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天就是春節了,恰好也是江幹區三衛社區回遷安置居民周建英64歲的生日,「在外過渡了多年,終於可以在自家的房子過大年了!」
周阿姨口中說的新房,就在三衛家園,是九堡街道三衛社區居民的回遷安置小區。2018年6月,在外過渡了五年的800多戶居民,拿到了新房的鑰匙,也標誌著三衛社區真正走上從農村社區接軌城市社區的路。前不久周建英搬進了新房,對小區誇個不停,「不但房子蓋得不輸商品房,小區的服務品質也比得上高端樓盤呢!」
「房子蓋得不輸商品房,這不難,但是農民變市民,市民變公民卻沒那麼容易。」三衛社區黨委書記胡小泉說,為了讓三衛社區的居民過上「城裡人」高品質的宜居生活,如何做好社區安置房的管理,成為拆遷安置工作後的「重頭戲」。
「簡單來說,就是『專業+自治』。」九堡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俞來法介紹說,早在2017年9月,社區就引入了綠城先進管理模式和專業物業管理人員成立社區自己的物業公司,物業公司的人員主要以本社區居民為主,目前100多名社區居民在物業公司的各個崗位上打理著「自家事」,通過定期培訓,不斷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這樣一來,不僅能解決失地居民的就業問題,還能讓居民參與社區自治,尤其是大家方言一樣,又都是熟人,溝通起來,隔閡也小。」
拆好還得管好、治好,尤其是在裝修期間,制定在前頭的規範化管理制度就發揮了大作用。比如,社區通過黨員會議、居民代表會議制定了涉及裝修、臨時管理等物業管理手冊,並把裝修期間的物業管理內容納入《社區居民公約》。此外,社區出錢對小區陽臺進行統一封包,統一安裝地下室電動車充電樁,統一將樓頂改造成晾曬場所。就連居民要出租房子,社區也通過物業公司引入置換中介,為居民免費提供了租賃平臺。社區自發組成的志願者團隊也加入小區治理中來。
周阿姨等三衛家園居民對安置房小區管理的認可,得益於江幹區城改辦聯合市城改辦的積極嘗試——制定《城中村改造拆遷安置房小區長效管理規範》。1月30日,這個杭州市首個安置房小區管理的地方標準將正式實施。
《規範》不是強制性的,但對房屋裝修、停車管理、公共區域、防違控違、風俗管理等方面內容做了細化,可以為全市安置房小區提升管理規範化、標準化水平提供一個可操作的依據。值得一提的是,《規範》中還制定了一份拆遷安置房小區長效管理工作評分表,為全市涉及安置房小區管理的街道、社區或相關部門提供了一個「度量衡」。
「建得好、管不好,安置房小區還會成為『高樓上的城中村』。」 杭州市建管中心建設管理處吳俊華說,希望安置房小區不僅要在硬體達到商品房中等偏上的標準,在物業等長效管理上也要對標商品房管理水平。
據悉,江幹區計劃有70多個小區將以《規範》為指導,加強安置房小區的長效管理,接下來,杭州市建管中心將通過試點、宣傳等形式,對該標準進行推廣。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