危險人走害怕 來回「踢皮球」,路燈到底是誰的娃
    地點 韓倉河東路河西亮河東黑打著手電回家  家住永大頤和園的胡女士每天晚上需要打著手電筒回家,「以韓倉河為界,東西兩岸分別是韓倉河東路和韓倉河西路。以前兩條路上的路燈都是黑的,但2013年底,西路上的路燈亮了,東路還要黑到什麼時候?」胡女士說,原來韓倉河東路有燈杆,但安裝上一直沒亮過,2014年不知道什麼原因拆了,再也沒安裝。
  • 你等的張家灣小區B區安置房,按下了「快進鍵」!
    你等的張家灣小區B區安置房,按下了「快進鍵」! 日前在雁城幸福大道旁張家灣小區
  • 池州:安置小區也有「管事人」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安置小區物業力量薄弱,人員進出如何排查?聯防聯控如何部署?池州平天湖風景區的做法是:充分發揮「黨員、志願人員+管委會、街道、社區」雙員三級聯防聯動優勢,為安置小區充實力量,織牢織密疫情防控網。
  • ...察民情、聚民智 榮昌區「雙亮雙做」引導代表走田坎、跨門坎...
    這是榮昌區2017年7月以來,創新探索建立的代表密切聯繫群眾的長效機制。10月30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走訪該區多個街道、鎮發現,在代表之家(站)中,榮昌各級人大代表的「雙亮雙做」均「曬「在了醒目位置。既有身份信息、聯繫方式,更曬出了履職承諾。
  • 從「燈下黑」到「網上紅」
    芙蓉街道堰塘村在武隆城區旁的尖峰頂上,離城區只有二十幾分鐘車程。不過兩年前,堰塘村還是一個只有傳統產業的市級貧困村,背靠城區仍然受窮,成為了「燈下黑」。1 因為路不通,村民找不到發展路「成為『燈下黑』,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 新城安置小區,非安置戶也要繳物業費了
    近日,新城長峙島紅楠海苑小區有住戶向晚報110反映,所住小區是安置小區,最近物業張貼了公告,要對小區內非安置戶收取物業費。; 物業基本服務費為1.08元/月/平方米,計算面積以房產證登記面積為準,收取標準不高於三級服務標準;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新城管理委員會委託舟山海城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收取相關物業服務費,具體由各安置小區物業服務中心負責收取……
  • 上海一城中村,臭名昭著的「燈下黑」,搖身一變成了藝術社區
    因為這裡的環境,也讓鄒家宅臭名昭著,很多人還將這裡比喻成「燈下黑」。但是在2017年開始,當地政府對這裡進行了大氛圍的整治,拆除了違章建築,增加了洗衣房、晾衣場、開水房等公共設施。還將電線線路、下水管道重新的進行改造。將近半年的時間,這裡從臭名昭著的「燈下黑」,搖身一變成了「燈下靚」。
  • 成都龍泉驛「兩個安置小區」的建設進展
    安置小區的建設一直都是一個城市發展重點關注的話題,近期龍泉驛兩個安置小區進展情況如下:小區一:怡和新城G區房。項目概況:本項目為新建安置房小區,包含三個地塊,新增建築面積約71萬平方米,同時修建配套市政道路、排水、綠化等工程。建設地點:成都市龍泉驛區東安街道董郎路以東,桃都大道以北。
  • 燈下黑,黑的是誰?
    燈下黑,黑的是誰?又有多少人擺拍在燈下而不自知,仗著周身三尺光鮮,對窗外一無所知,看見的仍是那片亮。有時在想,人,嚮往光,白天走動在光環下,晚上行走在燈光下,燈下黑的生物,一點都不為過,相互看看,互說再見,再見的也只是舞臺!
  • 大路寬了,管網通了,小區更靚了
    小區道路寬敞了,下水道疏通了,停車位也大大的增加,還有路燈、晾衣架、單元門禁等。11月16日,記者走進東湖片區的竹苑小區、西壩片區的水運小區、鎮鏡山片區的二五八小區和明珠花園小區,真真切切感受到這裡的變化,也聽到居民們實實在在的意見。竹苑小區道路寬了11月16日,記者走進竹苑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