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清說,我有了固定攤位,再不風吹雨淋了。 記者 彭瑜 攝
搬進社區創辦的生鮮蔬菜便民點,唐華清的生意越來越好了。更讓她高興的是,相比往年,自己今年也很少感冒。
唐華清63歲,家住榮昌區昌元街道海棠社區何家坡安置小區。過去,她與很多鄰居一樣,就在小區的馬上擺攤賣東西。不但自己風吹雨淋時常感冒,同時也阻礙了人車通行,破壞了小區環境。
「一個攤位就是一家人的生計。」1月13日,榮昌區城市管理局負責人稱,經多方協調,小區閒置的國有資產門面改造成了生鮮蔬菜便民點,將佔道經營市民請進去擺攤。「既盤活了國有資產,又保住了居民就業,還改善了小區人居環境。」
何家坡安置小區有徵地拆遷居民有1100多戶。因為之前沒有納入城市管理,附近也沒建農貿市場,很多居民入住不久,就在小區擺攤做生意。
「過道、馬路、綠化地,到處都是攤位。」海棠社區黨總支書記呂繼鋒稱,樓上住家、樓下做生意,還不交攤位費,不但小區居民爭著擺攤,小區外的攤販也來這裡做生意,最多時達到200多人。「既造成交通堵塞,又破壞了環境。」
攤位佔道經營沒人管理,擺攤產生的爛菜葉、包裝紙、汙水等也沒人清掃。早上6點後,到深夜11點前,車輛根本無法通行。地處城區,還沒農村生活得舒適,大家把何家坡安置小區稱作「燈下黑」。
如何讓「燈下黑」變靚?2018年,榮昌區城市管理局接手安置房小區環境秩序管理,提出了首先解決佔道經營的問題。但近70%的攤販是何家坡安置小區居民。貿然取締自發形成的農貿市場,既影響大多數居民的生計,又可能帶來新的城市管理問題。
▲路燈有了維修熱線,居民一打電話就有人維修。記者 彭瑜 攝
就在安置房底層,有3000多平方米閒置門面,屬於國有資產。作為區黨代表,呂繼鋒多方呼籲。最後,相關部門同意將這些閒置門面改造成農貿市場,設置攤位,接通自來水,安裝電扇、電燈等,優先提供給小區居民擺攤。2019年,何家坡生鮮蔬菜便民點投用, 200多攤位搬了進來,騰出了小區道路。
「路通了,但不平坦。」小區居民楊錫珍說,小區路面不平。過去, 晚上攤位撤後,滿地的垃圾與汙水湊在一起變成了泥漿,深的地方是坑,淺的地方也能淹了鞋子。為了行走,大家在路面放置磚塊、石頭,人只能小心翼翼、踮著腳尖,踩在上面前行。「我們70多歲的人,天黑就不敢出門了。」
但小區年輕人,家裡有娃娃上學的,還得要早出晚歸。那時,有的摔過跤,有的還踩過蛇。所以,大多數家庭都是打著手電筒進出。
去年,榮昌區城市管理局聯合昌元街道投入120餘萬元,為何家坡安置小區安裝汙水管網、清理了路面泥漿、維修了破損路面,修剪了行道樹、添置40多盞路燈。
「現在天一黑,路燈就亮了。」楊錫珍說, 小區進出的人越來越多了,喝茶的、打牌的、聊天的,悠閒得很。「我們幾個老年人還跳起了壩壩舞。」
▲安置小區新修的廁所,讓社區環境越來越好。 記者 彭瑜 攝
唐華清的攤位搬進何家坡生鮮蔬菜便民點後,不但感冒少了,生意也不錯。她告訴記者,攤位固定了、租金也不貴,收入也行。前不久,她又租了一個攤位,擴大經營規模。居民王純治也在這裡經營雞蛋生意。他說,現在攤位固定,既安全、又衛生,每月毛收入有2萬餘元。
「解決了300多人就業,還聘請了6名管理人員。」依託何家坡生鮮蔬菜便民點,海棠社區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負責生鮮蔬菜便民點的安全、衛生、市場管理工作。呂繼鋒稱,居民掙了錢,集體也有了收入。「現在社區每年有20餘萬元的利潤。」
有了錢就好辦事。這筆錢,一半用於生鮮蔬菜便民點維修和提檔升級,30%用於社區公益事業和扶貧濟困,20%用於獎勵對集體有貢獻的個人 。
呂繼鋒表示,何家坡小區將更名為海棠和苑,下一步將利用集體資金或爭取各方面資源,建設智慧小區,把過去的安置小區打造成宜居宜業的品質小區。
「安置小區是城市精細化管理點盲點。」 榮昌區城市管理局負責人稱,近年來,榮昌加大了安置小區提檔升級和管理力度。每年,除了投入230萬元對區內約25萬平方米的安置小區進行日常清掃保潔,還投入80萬元用於改造完善小區周邊道路、路燈、廁所、停車位等配套設施,不斷提升小區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