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徐報融媒記者 張德鶴 顏子舒 通訊員 朱芷萱 王壯
江蘇徐州邳州炒貨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民間具有濃厚的文化基礎,尤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著稱,「一把鏟子一口鍋,瓜子炒遍全中國」就是對其最貼切的形容。鄒莊鎮韓家村人韓洪英曾經也是幹炒隊伍中的一員,但不一樣的思路卻讓她另闢蹊徑,從賣終端炒貨到種植瓜蔞,走出一條炒貨「補鏈」致富路。
徐州邳州八義集鎮順河村700畝瓜蔞迎來收穫季。
種植規模持續不斷擴大
近日,在徐州邳州八義集鎮順河村,700畝的瓜蔞迎來收穫季。韓洪英正帶著村民們進行採摘,看著眼前金燦燦的果實和粒粒飽滿的瓜蔞籽,韓洪英不禁喜上眉梢:「效益挺好的,一畝地連籽帶皮純收益在8000元左右,行情好的時候能達到上萬元一畝。」
瓜蔞又名藥瓜,成熟後,瓜籽可以加工製作成休閒食品,根、果、皮皆可作為中藥材售賣,具有可觀的市場效益,被稱為「寶葫蘆」。原本在福建從事幹炒生意的韓洪英,憑藉著自己20多年的行業經驗,發現了新的商機。「大家都光想著在外做炒貨生意,但是種得卻很少。在經營中,我發現市場上很缺這個瓜蔞籽,於是我就回家包了塊地,開始種植瓜蔞。」韓洪英說道。
然而,萬事開頭難,一直在外做炒貨生意順風順水的韓洪英,本就對種植領域不甚了解,當年乍一將雙腳插在了泥地裡,隔行如隔山的陌生感讓她一開始便走了麥城。
韓洪英回憶道:「最初的時候是平地種植,地下都沒有溝,澇天的時候,才發現水出不去,沒法放水,瓜蔞就被淹了,出現減產的情況,效益很不好,最開始一兩年也沒掙著錢。後來,把地全部用挖機挖成壟,然後再重新種植一些市場比較接受的新品種,情況慢慢地就好轉了很多。」
8年時間裡,韓洪英的種植經驗在摸索中得以積累,如今每隔幾年,她都會根據市場需求及時更換苗木,種植適銷對路的瓜蔞品種,其種植面積也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如今的700畝。種植規模的持續擴大,也帶動了順河村100餘名勞動力實現了再就業。
順河村村民季紹娥便是其中之一,她高興地說:「我在這裡打工8年了,只要有空就到這來幹活,一天給50元,一年光在瓜蔞地就能掙一萬多塊錢,家裡的農活還不耽誤。」
讓徐州邳州炒貨越走越遠
因瓜蔞的大量採摘集中在10月下旬至年底,所以每當農閒過後,韓洪英這裡便成了順河村最熱鬧的地方。在經過清洗、晾曬、挑選等工序後,一畝瓜蔞地平均可以收穫300多斤生瓜蔞籽,每斤價格在20多元,瓜皮的價格也能達到每公斤10元。
韓洪英種植瓜蔞為在外幹炒貨的邳州人提供原料。她的兒子在福建,姐姐在四川,哥哥在濟南,還有許多邳州人都是從事炒貨生意,每年的收穫季,韓洪英的手機都會異常忙碌,基本上都是親戚、朋友、老鄉的「訂購熱線」。瓜蔞籽十分暢銷,即便零售價格在50元一斤,還基本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韓洪英說:「我主要供應各大城市的炒貨市場,算上我自己種植的還有收購的貨,大概一年能達到幾十萬斤。邳州炒貨的市場前景很好,牌子打出去也很響亮,對做炒貨生意和搞種植都有好處,大家在一塊兒形成規模和團體,發展就會越來越快,生意也會越來越好。」
韓洪英在發展中覓得了商機,如今雖不再奔赴異鄉從事幹炒生意,但紮根土地的她,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家鄉栽種出的幹炒原料發往全國各地,補充邳州炒貨的上遊供貨鏈,這不僅讓她自己走出了致富路,也讓地道的徐州邳州炒貨越走越遠、品牌越來越響。
「接下來,我打算再擴展幾千畝地,帶動這四周的老百姓都一起種植,我來教大家技術,我來統一銷售,大家跟著我一起幹,咱們共同致富。」談起未來打算,韓洪英信心滿滿。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