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時代是發展迅猛的時代,經濟文化在這個時期達到高速繁榮。這樣的大背景也要求每個人擁有足夠的文化水平和技術能力。大牌公司的入司門檻更是高的無法觸及。由此來看,學歷和知識已經成為現代人生存必不可少的兩項能力。只有學歷夠高,才有機會觸及好的平臺,才能發展自身。同時,家庭教育也應被社會大眾關注。
每個家庭都難以避免新生兒的誕生,這是血脈傳承的基礎。如今獨生子女家庭數量佔多,也使家中小輩數量驟減。家中一個小輩,不僅從小備受疼愛,更是擁有了更好的學習資源。但讓家長們頭疼的是,家中小輩不愛讀書的現象愈發嚴重,那麼該如何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成為諸多家長共同的思考。
滿清政治家曾國藩出生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下,正因如此,也讓他對自己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視。他還曾總結自身及社會經驗寫下了許多家書。今日為大家簡介曾國藩家訓中有關讀書四法的部分,若想了解,且聽接下來分曉。
一、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
西漢時期,曾有一位酷愛鑽研學問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做匡衡。匡衡出生在農村,日子過得很窮苦。因為家裡沒錢,匡衡沒有辦法同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讀書。甚至他讀書寫字的能力,都是從一個親戚那裡學來的。
學會了認字,也讓匡衡更加熱愛學問。那時的匡衡白天要做莊稼活,只有晚上才有時間看書。他閱讀一本書需要十天半月的時間,可匡衡從未放棄過讀書,更沒有因此縮減讀書的時間和換書。正是因為匡衡明白讀書不二的道理。
曾國藩認為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其實這和做事是同樣的道理,若是你一心二用,做事自是不踏實,其效率也遠遠不如一心一意來的實在。這一條,在讀書上也可展現出來。所以,他一直要求子女讀書可連續數日,但絕不可東翻西閱。
二、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說到這個方法,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辨識賈逵。賈逵同匡衡一樣,出生在貧窮的農村家庭。但他卻沒有匡衡那樣的好親戚。他的學問啟蒙來源於偷師。
一次偶然機會,賈逵同姐姐到學堂附近玩耍。他聽到裡面學子朗朗讀書聲,十分羨慕。後來便經常在學堂外面偷聽。當時他經常將老師講的內容寫在木片上,回家之後不僅翻看,更經常練習,鞏固知識。賈逵雖沒上過一天學,卻依然是鄉裡人津津樂道的小才子。十歲出頭的年紀,便是出名的小先生了。
曾國藩的讀書之法中的四點,講述的要比賈逵還要深刻一點。曾國藩所說的「看」是指多看書來儲備知識。其中的讀寫倒是普遍意義上的讀書寫字。最後一條中的「作」,是指創作。即便自己的文學底蘊遠遠不如作者,可多寫終究比不寫要強的多。
三、看生書宜求速,不多讀則太陋
曾國藩始終認為,看書的技巧在於看什麼書。他觀點中提出的生書,又分為兩種,其一是沒看過的書,其二是沒必要認真攻讀的書。古代同現代相似的是都有考試,曾國藩認為應該仔細攻讀的便是考試範圍的書。他的兒子曾紀澤讀書時有一個特點,就是讀書讀的特別慢。無論此書是否有價值,他都會細細鑽研。
曾國藩也曾在家書中多次告誡兒子,讀書要講究方法。讀生書時並不需要字字鑽研,講究的是高速廣面。在生疏領域廣泛了解的多,便已經很優秀。沒有必要深入鑽研與自己專業無關的學問。
生活中,經常能看到這樣一類孩子。他們經常苦讀求學,甚至付出的力比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人還要高,可他們的成績卻一直位於中等。這就代表他的讀書方法有問題。讀書中,一定要學會抓重點,這才是學之根本。
四、習字宜有恆,不善寫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
在古代,習字也是讀書的一大重點。還曾流傳過「見字如見人」的段子。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揚雄曾說過「字乃心畫」,意在告訴我們,寫字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形符號,更多的代表一個人對學習的態度,甚至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
而在古代科舉,也要求考生筆記工整乾淨,若是寫字過於醜陋,也是不可能中舉的。曾國藩深受前人及考試要求影響,對孩子們的寫作十分看重。曾國藩還在家訓中特地強調,要求自己的弟弟同子女一起練習書法。
事實證明,曾氏一族始終保持昌盛與其家風家訓有著脫不離的干係。曾氏讀書法則簡單明了,不僅適用於古代,其中的各項觀點皆可沿用至今。
最後,小妹也總結了一點讀書要點,那便是「恆」。只要能堅持讀書,定有參透其道理的一天!若您家中也有小輩恰巧不願讀書,您可以嘗試曾國藩的幾點讀書教育。說了這麼多,還是願看到這篇文章的諸位能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